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九

李振九

李振九(一八八九年—一九六一年),河南洛陽人,名鼎岑,居室題名茫廬,墨寶行世,人稱茫廬先生。先生出身書香世家,其父李仙航,系清同治年間的一位武庠生,笑習弓馬健身,心儀古文書法。李振九幼承父教,天縱穎異,十五歲得中秀才,故有『癸卯秀才』之稱,是洛陽最後的一位秀才。

人物關係


李振九及其書法藝術


李振九(1889——1961),字振九,室名茫廬,晚號迂僧。中年以後以字行,人稱“茫廬先生”。李振九是民國時期中原地區一位在書法、教育、學術、文藝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學者。他在書法、詩詞、戲曲以及易學方面皆有所得。對於書法李振九用功尤勤,他的書法妍妙嫻雅,清秀凝練,卓而不凡。于右任評價李振九的書法“乃字中君子”。其藝術成就為後人稱道,影響深遠。
先生身處時代變革的大潮之中,他遠離紅塵紛擾,閉門隱退;坦誠助人,謙恭自守。晚年鬻書糊口,家境雖然清貧,卻迎來難得的平安。先生一生,獻身書藝,墨池筆冢,晨昏不輟,終成雅俗共賞,譽滿中原的書法大家。
我國書法藝術,是世界藝苑中獨一無二的奇葩。漢字取法天地萬物,『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漢字除了用於記載、占卜、交流外,象形會意,書畫同源;點線筆勢,結構章法,均成審美對象。筆落一『點』,或『雨滴』,或『露珠』,或『高峰墜石』,或『美玉伏案』,神韻意趣,聯想無窮。『夫書,心畫也。』摹寫自然景物,筆性墨情,也最見書者性情。書法揮灑的生命旋律,表達了中國文人審美創造的智慧極致。清代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在他的《藝概·書概》中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也。』書藝與學術、才華、志趣同步,書品與人品同位,人成方正,書成方正。縱觀李振九先生的書體:清秀之骨,溫潤之容,安閑之態,飄逸之神,楚楚有君子之風,這正是先生淡泊揖讓,自尊自律的人生實踐的寫照。
李振九 先生研習書法,自唐楷起步。唐楷章法整飭,頓挫有序,循規蹈矩,有廟堂氣象,這正是科舉應試的要求。隋唐以降,楷書盛行,承前,隸書不廢;啟后,推動了行楷草書的發生。在我國書法發展過程中,唐楷的地位十分重要。墨道之妙,盡在其中。李振九先生帖習歐、褚、顏、柳,奠定了方正典雅、華美堂皇的書風,風韻流動之美,飄然清風之上。民國初年,書界又興臨摹北魏碑刻之風。北魏貴族墓誌,洛陽出土最多,近水桃花,先發一枝。李振九先生臨碑殷勤,深得北魏法度謹嚴,骨力深隱,穩健秀雅的書風。書界歷來有『北碑南帖』之說,北書雄健,萬毫齊力,以骨勝;南書溫雅,流美飄逸,以韻勝。有人以此尊碑抑帖,立論似有偏頗。北碑南帖,自有各自的骨力和風韻,毋分高下。當然,習帖日久,新意衰頹,借北魏碑刻,隸楷錯變,無體不有的無窮筆意,消解晉草唐楷漸漸出現的柔弱之弊,推動書法藝術更上層樓,這才是趨新求變的正道。李振九先生的習帖臨碑,心得諸家之長,體兼眾妙,大海安波,書藝大進。
李振九先生諸體皆精。他的小篆,嚴謹工整,圓轉流暢,輕盈靈秀,風韻瀟灑。他的隸書,簡捷端莊,筆勢方折,風神逸宕,和暢嚴謹。他的楷書,穩健秀雅,清勁挺拔,明麗遒逸,儀態萬方。他的行書,心手雙暢,節奏分明,起伏從容,飄飄欲仙。他的草書,縱情揮灑,流麗奔放,穿雲入霧,如有神助。李振九先生以行楷行草見長,一九三四年,先生四十五歲時,就因行書展出,風靡全省,為世人傾倒。我想借用唐人呂總的兩句話:『華岳三峰,黃河一曲。』作為對先生高超的行書品位的定評。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是李振九先生書藝的頂峰時期,洛陽城內,大街小巷,出現了『無匾不李』的奇異景象。這是由於李振九先生的書法,達到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藝兼眾美,雅俗共賞的境界。這就是書聖王羲之所倡導的『綴白雪於下里』,形態通俗,而神韻高雅,只有這樣,方能進入藝術的化境。李振九先生的書法,師承繽紛:晉人風韻,唐人氣度,六朝意趣,北宋骨力。但是,追根溯源,李振九先生的書法,分明繼承了王羲之清勁典雅的風格,俯仰之變,波磔之美,這是典型的《蘭亭》遺韻。遙想唐代洛陽書法大師,秘書郎楊風子,書工行草,世傳墨寶《韭花帖》,字字雋麗,筆筆秀拔,深得《蘭亭》風采。宋黃庭堅作詩讚曰:『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烏絲欄,指有黑網格線的絹素或紙箋。《霍小玉傳》云:『遂取綉囊出越姬烏絲欄素縑三尺以授生。生素多才,授筆成章。』『下筆便到烏絲欄』,系指才藝不凡,落筆錦繡是也。令人欣慰的是,在《蘭亭》問世一千五百多年以後,洛陽又出現了一位書法大家,書學《蘭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李振九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書法之都洛陽,緬懷先賢,研究發揚李振九先生的書法藝術。先生幼女艾嫻女士,自幼陪隨書案側旁,研墨牽紙,深受教益。艾嫻繼承父業,書畫雙雄,為洛陽女子書畫院領軍,業績斐然。近年來,為收集整理父親遺墨,廢寢忘食,眷眷孝心,令人感佩。
生平及學書階段
內容提要:李振九是民國時期中原地區一位在書法、教育、學術、文藝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學者。他用一生的時間精研書法,在清末民初碑學盛行的情況下,通過長期實踐,走出了一條碑帖結合、秀潤妍妙的書法
之路。

