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轄縣
德保縣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位於廣西西南部,地處東經106°09′—106°59′,北緯23°01′—23°39′之間,屬南亞熱帶地區。德保縣距百色市區129公里,距首府南寧市275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德保縣常住人口為269758人。民族以壯族為主,此外還有漢族、瑤族等民族。2015年,德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56億元。
德保縣打造以鋁業為主的產業基地,2005~2006年連續兩年進入“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行列,2008年榮獲“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2009年榮獲西部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2010年榮獲“中國十佳生態休閑文化旅遊縣”稱號。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020年5月9日,獲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十月建鎮安州,二十九年六月改為鎮安路。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鎮安路改為鎮安土府,府治設於小鎮安廳(今那坡縣)的感馱岩。次年(公元1369年),府治移建於廢凍州(今德保縣治)。
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改土歸流為鎮安府。乾隆四年(1739年),鎮安府添設附廓縣,叫天保縣。
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置府廢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復置天保縣,並恢復道制,天保縣屬田南道。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廣西省劃為12個區,天保縣屬第12區。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6月,全省12個區並為6個區,天保縣屬第6區,區治在百色。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7月增設天保民團區,區治在天保縣,轄天保、恩隆、思林、奉議、向都、靖西、鎮邊、鎮結8個縣。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3月民團區改為行政監督區,轄縣不變。同年,撥出恩陽縣的東凌、仁和、塘日、扶平、賴德、保寧6個鄉,靖西縣的渠洋、太和、魁圩3個鄉,天保縣的多敬、凌懷、多浪3個鄉,一共12個鄉。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在靖西、天保、恩陽、百色接界處成立敬德縣(縣治在多敬圩),屬天保行政監督區。
1949年12月,敬德、天保兩縣先後解放,分別成立人民政府,均屬龍州專區。
1951年7月,改屬百色專區。同年8月,敬德、天保合併為德保縣,縣治在原天保縣城。
1952年轄12個區,200個鄉。1954年轄12個區,1個鎮,179個鄉。1957年轄12個區,1個鎮,177個鄉。1958年轄10個公社。1964年轄11個區,1個鎮,160個公社。1982年轄1個鎮、11個公社。1984年轄3個鎮、13個鄉。1994年轄3個鎮、15個鄉。
1996年,德保縣面積2559平方千米,人口約34.2萬人。轄3個鎮、15個鄉:城關鎮、隆桑鎮、敬德鎮、東關鄉、都安鄉、馬隘鄉、古壽鄉、那甲鄉、足榮鄉、榮華鄉、興旺鄉、燕峒鄉、龍光鄉、大旺鄉、巴頭鄉、扶平鄉、東凌鄉、朴圩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德保縣總人口276335人。其中:城關鎮20104人,隆桑鎮14127人,敬德鎮14331人,東關鄉18951人,都安鄉14617人,馬隘鄉20057人,古壽鄉7903人,那甲鄉22154人,足榮鄉17535人,榮華鄉15766人,興旺鄉10786人,燕峒鄉16714人,龍光鄉14688人,大旺鄉11745人,巴頭鄉16890人,扶平鄉8452人,東凌鄉16615人,朴圩鄉14900人。
