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兵俑

車兵俑

出土於二號兵馬俑坑T1試掘方戰車后。通高1.89米。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頭束圓形髮髻。戴長冠,冠上有帶繫結頷下,帶尾垂於胸前。甲衣比較特殊,雙臂的護甲(古名披膊)長及手腕,手上並罩有護手甲,頸部亦圍有護甲(古名盆領)。

馭手俑


(二號俑坑出土)
這種甲衣為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所僅見。古代戰車上的御手站在車上控馭車馬,目標大容易受到敵人箭鏃的傷害。御手一旦受傷則車易失控,造成軍隊混亂而致敗,所以特別注重對御手的防護。

車右俑


(二號俑坑出土)
車兵俑
車兵俑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一過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還有御手俑和車左俑。三件俑在車上作橫一字形排列,中間為御手,兩側的甲士古名之為車左和車右。此俑居於車的右側,故名車右俑。身穿長衣,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綰圓形髮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勢,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臂下垂,衣袖綰於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車狀。頭微向左側轉作凝神聽令狀。只要一聲令下,即可騰躍登車,馳騁疆場。

車左俑


(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出土。平均身高1.82米。位於戰車的左側,一手作按車狀,一手作持長柄兵器狀。古代戰車上三名甲士的職責:御手負責駕馭車馬,車左和車右分別負責與車兩側的敵人格鬥,所謂“左攻於左”、“右攻於右”。古代的車戰,是雙方的戰車相向衝擊錯轂交戰,車左和車右的分工是與這種戰法相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