李振九生平


李振九出身書香世家,其父李仙航是清同治時一位武庠生。幼承家學,李振九15歲進學,故有“癸卯秀才”之稱。辛亥革命后在河南省立洛陽第八中學讀書,畢業后歷任縣立第一小學校長、縣中區教育委員及縣圖書館館長等職。抗戰勝利之後居閑在家,以賣字鬻書為業。解放后當選洛陽市第一屆政協委員。李振九一生行跡單一,考察其生平,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889——1915),從出生到河南省立洛陽第八中學畢業,為求學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李振九書法起步開蒙的時期。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李振九生於河南洛陽。其父李同舟,字仙航,是清同治時一位武秀才,年幼時因家貧輟學,后“習弓馬,以武生列庠序”。李同舟雖然玩槍弄棒,習武為樂,長於古文書法。他深知欲振家聲,必須讀書,見長子聰敏,便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嚴加管教,悉心培育。李振九幼年聰穎過人,承家學,5歲發矇,初隨啟蒙塾師舅公陳翠甫讀《三百千》、《聖諭廣訓》。12歲入周南書院,繼而習《四書五經》、《小學》、《說苑》等,課餘兼習書法。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李振九由多名廩生具保,向洛陽縣署禮房報名,參加洛陽縣縣試,終於不負厚望,經正場、招覆、再覆、連覆,考取功名,以文生列庠序。李振九少年得志,15歲進學,因此在晚清民國之間有“癸卯秀才”之稱。由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河南府(治洛陽)知府劉更壽,廢科舉,創辦河南府中學堂,因此李振九也被稱為“洛陽最後一名秀才”。河南府中學堂后更名為河南府官立中學校、河南省立洛陽中學校、河南省立洛陽第八中學等。辛亥革命后李振九入河南省立洛陽第八中學讀書,畢業后留校任教。
第二個時期(1915——1944)從河南省立洛陽第八中學畢業到抗日戰爭洛陽淪陷,是李振九執教、為官時期。民國4年秋(1915年) 李振九畢業於河南省立洛陽第八中學,因其學業優異,為人端謹樸厚。由教育會會長王法歧等人推薦,留校任文書、教員。後任洛陽縣縣立第一小學校校長、洛陽縣中區教育委員等職。任洛陽縣中區教育委員期間徹底清理各鄉學田,籌措教育資金。制定全區學生統考制度,規範考試要求,每年期中考試一次,從而評估各學校的教學質量。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為民國時期洛陽基礎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國18年(1929年) 洛陽縣建立洛陽縣立圖書館,李振九被公推為洛陽縣立圖書館首任館長。在擔任館長期間,李振九殫精竭慮,苦心經營。一方面奔走號呼,為購進圖書資料籌措資金,擴大圖書館規模,除了縣立圖書館之外,還開闢了位於城東鼓樓上的第二圖書館,大量購進圖書,使不少學子進館借閱。同時李振九在縣立圖書館內設立洛陽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書畫藝術團體——洛陽縣圖書館書畫研究室,開展文化藝術事業。對民國時期洛陽書法、繪畫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民國21年(1932年) 1月30日。國民政府遷洛陽,以洛陽為行都。一時各界名流雲集洛陽,行政院駐洛陽縣圖書館。同年春,洛陽縣實行參議制度,當時洛陽縣參議會共有29名參議員,李振九名列其中。民國23年(1934年),河南省在開封舉辦“現代書畫展覽”,洛陽林東郊、李振九和李馨佛三人作品入選。李振九入選作品共計9件,計有挑山一幅、對聯兩副、橫批兩幅和條屏四幅,是該展入選作品最多的人。被當時的河南書界譽為“李旋風”,風靡全省,在全國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同年林散之隻身遠遊,途徑洛陽,拜訪李振九,並同游龍門。民國27年(1936年)前後,李振九先後出遊蘇州、上海、西安等地,交往名流,切磋書藝。民國33年(1944年)4月,日寇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洛陽淪陷。李振九舉家遷往西北鄉宋梁村避難。
第三個時期(1945——1961)治學、鬻書時期。抗戰勝利之後,深惡國民黨腐敗統治的李振九拒絕了擔任縣臨時參議會議員的邀請,閉門在家,精研易經,以賣字為業。民國37年(1948年)李振九的三子李叔煥、次女李淑嫻相繼早逝。遭受晚年喪子的不幸,使其極盡憂傷。洛陽解放以後李振九受邀擔任洛陽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1950年2月洛陽開展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李振九投身運動,不僅積極宣傳,還將自己賣字一個月的收入全部捐獻,被一時傳為佳話。1955年9月,李振九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洛陽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958年秋,李振九因腦梗塞導致右體偏癱,雖力圖左筆,但已難作榜書鬻字,生活日益窘迫。1961年5月,舊病複發,李振九病逝,享年72歲。