2003年,足榮鄉撤鄉改鎮。調整后,德保縣轄4個鎮、14個鄉:城關鎮、隆桑鎮、敬德鎮、足榮鎮、東關鄉、都安鄉、馬隘鄉、古壽鄉、那甲鄉、榮華鄉、興旺鄉、燕峒鄉、龍光鄉、大旺鄉、巴頭鄉、扶平鄉、東凌鄉、朴圩鄉。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6號)同意調整德保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東關鄉,整建制併入城關鎮,城關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古壽鄉,整建制併入馬隘鄉,馬隘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興旺鄉,整建制併入燕峒鄉,燕峒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扶平鄉,整建制併入敬德鎮,敬德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旺鄉,整建制併入龍光鄉,龍光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朴圩鄉,整建制併入東凌鄉,東凌鄉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德保縣轄4個鎮、8個鄉:城關鎮、隆桑鎮、敬德鎮、足榮鎮、都安鄉、馬隘鄉、那甲鄉、榮華鄉、燕峒鄉、龍光鄉、巴頭鄉、東凌鄉。
2007年10月26日,馬隘鄉正式撤鄉建鎮(馬隘鎮位於德保縣城北部,是廣西華銀鋁廠址所在地,全鎮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39033人,總面積203.43平方千米)。調整后,德保縣轄5個鎮、7個鄉:城關鎮、隆桑鎮、敬德鎮、足榮鎮、馬隘鎮、都安鄉、那甲鄉、榮華鄉、燕峒鄉、龍光鄉、巴頭鄉、東凌鄉。
2015年4月1日,東凌鄉正式撤鄉建鎮。
2016年3月26日,那甲鄉正式撤鄉建鎮。
德保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06°09′—106°59′,北緯23°01′—23°39′之間,屬亞熱帶地區,全縣總面積2575平方公里。東部與田東縣相連,西南部和靖西市接壤,北部與田陽縣、百色市相毗鄰,西南面靠近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縣城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263公里,距百色市人民政府駐地129公里。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4.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1.68公里。
德保縣的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縣境內最高峰為黃連山,主峰海拔1616米;紅泥坡次之,海拔1218米。窪地、谷底海拔由西北部的600米—540米到東南部的500米—240米。
德保縣位於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溫涼;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春季乾旱,夏季多雨。常年主導風向東風,東南風、南風、東北風次之。全年最多風向頻:靜風為48,東風為10。
2010年全年年均氣溫為19.5℃,最高氣溫37.1℃,最低氣溫2.6℃。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1.l℃;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5.7℃。年平均降雨量1462.4毫米,年蒸發量1441.6毫米。雨季始於4月下旬,結束於10月上旬,集中於5至8月。無霜期332天,年日照時數1527.7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01.9千卡每平方厘米。
全縣有31條溪河,主要分佈在西南部,中部和南部。鑒河為主幹河流。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集雨面積的河流有6條,河流迂迴曲折,蜿蜒於縣內的崇山峻岭之間,坡降陡,瀑布多,天然落差大。全縣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13.71萬千瓦,可開發資源7.5萬千瓦。
(一)地表水
德保縣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年產水量達21.46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水量為16.33億立方米。全縣有31條溪河,主要分佈在西南部、中部和南部。穿越縣城境內的河流為鑒河,屬右江一級支流,縣內流程70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5.3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為884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2.15立方米/秒。
(二)地下水
德保縣地下水的來源,主要由降雨產流入滲及水利灌溉用水回歸的入滲補給而成。按地形地勢特徵,可劃為泉水、地下河、溶井、充水溶洞、天窗、消水洞、溢洪洞等七大類,以地下河水量最為豐富。根據自治區地質局《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全縣共有出口流量60升每秒以上的地下河12條,出口流量共17.393立方米每秒。其中匯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地下河有上布地下河、谷布地下河、百布地下河、隴溫地下河和作登地下河。據水文地質普查,地下水點共375個。
