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李清平的結果 展開
李清平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
李清平,男,1966年2月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李清平博士,在“二語習得”方面有著極深的理論修養。他的課以任務型教學為指導,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給學生極大的學術享受。2007年,被評為學校優秀共產黨員。
二語習得、語際語用學、研究方法論、外語教學
1、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
課程名稱 | 課程類別 | 周時 | 屆數 | 學生總人數 |
基礎英語 | 本科專業基礎課 | 6 | 1 | 25 |
英語閱讀 | 本科專業基礎課 | 2 | 3 | 160 |
二語習得 | 研究生專業課 | 2 | 2 | 200 |
2、承擔的實踐性教學
序號 | 實踐教學名稱 | 屆數 | 人數 |
1 | 口語實習 | 1 | 25 |
2 | 暑期社會實踐 | 1 | 50 |
3 | 本科畢業論文 | 3 | 18 |
徠3、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 | 來源 | 年限 | 本人作用 |
大學英語專業閱階段教材教法研究 | 湖南省教委 | 1999-2001 | 主研人員 |
英語專業綜合英語閱讀課改革實踐 | 原長沙鐵道學院 | 1999-2001 | 主持 主研人員 |
大學英語課程考試考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 中南大學 | 2004-2006 | 主研人員 |
概念統利——語言與文化和認知方式關係的研究 | 中南大學 | 2005-2007 | 主研人員 |
4、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題目 | 刊物名稱 | 時間 | 署名次序 |
從成教生的英語教學看翻譯教學法的普遍意義 | 《外語·翻譯·文化》(第1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7 | 1 |
外語交際模式及其對外語教學輸入的啟示:兼評交際教學法的出路 | 《外語·翻譯·文化》(第3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3 | 1 |
外語閱讀測試研究 |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 | 2005年第1期 | 1 |
5、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
獎項名稱 | 授予單位 | 時間 | 署名 次序 |
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長沙鐵道學院 | 1994 | 1 |
優秀共產黨員 | 中南大學 | 2007 | 1 |
6、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 | 來源 | 年限 | 本人作用 |
英語學習者的社交語用意識及語用語言能力研究 | 中南大學 | 2006-2008 | 主持 主研人員 |
7、出版的教材、專/編/譯著
題名 | 出版社 | 時間 | 署名次序 |
《高校英語6000詞詳解》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2 | 1 |
《外語閱讀:文化、技巧與實踐》(第1冊)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6 | 1 |
《外語閱讀:文化、技巧與實踐》(第2冊)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6 | 1 |
《外語閱讀:文化、技巧與實踐》(第3冊)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7 | 1 |
《外語閱讀:文化、技巧與實踐》(第4冊)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7 | 1 |
8、學術論文
論文題目 | 刊物名稱 | 時間 | 署名次序 |
大學英語專業閱讀階段教材教法研究 | 《外語界》 | 2001年第2期 | 4 |
試論大學英語專業閱讀階段師資的培訓 |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 2002年第1期 | 2 |
發展語用學:中介語語用研究的新領域 | 《中國英語教育》 | 2004年第1期 | 1 |
《二語習得中的形式-意義聯結》評介 | 《外語教學與研究》 | 2005年第2期 | 1 |
課堂二語習得中的教師動機 | 《外語·翻譯·文化》(第5輯),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1 |
視覺強化有利於外語學習嗎?——文獻綜述 | 《三湘譯倫》(第6輯),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7年8月 | 1 |
Effect of instruction on Chinese adolescent EFL beginner learner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development | Presented at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USA | April 14-16, 2005 | 1 |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quests in Adolescent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 July, 200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