劉衡三
劉衡三
劉衡三 (1889—1957) 名銓法,號衡三,自稱“古愚山人”。文登縣宋村鎮台上村人。擔任禮賢中學校長,是青島市政協委員。1953年,他辭掉任職30年的禮賢校長職務。1957年在青島病逝。
目錄
劉衡三 (1889—1957) 名銓法,號衡三,自稱“古愚山人”。文登縣(今文登
市) 宋村鎮台上村人。教育家,建築工程師。幼讀私塾。受維新思潮影響到青島禮
賢書院就讀。1921年畢業於上海同濟醫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在山東嶧縣中興煤礦公
司從事工程建設。1923年出任青島私立禮賢中學校長,兼市政府科長。禮賢中學為
德國與瑞士民間組織同善教會所辦,他在校不領工資,靠兼職薪金生活,亦不信教。
鑒於當時舊中國不重視中等專科教育的現實,他倡導在禮賢中學創辦高中工程科。
不料教會代表卻以只有辦醫科才符合同善教會宗旨為由進行阻撓。經過鬥爭,終以
工程科外語為德文而定案開設。初始班次少,專業課全由劉一人承擔,自編房屋建
築學講義,並著有《鐵筋混凝土工程》一書供教學使用。高中工程科自1932年招生
到解放后併入李村建築學校止,畢業生400餘人,分佈全國各地,成為新中國建立
后基本建設的骨幹力量。為提高禮賢中學的教學質量,劉衡三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
的老師任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1933年,青島市第一屆初中畢業生會考,禮賢
中學初中兩個班不足百人,第一榜通過60多人,而多數中學僅有20%的學生通過會
考,有的只通過3—4人。禮賢中學的教學質量因此而蜚聲青島。日軍侵佔青島期間,
劉堅持不向偽政府領取經費,向愛國商人募集資金,堅持辦學。1929年,劉衡三登
記為工程師,並於青島設建築師事務所。至“七七”事變后的10年間,在省內設計
工程百餘處 (日軍侵佔青島期間,劉拒絕向偽政府登記,不領工程師執照,停止工
程設計與監督)。其代表作有青島市天津路交易大樓、中山路同左銀行、大陸銀行、
大殿建築設前後兩組,分兩期完成。后組是民族形式大殿,為第一期工程,由劉衡
三設計。該建築雖為民族形式,但斗拱、結構構件及大殿前排柱的柱面掛匾,均采
用水泥製品和預製混凝土構件,為國內首創。1934年,他向國民政府實業部申請了
混凝土預製構件專利,並獲證書。這一專利很快引起國內工程界的重視,社會上有
“南黃(黃柏樵)北梁(梁思成),實幹家是劉衡三”的說法。1957年,蘇聯專家阿里
依尼科夫和拉寧到青島參觀時,對中國1932年就有這樣複雜的混凝土預製構件稱讚
不已。
建國后,劉衡三繼續擔任禮賢中學校長,是青島市政協委員。1953年,他辭掉
任職30年的禮賢校長職務。1957年在青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