德保縣2013年全縣總面積257523.9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0262.51公頃,佔總面積的15.64%;園地面積4571.02公頃,佔總面積的1.77%;林地面積106780.79公頃,佔總面積的41.47%;牧草地(天然牧草地)面積21216.70公頃,佔總面積的8.23%;居民及工礦用地面積4270.42公頃,佔總面積的1.66%;交通用地面積2933.76公頃,佔總面積的1.14%;水域面積2329.76公頃,佔總面積的0.9%;其他土地面積78.158.98公頃,佔總面積的29.19%。
德保縣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境內已發現的礦種有鋁土礦、銅、鎵、錫、鐵、砷、鉛、鋅、錳、金、硫鐵礦、重晶石、磷、銻、煤、鉀、磚瓦用粘土、水泥用石灰石、壓電水晶、熔煉水晶、飾面用灰岩等2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19種。礦床、礦點37個,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4處,小型礦床9處。德保縣的礦產特點為:礦產種類較多,分佈廣泛,優勢礦產明顯,特別是鋁土礦資源豐富,儲量最大,遠景儲量3.2億噸。優勢礦產銅、錳、飾麵灰岩也均為中型—大型礦床,為礦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證。
德保縣珍稀的動物資源有:黑葉猴、大蝻蛇、小豹,屬國家一級珍稀保護野生動物;恆河猴、短尾猴、穿山甲、小靈貓、原雞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德保矮馬屬中國西南馬系山地亞系的一個稀有品種,形體矮小,成年馬身高80厘米—100厘米之間,低於世界聞名的英國謝特蘭矮馬身高106厘米的記錄。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的西南考察組在德保縣進行品種資源調查中發現后,經有關權威專家的考察和科學分析鑒定,證明德保矮馬的矮小性是古老的遺傳所造成,是西漢時期“果下馬”或“珍珠馬”的後代,是中國的微型馬種。1991年,根據有關標準的要求已註冊命名為“德保矮馬”。
德保縣珍稀的植物資源有金絲李、紅豆杉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截至2016年,德保縣轄7個鎮、6個鄉:城關鎮、隆桑鎮、敬德鎮、足榮鎮、馬隘鎮、東凌鎮、那甲鎮、都安鄉、榮華鄉、燕峒鄉、龍光鄉、巴頭鄉、朴圩鄉。德保縣政府駐城關鎮。
鄉鎮名稱 | 面積(km) |
城關鎮 | 162.07 |
隆桑鎮 | 107 |
敬德鎮 | 147.89 |
足榮鎮 | 159.89 |
馬隘鎮 | 130.37 |
東凌鎮 | 320.68 |
那甲鎮 | 179 |
都安鄉 | 135.3 |
燕峒鄉 | 191.13 |
榮華鄉 | 222.6 |
龍光鄉 | 128.82 |
巴頭鄉 | 176 |
朴圩鄉 | 200 |
常住人口
2021年5月31日,百色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德保縣常住人口為269758人。
性別構成
2021年5月31日,德保縣常住人口為269758人,男性佔52.04%;女性佔47.96%。
年齡結構
2021年5月31日,德保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佔21.95%;15-59歲佔55.34%;60歲以上佔22.70%。
截至2016年,除漢族外,德保縣有壯、瑤、苗、回、侗、滿等9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98%。
領導姓名 | 職務 |
石永超 | 縣委書記 |
陸蘭碧 | 副書記、代縣長 |
劉軍模 | 常務副縣長 |
覃程魁 | 副縣長 |
何婷婷 | 副縣長 |
2015年,德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56億元,較2014年增長10.1%;財政收入完成8.68億元,較2014年增長1.1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5.2億元,較2014年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86.03億元,較2014年增長1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2.04億元,較2014年增長12.3%;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73億元,較2014年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774元,較2014年增長8.3%;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5656元,較2014年增長13.4%。
