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可生存種群

最小可生存種群

最小可生存種群即最小存活種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簡稱MVP,廣義的MVP概念有兩種,一種是遺傳學概念,主要考慮近親繁殖和遺傳演變對種群遺傳變異損失和適合度下降的影響,即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一定遺傳變異所需的種群大小;另一種是種群統計學概念,即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時間所需的最小種群大小。

解釋含義


為了維持一個種群在數百年間的生存活力,必須要有一定的個體數量即臨界個體數,這個數量就是最小可生存種群。

確定介紹


由於生境異質性和個體擴散,形成了許多小種群。一個物種的命運最終取決於構成該物種的所有小種群的命運。隨著小種群內近交係數的逐代上升,遺傳雜合性逐代降低,導致種群的適合度下降,最終導致小種群的滅絕.在遷地保護物種時,保存的種群大小涉及資金的投入和保護的效果。岡此.物種的最小口f生存種應如何確定是一個熱點問題。

意義介紹


為了保持長期生存,一個種群的個體數量必須高於一個特定的最低數,即臨界個體數。這個臨界個體數就是最小可生存種群。最小可生存種群必須有足夠的個體數量,以便應付個體出生和死亡的偶然變化、遺傳漂變、一系列的環境隨機改變和各種災難性事件。只對少數物種的最小可生存種群進行過估算,一般來說,保持種群長期存活所需要的最低個體數量約為1000個或更多一些。
近幾個世紀以來,尤其是20世紀以來,由於人類不當干擾的增多,加之環境改變等,越來越多的物種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很多物種的種群數量已經下降到了瀕危的低水平,不少物種的基因庫正在被耗盡。保護最小可生存種群,對於保護這些物種和生物多樣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應用介紹


隨著人們對資源的加速利用,生境喪失和破碎化導致物種瀕危問題日益嚴重,以島嶼生物地理學為理論起源的種群生存力分析(PVA),通過分析和模擬種群動態過程並建立滅絕概率與種群數量之間的關係,為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研究途徑,此時需要用到最小可生存種群的概念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