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傳公祠

耿傳公祠

耿徠傳公祠系耿氏醴陵一脈的宗祠,始建於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廂房組成,長71.4米,寬33米,共有三進八十一間。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56平方米。

建築格局


採用湘東地區典型的庭園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時期建築的文化理念,設計巧妙,建築精美,規模宏大,是醴陵祠堂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醴陵市新規劃的紅色旅遊和農耕文化展示區的一部分。2012年12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啟動了耿傳公祠保護修繕工作。經過近一年的施工,完成建築主體和配套工程建設,於2013年12月向公眾免費開放。耿飈家由於家境貧寒,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在耿氏宗親照顧下借居祠堂,兼顧祠堂灑掃、房屋維修和香燭管理等事務。耿飈是耿氏第十八代,1909年8月28日,在耿傳公祠出生,並與家人在此寄居長達十二年。這裡是他童年時期生活、學習和勞動的重要場所。
耿傳公祠現設有四個陳列室:《將軍外交家的風采——耿飈生平業績展》、《耿飈故居復原陳列》、《耿傳公祠文化陳列》、《留住鄉村的記憶——醴陵農耕實物展》。
《將徠軍外交家的風采——耿飈生平業績展》分為《投身革命,腥風血雨的洗禮》、《戎馬倥傯,人民解放的功臣》、《求真務實,傑出外交家風采》、《身肩重任,共和國領導人情懷》四個部分,全面介紹了耿飈一生的光輝業績。
《耿飈故居復原陳列》包括耿飈父母住房、耿飈兄弟住房、廚房、飯堂和雜屋的復原陳列,以大量實物再現耿飈一家當時的生活場景。
《耿傳公祠文化陳列》包括祭祀廳、議事廳、門房、茶水房、賬房、飯堂、私塾和其他場地的陳列,不但重現了耿傳公祠的內部陳設,也突出了醴陵祠堂文化的特點。
《留住鄉村的記憶——醴陵農耕實物展》以大量的農耕實物為基礎,分為《農耕生產》、《食物加工》、《紡紗織布》、《農家生活》四個部分,不但可在這裡全面了解醴陵的農耕文化,還可從中領略到華夏農耕文明的燦爛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