李振九的書法藝術


對書法藝術的研究,李振九可謂窮其心手,研之彌深。他認為:寫一件書法,就象備一桌酒宴請客,菜肴要表現出色香味來,必須廚藝高超。要讓客人品出味來,不僅僅果腹了事,還要讓他感到是一種藝術享受。因此廚師修養越全面、越高雅,反映在桌面上的東西,其藝術格調必然是其人的真實面目。李振九正是用一生的時間實踐了他的這一書學主張。他精研書法,潛心揣摩碑帖和名家手跡。他博採眾長,涉獵廣泛,將繪畫、詩詞、戲曲、甚至易學融入到自己的書法創作中。由於李振九在當時的洛陽社會地位比較高,河南乃至國內的許多知名書家、學者、畫家、伶人經常光臨李家,賓朋滿座,染翰操觴,給他以廣泛學習、觀摩、交流的機會。尤其是民國23年(1934年),在“河南省現代書畫展覽”上李振九名聲大噪,風靡全省。因此李振九不斷受邀為人書寫招牌,匾額以及楹聯、條幅等。甚至到20世紀40年代,洛陽城內的店招、匾牌,幾乎達到“無匾不李”的程度。一時間李振九與洛陽籍前清翰林林東郊比肩齊名,成為豫西一帶的書壇名家。李振九書法的發展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唐碑為主兼及“二王”的學書階段
李振九年少時書法受業於他的啟蒙塾師舅公陳翠甫。這一時期李振九學書是以求取功名為目的的,在科舉制度中,銓選人才要求寫字“楷書遒美,頓挫有序,結構勻稱,章法整飭嚴謹,確有廟堂之氣”,從一個側面樹立了後世學習書法的法則和規矩。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等代表書家,引導了百萬後學。錢泳《書學》稱:“碑版之書必學唐人,如歐褚顏柳諸傢俱是碑版正宗。”這種思想在清代尤其是清末的洛陽佔據主導地位,李振九的學書之路也是從唐楷開始的,他以歐體為基礎又旁及顏、柳、虞、褚、徐,涉獵漢、宋,出入明清。他初臨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黃甫誕碑》。歐陽詢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由於歐字有戈戟森列之險勁、演化精妙的秀骨清相,北派書風遺意猶存,因而歐體楷書是字體變化和發展到定型而完美階段的一個藝術典範,是學習書法的最理想的範本。李振九在臨習歐字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臨寫得惟妙惟肖,可算得上深得歐體三味。虞世南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褚遂良書法“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徐浩書風“字體圓勁肥厚,筆勢沉著雄渾”。這些能夠彌補歐陽詢的險絕勁峭,李振九將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褚遂良的《孟法師碑》和徐浩的《朱巨川告身》筆法運用到歐字的臨摹中,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歐體風格。這一時期李振九的代表作有《武庠生李君仙航家傳》,此作以歐體為主,顯然得力於《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並旁及《黃庭經》、《樂毅論》等,字寫得精到峭拔,中法中矩。只是筆畫偏開方、瘦,有黃自元的風骨,但較黃靈動。雖然嚴守前賢法度質樸端謹卻又以博採眾長而獨具風韻。
王羲之以流美遒勁的書法藝術開一代風氣,自南朝宋虞穌《論書表》將羲、獻父子並稱“二王”以來,“二王”幾乎成了中國書法的代名詞。“二王”書風幾乎成了中國書法發展的一根主線。李振九在學書階段也沒有忽視對“二王”的臨習。他初學行書臨習的就是《集王羲之大唐三藏聖教序》、《興復寺碑》、以及和他風格接近的《雲麾將軍》、王鐸的《擬山園帖》。他把《集王羲之大唐三藏聖教序》臨摹了多少遍,連他自己也難於計數。這一時期李振九的代表作有《心經》,從這幅作品來看,他是本著“察精擬似”要求自己的。已經純熟的掌握了《聖教序》的筆法、結構和神韻。