2020年5月11日,廣西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德保縣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德保縣境內山多田少,氣候溫和,夏秋雨水充沛,冬春雨水偏少,有十年九春旱,三年一洪澇,春寒秋霜冬雪少,農作物病蟲害多的特點。
德保縣
明朝初年,縣境內開始引用鑒河灌溉農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縣內墾荒利用面積2.57萬畝,耕作制度為一年種一造:“玉米鎮屬種者漸廣,可充半年之食,惟秋獲后良田並不種麥,田地更少,惟玉米一造者,若雨陽不時,貧民即有飢餓之患。”糧食豐歉由天主宰,人民生活貧困,“其郡最貧,有桄榔木為面,百姓資之。”民國年間,水利和土地開發利用比明、清兩代有進步。民國25年(1936年),天保、敬德兩縣共有可耕地面積48.59萬畝,開發利用30.79萬畝,占可耕面積63.36%。水利方面天保縣建引水、排澇、蓄水工程10處,還利用鑒河河床自然落差,架設水車提水灌溉農田。在耕作制度上,縣府雖於民國23年設建設科經管農業生產,33年又成立農業技術推廣所,但各種農作物科學種植技術,只是限於縣農場試驗,未能在廣大農村推廣。民國26年天保縣糧食平均畝產106.5公斤,敬德縣平均畝產169.5公斤。
1953年進行土地改革后,從外地引進早稻優良品種,逐步在縣內推廣雙季稻生產。1954年全縣耕地面積達到44.30萬畝,比1950年增加8.19萬畝,1955年後,又陸續興修引水、蓄水、提水、人畜飲水、防洪排澇等水利工程2676處,到1989年止,水利投資3089.57萬元,有效灌溉面積13.5萬畝,保水田面積13.34萬畝,為1950年的7.4倍。
在農業生產體制和生產上,1958年的“大躍進”,浮誇風盛行,在強迫命令下,一些幹部違心虛報產量。1969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推行大寨標兵工分、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左”傾做法,1969年全縣人均有糧由1966年的218公斤降到169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糾正了農業生產上的“左”傾錯誤,改變生產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糧食生產獲得解放以來的大豐收,全縣每人平均有糧299公斤。1990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68.5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84萬畝,其它作物種植面積2.99萬畝,全縣有中型拖拉機、農用汽車、電動機、柴油機、打穀機等農機具7748台,總動力為2.66萬匹馬力。
2004年,德保縣全縣共種植烤煙10500畝,總產量達2.3萬擔,產值突破1000萬元。全縣蔬菜已從零星種植拓展到現今近10萬畝蔬菜基地。
2009年,德保縣政府通過科技投入,在穩定糧食供給的基礎上,適度調減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經濟作物及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優化農業產業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結構,發展蔗糖、烤煙、劍麻、水果、八角等區域,畜牧業和水果產業化規模擴大。200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0.07億元。
2015年,德保縣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6.11億元,增長3.84%。主要特色農業穩產增收。種植烤煙2.6萬畝,實現產量4.96萬擔,產值5378萬元。種植甘蔗6.24萬畝,預計2014/2015年榨季甘蔗產量21.8萬噸以上。種植優質水果2.1萬畝,建設高產示範園900畝,全縣水果實現產量2.14萬噸,產值1.04億元,實施優質茂谷柑種植示範基地項目,都安鄉“果滿坡果場”榮獲“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稱號。出欄肉雞1802萬羽,新增萬羽規模養殖戶274戶,新增林下養雞小區13個,新引進1家養殖龍頭企業。種植秋冬菜12.5萬畝,實現產量19.99萬噸,產值2.99億元。種植田七1265畝。農業基礎不斷夯實。完成自治區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專項縣項目建設,改造那甲片區渠道23條34.51千米,新建、改造渠系建築物70處,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05萬畝。成功申報成為第六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爭取到2014—2016年項目資金1.08億元。
德保縣
