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地理教育

中小學地理教育

自17世紀中葉開始,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學家J.A.誇美紐斯提出在學校增設地理教學科目以來,地理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

目錄

正文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小學地理教育可分為3個發展時期。
① “百科知識”時期。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西方中小學地理教育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外擴張和通商貿易的需要,教學內容以介紹世界地理知識為主。1658年,誇美紐斯主編的《世界圖解》是一本帶有插圖,授予兒童有關自然、人類活動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知識的啟蒙讀物,曾譯成多國文字,在150多年間對學校地理教育持有廣泛影響。
② 現代地理開創時期。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50年代,西方以德國A.von洪堡為代表的地理學家,開創了近代地理科學的新時期。學校地理教育也逐漸形成以自然地理為基礎、區域地理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在人地關係中以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為主。殖民主義國家和德、日、意軍國主義國家,還通過地理課對學生灌輸對外侵略擴張思想。蘇聯十月革命后,小學、初中地理課程側重自然地理,高中為經濟地理;在思想教育方面,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作用。
③ 現代地理髮展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迅猛發展,世界人口劇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際市場競爭劇烈,因此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已成為許多國家學校地理教育的主要內容。80年代,西方國家和蘇聯中小學地理教育改革的趨向是:a.教學思想。以地理概念、原理和規律性問題為教學基礎,而不單純是傳授地理知識。b.課程設置。加強學科綜合性,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繫,如蘇聯在11年制學校中,將小學地理併入自然課;七、八年級將分設的“蘇聯自然地理”、“蘇聯經濟地理”綜合為“蘇聯地理”。日本中小學將歷史、地理、公民綜合為社會課,理、化、生、地綜合為理科。聯邦德國地理教材中,五、六年級講授“我們發現世界”,七、八年級講授“地球及其生存的共同規律”,九、十年級講授“環境的組成”。在區域地理方面,日、美等國突破分洲列國志的敘述,選擇重點地域、典型國家作有關人地關係和政治、經濟特徵的分析。c.思想教育。樹立全球性觀念,如“環境保護”、“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等,並重視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係的教育。d.教材。文字敘述減少,地圖、照片、插畫、統計圖表、模式圖、示意圖增多,加強直觀性和趣味性。e.教學方法。改變單純的注入式,採用啟發、問題討論、遊戲、程序教學、實地考察以及電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並加強地理技能的訓練,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
中國中小學地理教育始於19世紀中葉外國傳教士所辦的少數教會學校。1876年上海自辦的正蒙書院(相當小學)以及上海南洋公學、天津中西學堂均設有輿地課。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后,中小學各年級正式設置地理課,初小課本為看圖識字的地理常識,高小和中學的教材沿襲傳統地方志的編纂法,內容包括全國的疆域、山川、政體和各省所轄州、縣、城市等。世界地理多以英、日等國餃材編譯而成。1901年,張相文編寫了中國最早的《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學本國地理教科書》,1908年編寫了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教科書《地文學》。1929年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人竺可楨在《地理教學法》一文中提倡地理教育應首先立足本土地理,培養學生面向世界,以科學的眼光觀察事物,並訓練學生實測地形、氣候的本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小學地理的課程設置為小學五、六年級以中國地理為主,初中以中國和各洲自然地理為基礎,高中為外國和中國經濟地理。思想教育方面:加強了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小學地理教育曾被縮減,1978年後,中小學逐步恢復了中國地理課程和世界地理課程,高中地理有重大改革,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為主線,講授地球的宇宙環境、地表的圈層結構、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人口、城市和環境問題,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了解協調人地關係的意義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