碑帖並重的發展階段
清末碑派在書壇佔據了主流地位,康有為說“十室之社,三尺之童,莫不口北碑寫北碑”,雖然有些誇張,但也確實能夠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碑學的推崇。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三十餘歲后,李振九開始將精力放在了北碑的臨寫和研究上,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有著獨特的書法資源,北有邙嶺不計其數的歷代碑誌,南有伊闕浩若繁星的造像銘記。因此李振九不但能夠廣收碑帖拓片,過眼歷代碑版八百餘種,而且還能以此廣交書界名流。這一時期李振九先後出遊蘇州、上海、西安等地,切磋書藝,同時不少各地的書友到洛陽訪古,也使他有了許多與外界溝通的機會,接受了一些當時較為新鮮的書學思想,這一點對於當時交通閉塞的豫西府城洛陽,是非常難得的。這一時期李振九將絕大多數時間用在了北碑書法臨摹和創作上。書法風格有了一定的豐富和變化。
這一時期李振九對魏碑的臨習也下了很大功夫,他見康有為、趙之謙、于右任等碑學大師的字沉雄博大,拙內蘊巧,心嚮往之,就大膽地學起魏碑來。在洛陽學習魏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他除臨寫龍門造像外,又大量寫了魏碑墓誌。如今留下了的作品如《臨元顯墓誌》以及千唐志齋榜書大字《鳳舞》、《檻前閣外》對聯等,深得碑學三味。除此之外趙之謙書法對李振九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0年代李振九先後出遊蘇州、上海等地,得見不少趙之謙的書法墨跡,趙之謙將篆隸北碑和帖中的楷、行、草合而為一,自立新面。用筆勁健峭拔,結體整飭嚴密。是把碑帖結合最為成功的一位大家,這都對李振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趙之謙喜用側鋒和偏鋒,時露妍麗之態,使李振九以中鋒、藏鋒為主的用筆得到了很大的豐富。此外李振九對漢隸碑誌也臨寫頗豐。臨孔廟三碑《孔廟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是隸書正軌,法度謹嚴;《華山廟碑》、《劉熊碑》、《武蓉碑》茂密清雅,渾厚堅挺;《乙瑛碑》、《曹全碑》秀麗工整,圓靜多姿等等,尤以《史晨前後碑》為最。這一時期李振九的隸書作品也以意臨為主,以《史晨前後碑》為主,內摻《孔廟碑》。勁遒秀峻,雋永安逸,頗具金石意趣。
清代碑學的興起,本是為了反對陳陳相因的“閣帖”和日漸萎靡的書風,後代書家不斷吸取碑學營養,但也是在一定帖學基礎上的吸收發展。有成就的碑學書家大多得益於“二王”帖學的營養。就書法審美和書法創造而言,碑學和以“二王”為代表的帖學並不是截然對立的。李振九在這一時期堅持以“碑帖結合”的創作取向,以帖學補學碑之不足,因此“二王”在李振九書法面貌中的地位並未因學習北碑而受到影響,從他40歲前後所書《行草深院曲欄聯》看,碑帖融合是其這一時期顯著的特點。
秀潤妍妙的成熟階段
民國時期的書法在主流書風下又呈現出多元化創作態勢。書家不同的生活經歷決定了書法風格的迥異。清末民國時期的洛陽,僅是一個經濟文化均不發達的府城,清代以來書壇崇尚董其昌、趙孟頫的書法,以秀潤細膩之風為主流的審美取向仍然在洛陽佔有主導地位。雖然龍門造像,魏碑墓誌均出之洛陽,當時的不少書壇大家將其奉為學書的圭臬,但洛陽本地卻並不重視魏碑,甚至將其視為旁門左道。強大的碑學運動,雄強、豪邁的碑學書法風格並未對洛陽產生太大的影響。對帖學的回歸是李振九這一時期書法呈現的突出特點。