2009年,德保縣工業主導地位凸顯,工業經濟穩步提升。2009年,馬隘、足榮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000萬元,並在足榮工業集中區的五里灣片區推進錳產業開發,著手加快220千伏輸變電項目的落實;實施了總投資3.12億元的華銀鋁技改工程,5.3億元的浩元銘、新振、沁源、友鋼等硅錳合金項目,7750萬元的主流、黃酒、壯寶等保健酒項目,3600萬元的海寶水泥等一批發展后勢強勁的產業集群項目;與廣西金融投資集團簽約設立1000萬元擔保風險補償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5300萬元融資擔保服務。華銀鋁全年實現氧化鋁產量131.87萬噸,產值23.32億元,分別較2008年同比增長80.37%和17.6%;工業集中區內的華宏糖廠、德柳錳業、主流酒廠、黃酒廠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全年共實現園區工業增加值11億元,在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實現企業增產增效的目的。2009年全年完成工業技改投資6.0億元,較2008年增長152%;全縣工業總產值36.79億元,較2008年增長10.88%;1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0.8億元,較2008年增長10.6%;增加值11.79億元,增長30.55%;實現主營收入30億元,較2008年增長22.1%。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8.8%。
2015年德保縣全年完成氧化鋁產量217.05萬噸,產值53.7億元,較2014年增長13.09%;涉錳企業完成產量15.7萬噸,產值13.34億元,較2014年增長17.68%;德保銅礦完成產量0.23萬噸,產值3.3億元,較2014年增長33.86%;酒產業完成產量3.1萬噸,產值2.26億元,較2014年增長8%;石材產業完成產量4.1萬噸,產值0.36億元,較2014年增長49%。2015年德保縣工業產品質量檢驗合格率達94.74%。
德保縣人民在清代以前,從事商業人員很少,據《鎮安府志》記載:“郡民男子不習商賈,稍事田作而已。”集市貿易點只有8個。清代以後,外地商人陸續到縣內定居並從事商賈,隨著商貿增加,清末,天保縣集市貿易點增加到27個,嗣後,當地縣城和圩場中一些富戶也隨之操起商業行業。到民國年間,集市貿易點又增加9個,民國36年(1947年)天保縣城有大小商號39戶,經營種類有文具、熟煙、服裝、酒戶、車縫、藥房、雜貨、客店、理髮、熟食、紙料等,資本總額國幣1326萬元。
2009年,德保縣在百色市率先創建“信用鎮”,率先制定農村支付機具補貼獎勵辦法,率先搭建農戶信用信息平台,率先開辦“煙葉保險”,在全區業內率先辦理抵押貸款。
2012年,德保縣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0.2萬人,較2011年增長178.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8億元,較2011年增長235.6%。2013年,德保縣全年累計接待遊客100.12萬人次,較2012年增長23%,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32億元,較2012年增長26%。
壯劇表演
德保壯劇屬南路壯劇,俗稱“呀嗨戲”或“馬隘戲”。德保山歌民間叫“吟詩”或叫“唱歡”,在壯家瑤寨,男婚女嫁、勞動生產、逢年過節、談情說愛等場合,多以山歌來表達喜慶、歡樂、愛情等。壯族山歌分為南路山歌、北路山歌系。南北路山歌都以七言為一句,有平仄、有押韻。南路山歌以四句為一首,以兩人為一組合唱,有高低聲兩部,唱出的山歌高亢、激情、清雅、動聽。北路山歌以八句或十句為一首,一般以3至7人為一組來合唱,有高低兩部聲,歌聲雄壯、穩定、悠揚、振奮、引人。山歌歷來是採取自唱、對唱、合唱的形式,通過山歌抒發感情、讚頌好人好事、抨擊時弊、揭露壞人壞事。在各鄉鎮歌圩、春節或其他重大節日,縣、鄉、村分別舉辦山歌比賽,吸引成千上萬聽眾,很受群眾歡迎。
德保縣的文化、藝術活動,俗稱"呀嗨戲"或“馬隘戲”,它具有濃郁的民族風俗和地方特色,很受群眾歡迎,現壯劇常用的唱腔曲調有馬隘調、平板、嘆調、喜調、哭調、採花、高腔等,拌奏樂器有馬骨胡(是主奏樂器),配樂器有土胡、二胡、三弦或秦琴及笛子等。演奏時具有和聲色彩,深厚悠揚,悅耳動聽,很有民族情感。
壯族馬骨胡起源於宋朝,至今有近千年的歷史,是珍貴“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骨胡是壯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因其採用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起源於德保的壯劇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戲劇,其伴奏的主奏樂器是馬骨胡,而馬骨胡藝術的發祥地在德保,主奏曲目為《壯鄉春早》,流傳覆蓋桂粵滇黔及東盟各國。馬骨胡音色清脆、透亮、悠揚,音質高亢,富有穿透力,被譽為壯族民間原生態音樂的天籟之音。同時,馬骨胡演奏技藝有自成一體的弓法、指法和曲牌。2010年5月,德保縣《壯族馬骨胡藝術》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2年德保縣榮獲“壯族馬骨胡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壯族馬骨胡藝術》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德保縣內壯、瑤民族風俗各異。飲食風俗有五色糯米飯,打血、筐燙肉、血腸、酸肉、酸魚、霉乾菜、竹棒飲、豆腐團、麥茂、米茂、南瓜甜酒、南瓜雞、金鍋飯、馬由炒冷飯、打菜包、珍珠酥、糯米炒油肝、五湖四海、紅薯窯、花生窯等。
