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息肉

喉息肉

喉息肉是一種耳鼻咽喉科常見的良性疾病。喉息肉多見於頻繁用聲者,如教師、歌手等。喉息肉為發生於喉部的息肉病變,多發生於聲門區,即聲帶息肉。喉息肉是由於發聲不當或過度發聲、吸煙、工業粉塵或化學氣體慢性刺激、炎症以及變態反應等因素,使喉部黏膜內發生靜脈叢充血、水腫、出血及血栓形成所致。病變初始為息肉樣變,繼以纖維組織增生漸成息肉。喉息肉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輕者間歇性聲音嘶啞、發聲易疲勞、音色粗糙、發高音困難,重者沙啞甚至失聲),可伴有咳嗽、呼吸困難、喘鳴等癥狀。喉息肉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藥物、超聲霧化等治療。喉息肉患者因聲音嘶啞、發聲疲勞等嚴重影響正常的交流與溝通,嚴重者可出現失聲,甚至可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喉息肉多數患者可有效地改善癥狀,但有時聲音質量改善不明顯。治療後患者需要注意糾正不良的發聲、戒煙等,防止複發。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喉息肉主要是因各種因素致使喉部黏膜內發生靜脈叢充血、水腫、出血及血栓形成所致,病變部位初始為息肉樣變,繼以纖維組織增生漸成息肉。常見的發病因素如下:
● 發聲不當或過度發聲。
● 吸煙。
● 工業粉塵或化學氣體慢性刺激。
● 上呼吸道感染及喉炎等疾病。
● 變態反應。

癥狀


● 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輕者間歇性聲音嘶啞、發聲易疲勞、音色粗糙、發高音困難,重者沙啞甚至失聲。
● 刺激性咳嗽。
● 呼吸困難。
● 喘鳴。

檢查


● 確診喉息肉需要進行喉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喉鏡檢查:可觀察喉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態、數目等,但喉息肉隱匿在聲帶下腔則容易忽略。
● 組織病理學檢查:通過喉鏡下取樣本,用於觀察細胞和組織的形態結構變化,以確定病變性質,可為確診和治療提供依據。

診斷


● 醫生診斷喉息肉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及喉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
● 臨床癥狀:發病時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輕者間歇性聲音嘶啞、發聲易疲勞、音色粗糙、發高音困難,重者沙啞甚至失聲),可伴有咳嗽、呼吸困難、喘鳴等癥狀。
● 喉鏡檢查:聲門上區或聲門區或聲門下區可見息肉樣腫物。
● 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黏膜固有層的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破壞,間質充血水腫、出血、毛細血管增生、血栓形成、纖維蛋白物沉著黏液樣變性、玻璃樣變性、纖維化等。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聲音嘶啞等癥狀,容易與喉息肉混淆,這些疾病有聲帶囊腫、聲帶白斑、聲帶癌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喉鏡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喉息肉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藥物、超聲霧化等治療。

手術治療

● 常應用全麻支撐喉鏡下顯微或激光顯微切除息肉。

藥物治療

● 如有細菌感染,酌情使用抗生素。
● 糖皮質激素主要用於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用於緩解癥狀等。

超聲霧化

● 利用超聲波定向壓強,使液體霧化成小分子的氣霧,使藥物分子通過氣霧直接進入毛細血管或肺泡,達到治療作用。

危害


● 患者常因聲音嘶啞等癥狀嚴重影響正常的交流與溝通,嚴重者可出現失聲,甚至可伴有呼吸困難等癥狀。

預后


● 喉息肉經積極治療后多數患者可有效地改善癥狀,但有時聲音質量改善不明顯。治療後患者需要注意糾正不良的發聲、戒煙等,防止複發。

預防


● 糾正不良的發聲習慣,避免大喊大叫。
● 積極治療口腔、咽、喉等部位的疾病,防止過度刺激聲帶。
● 患者可定期進行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喉息肉,儘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