李振九終生,以行草見長。他的行草,師法“二王”。王羲之的書法達到了“會古通今”、“情深調合”的境地:“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也正是因為他能“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所以書法才達化境。在大風格下,他又能據心情的不同而寫出各不相同的佳作,這也正是歷代書家孜孜以求的。王獻之書法挺然秀出,情馳神怡,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花開,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二王”把脫離了古法的真行草高度藝術化,並融入了士大夫階層追求秀麗飄逸,流美自然的審美趣味,引起了歷代一般知識階層的心理共鳴,因此“二王書法”的影響是既廣博且深邃的。作為傳統知識分子,李振九對“二王”的學習,可謂終其一生。無論是在少年苦研歐陽率更,兼習顏、柳、虞、褚諸家的時候,還是在中年力攻北碑,追慕康有為、趙之謙、于右任的時期,李振九都沒有放棄對“二王”的研習。
李振九的榜書,基本是歐、趙結合,兼有他家,可謂獨樹一幟。清末民國時期的洛陽,僅是一個經濟文化均不發達的府城,洛陽城內大多是以手工業為主的小商鋪、小字型大小,加之當時洛陽市民中能夠對北碑書風了解和欣賞的人並不多,李振九的字越寫的軌正秀媚,則越得到時人的讚賞,因此晚年靠鬻書為生的李振九為迎合當事人們的審美需要,開始輟止學寫魏碑而改寫起趙子昂的趙字來了。在當時的洛陽流行著一句民諺:“要想俏,歐見趙。”李振九在學書時期對歐陽詢下過很深的功夫,後來又發現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在繼承晉唐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可識性非常高,適合用做牌匾招識。趙書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尤其作成大字非常美觀。趙體書法點畫需圓潤華滋,結構布白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筆圓架方,流動帶行。這種風格的字在上匾時便於奏刀,且在刻出來后最能夠保持原書的風貌。李振九以歐為主打下了寫字的紮實基礎,因而融匯趙字收效較快。他致力於將趙孟頫的《壽春堂記》、《膽巴碑》與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結合。落墨凝練,氣韻生動,頗具書卷之氣。因此李振九榜書融匯歐、趙,刻出的匾額掛起來,筆畫圓潤華滋、沉雄秀健,結體方正謹嚴、寬綽秀美。現在洛陽市內僅存的大字的大字匾額“洛陽市體育運動場”和“洛陽市衛生防疫站”以及洛陽市民俗博物館藏匾“衣缽真傳”、“女宗佛相”尚可清晰地看出其歐字的骨架和趙字的用筆。
書法藝術的最高級境界應該把書法與書法家的人生合而為一,李振九正是用了一生的時間在感悟書法。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以線為生命之本的。古人曾說“學書貴能通變”,運筆中掌握提按、頓挫、徐疾,使線條呈現變化,可以達到“輕如蟬翼”“重若崩雲”之感,從而突出表現線條的和諧美。作為傳統文人,李振九為人謙和,處事平和。對《易經》的研究使其對“通變觀念”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對有法、無法的辯證把握,對趣味、技法、修養的推崇,建立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精神。使書法在這種哲學精神的影響下,點線畫形才成為了富於神韻的、能夠抒發性靈、暢神達意、飄逸灑脫書法藝術,體現了線條的和諧之美。李振九先生在書法研究方面窮其一生,不僅為後世留下了眾多作品,同時也以他自己所走的學書道路,為後學揭示了書法發展的規律和學習門徑。所以研究,整理李振九的書法作品是一項長期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