矮馬
德保矮馬是世界稀有的優良馬種,它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種馬,是世界兩大矮馬源流之一(另一源流是英國的謝特蘭矮馬)。德保矮馬主要產於廣西德保、靖西等縣,及百色地區,個頭在100cm左右,最矮的僅有85cm。據考證,它是西漢時期"果下馬"的後代。其高度在106厘米以下,最矮的僅有85厘米,比世界著名的英國逐馬還要矮。
蘇鐵
德保蘇鐵(CycasdebaoensisY.C.ZhongetC.J.Chen)是中國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物種,具極高的研究與觀賞價值,1996年由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鍾業聰研究員在廣西德保縣發現的。由於人為原因,其數量已從1998年的2000多株銳減到2001年的1085株,尤其是成年植株數量劇減,由此導致年齡結構趨於幼年化。
八角
德保縣氣象局一份報告顯示,曾有人做過實驗,即使在同一個縣內,播下的八角種子也不一定能正常生長和發育。德保縣地處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濕潤山區氣候,冬季不嚴寒,夏季不酷暑,氣候條件恰恰與八角的“生活習性”相吻合。
八角因種植歷史久遠,沒有更新換代,老品種品質退化,影響了產量。德保縣從1999年起,採取先試點再上規模的方式,對全縣9萬多畝八角低產老林運用綜合治理辦法進行規模改造,效果顯著。
德保縣所產的八鎮安角瓣角均勻,乾果透紅、香濃,所熬的茴油質地優良。
現正金字塔的假象;雌雄比從1:10變為1:5,這些現狀表明德保蘇鐵的保護刻不容緩。
茴油
德保縣出產的茴油80%出口,除了用來製作香水,還用來加工歐洲名酒以及化工、醫藥產品。一般情況下,50公斤八角葉能蒸出0.5公斤茴油。
新中國成立前,德保縣稱為天保縣,該縣用八角葉加工茴油歷史悠久,名氣較大。長期以來,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沒有天保茴油,巴黎香水不香。”現在,德保出產的茴油80%出口,除了用來製作香水,還用來加工歐洲名酒以及化工、醫藥產品。
八角茴油用途廣泛。在前沿時尚界,它是高級香水必不可少的原料;在歐洲名酒產業,它被製成與中國茅台酒齊名的世界十大美酒——茴香酒;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是香皂、牙膏必不可少的增香劑;在普通人的餐桌上,它讓肉更香、湯更美;在化工行業里,它是電鍍或塗料的填充劑;在病人的藥箱里,它可驅蟲、殺菌、健胃、驅風、祛痰、止咳,還能治療人的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疥癬等。
民國時期,凡廣西出銷到香港各埠的茴油,都標註“天保牌”商標——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品質更勝一籌的天保茴油,在那時就已經是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新中國成立后,有關技術人員經過檢測,發現德保縣所產的八角瓣角均勻,乾果透紅、香濃,所熬的茴油質地優良。
民國年間,天保縣府建設科配農、林技佐人員,負責指導和管理農、林技術事務。
解放后,為適應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1959年德保縣人民政府成立科研室。次年,組建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委),設主任1人,由縣監委副書記兼任,科技員1人。縣屬各單位建立科技機構,開展科研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縣科委被撤銷,1972年在縣生產指揮部計劃小組內設科技員2人。1973年成立科技局,設局長1人,科技員3人。1977年增設工人2人。1978年恢復科委機構,設主任1人(由縣革委副主任兼任),副主任1人。1981年9月增設副主任1人,科技員、工人若干人。
九曲橋
