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潮熱的結果 展開

潮熱

潮熱

潮熱又名潮紅,常見於更年期或者更年前期,常伴出汗及心悸而出現的燥熱癥狀,多數情況下,由面部或者胸部開始,蔓延至全身,有人發作時可見到面部明顯潮紅。每次發作可持續20~30分鐘,發作次數不定,可一周出現幾次,也可一天出現幾次,甚至每個小時都出現。天氣和環境溫度可加重潮熱的發作。中醫一般認為病機為陰虛、濕熱、胃腸實熱而引起。

簡介


● 英文名稱:Tidal Feve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證:濕溫病、陽明腑實證、陰虛證

古籍摘選


●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發熱盛衰起伏有定時,猶如潮汛的表現。包括午後潮熱、日晡潮熱等。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手段進行疾病癥狀的收集,結合中醫基礎理論,從而達到判斷病邪性質、病位深淺,以及預后等目的。而問寒熱,是問診的重要內容,潮熱則是發熱中具有代表性、特異性的一種癥狀。
● 潮熱,顧名思義,就是指身體在特定的時間出現發熱,或者是熱勢加重的癥狀,就如同潮水的漲落,有一定的時間。根據發熱出現的不同時間,潮熱常常分為午後潮熱、日晡潮熱、夜間潮熱等。

午後潮熱

● 午後潮熱常見於濕溫病、陰虛證。如果發熱的特點為用手觸摸肌膚,剛摸到的時候不覺得很熱,但時間稍久時就覺得灼手,常伴有頭身困重疲憊等,即為濕溫病濕邪阻遏,氣機不暢所致。如果發熱的特點為低熱,常伴有雙側顴骨部位發紅,盜汗等症,多為陰虛證引起。
● 因為午後外界陽氣減少,人身陽氣失去輔助,逐漸內收,抗病能力減弱,邪氣獨盛,故病情加重而發熱。

日晡潮熱

● 又稱為陽明潮熱,其臨床特點為體溫較高,常於下午3~5時熱勢較高,多見於陽明腑實證,因此又稱陽明潮熱。
● 發病原因是燥熱之邪內結於陽明胃與大腸之內,由於陽明經經氣旺於日晡之時(下午3~5時),此時正邪鬥爭劇烈,所以熱勢更甚,表現為體溫更高。

夜間潮熱

● 多見於陰虛證,常有熱自骨骼內向外透發的感覺,並伴有顴紅、盜汗等症,又稱為“骨蒸潮熱”。
● 發病原因為夜間衛陽之氣進入體內,蒸騰陰液所致。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