民國5年(公元1916年)至10年(公元1921年),天保縣城(即現德保縣)成立育德、達才初等小學、縣立大成高等小學、女子小學各1所。16年開始實行男女同校。22年天保縣共有初級小學校105所,教員107人,學生4374人,高級小學校24所,教職員42人,學生1314人。24年,天保縣有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25所,教職員40人,學生1879人;村國民基礎學校249所,教職員225人,學生9736人。26年4月。天保縣和敬德縣聯合辦天敬聯立國民中學。31、34年天保縣和敬德縣分別設立國民中學。35年天保縣有中心國民學校27所,教員148人,學生4680人;國民基礎學校266所,教員268人,學生8247人。36年敬德縣有中心國民學校11所,教員77人,學生880人;國民基礎學校87所,教員87人,學生2610人。37年,天保縣有大專文化程度28人,高中文化程度232人,初中文化程度967人。
解放后,教育事業雖經過曲折的歷程,但有了長足發展。1952年,德保縣有小學712所,在校學生43236人,有教職工1112人。此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新的成績,教育事業也有新發展。1957~1958年貫徹毛澤東主席“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指示,調整學校布局,加強教育工作。1958年有小學652所,在校學生40973人,有教職工1256人;有初中7所,在校學生3076人,有教職工132人。此後,還改革教育制度,推行“九年一貫制”學制和兩種教育制度(全日制、半耕半讀的半日制),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和勞動實踐。對如何搞好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做了探索,但受到“左”的思想干擾,收效甚少。60年代初遇到國民經濟困難,教育事業走下坡路,在校學生銳減,1963年小學在校學生數只25556人,中學生1124人。1965、1966年在校學生數才恢復到1958年數。“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7至1968年,學校師生停課“鬧革命”,教師多被當作“臭老九”批判。1969年學校恢復上課,1970~1974年實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大隊(村公所)設小學附中,取消考試製度,實行群眾推薦招生入學,生源文化基礎不一,小學教師充任附中教師,教學質量大大下降,耽誤了這一代人的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至1980年,教育事業處於恢復時期,1979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小學布局進一步調整。1980年有1190個小學(含教學點),在校學生4362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2.8%,有教職工2374人;中學有21所,在校學生8761人,有教師671人。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學校加強了黨的領導,在師生中開展尊師重教活動,注重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教育,學校教學工作走上了規範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增長,學校設備大有改善。至1990年各中學和部分完小起了教學樓;小學調整為1022所(點),在校學生4652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5.9%,有教職工2958人;中學23所,在校學生8638人,教職工700人;並有職業中學3所,民族中學1所;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學生深造,考上大專院校858人,同時為本縣培養了一批中等技術人才。
截至2007年,德保縣有普通中學18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村級以上完全小學108所,教學點143個幼兒園85所。現有在校中小學生37537人(含中職在校生);現有在職教職工2836人。
解放前,德保縣民間體育活動由民政科管,學校體育活動由教育科主管。
解放初至1957年,體育活動由教育科主管,具體工作由文化館負責,1958年設立體育運動委員會,置副主任、幹事各1人,主管學校和農村體育。1970年由縣革命委員會政工組宣傳小組派一名幹事專管。1972年由文教小組派一名幹事兼管。同年下半年成立體育小組。由軍管代表任組長,配幹事1人。1973年下半年撤銷軍管,成立縣體育委員會,配主任1人。秘書、幹事、工人、教練8人。1981年配備主任、秘書、幹事各1人,教練員5人,工人1人。1983年成立田徑、籃球兩個體育協會,共有會員61人,其中田徑協會27人,籃球協會34人。各協會分別設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每協會分設教練、科研選材組。1984年,人員變動,新任命主任1人,會計1人,教練4人,其中籃球、田徑、舉重各有1名中級教練。到1990年底止,全縣通過辦業餘體校辦法,先後向百色地區民族體育中學校輸送田徑、舉重、游泳、水球、拳擊、射擊、射箭等項優秀運動員47人,向廣西體育運動學校輸送5名優秀運動員,向廣西體育工作隊輸送優秀運動員4名,在輸送的優秀運動員中,多次代表地區、自治區、全國參加上一級比賽,有4名優秀運動員獲得國家級運動健將。
202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廳字〔2016〕16號)等文件精神,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考核組和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申請2019年脫貧摘帽的德保縣等1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進行了相關指標核查、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經過嚴格核查評估和報請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意,以上縣符合貧困縣脫貧摘帽標準,擬摘帽退出。
2009年,德保縣全縣廢水排放總量869.14萬噸,COD排放總量2248.14噸,氨氮排放總量171.64噸,煤炭消費總量113.9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4760.54噸,氮氧化物排放總量2305.37噸,煙塵排放量852.16噸,工業粉塵排放量572.8噸;工業固體廢物423.31萬噸。德保縣在“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強化環境管理,做好環境綜合整治,環境質量得到了一定改善。全縣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節能減排行動取得新成效。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均有所改善。轄區出境斷面水質保持良好水平,大氣環境保持國家大氣二級質量標準。
2009年縣城大氣環境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規定的二級質量標準;縣境內的主要河流水質達到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地下水水質達到GB/T14848—1993《地下水水質標準》Ⅲ類標準;縣城聲環境質量基本符合《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準》(GB3096—93)的3類標準(即晝間65dB,夜間55dB),區域環境雜訊達標率為68%。
鎮安府城池
德保縣
岑天保墓
岑天保墓位於馬隘鄉賢恩村賢里屯與個利屯之間山腳下,離縣城10公里,相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寇亂”,五月二十七日天保率兵征剿,跌山死於此,該山本名響泉山,人民懷其恩惠,遂名之為天保山,思其德遂於墓所建祠祀之,名岑公祠,建有頭門三間,正廳三間,兩廊各三間,還建有照壁、圍牆。光緒十五年(1889年),群眾捐資重修。解放后,多次被毀,但過後群眾又自覺募捐復建,1986年建成一座水泥磚牆平房共3開間。屬縣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閣
觀音閣在獨秀峰的慈雲洞內,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清代和民國年間,供奉祀觀音菩薩,一年四季香煙繚繞,磐聲裊裊。觀音閣右側,有一天然洞通“天賜岩”,清代時,輒有一黑猿出沒於岩口,邑民奉以為神物;洞中天然乳石,如獅似龍,形象萬千。抗日戰爭期間,觀音閣曾為群眾防空避難所。解放初,為縣委檔案存放處和重要會議地。1970年縣電信局擬在此建超聲載波,把觀音閣拆掉,炸石清基,后因計劃變更移建它地。1981年在原址建疊翠亭及迴廊。屬縣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鍾靈閣
吉星岩
雲山
雲山為縣城主峰,屏立於縣城北面,海拔875米,山體為石灰岩山質。山峰秀拔,肩交獨秀峰,肘腋蓮城。明代時築有小蜿蜒至頂峰。山上奇石嶙峋,如雲髫玉筍。山中古榕盤桓,老柏蒼森,彩禽啁啾。山之左面,有響泉水環抱,右有靈泉緊裹,並有宛若翠屏飄玉帶的鑒水瀠洄於東南面。
西湖迥瀾
西湖迥瀾俗稱小西湖,位於德保縣城西西山腳下,離縣城2公里,鑒水河流經那裡,被西山一臂擋住,繞了一個大彎,形成一泓平靜小湖,為國家AAAA級景區。湖西岸是一個100多戶的大沐屯村莊,東面儘是翠綠的田畝,東南有道長70多米,高5米的天然落差。
吉星奇洞
吉星奇洞面積8000多平方米,遊程4公里,由序洞、龍王宮、九天通道、驚天大宮、摩天洞等組成,還有1公里長的地下河,為國家AAAA級景區。
紅葉景區
巴頭鄉多勾紅葉景區是以紅楓為主的山區樹林。12月至1月,楓葉紅似火,“霜葉紅於二月花”,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2月4日,被命名為第四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2021年1月1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2021年8月,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