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是一種骨科疾病。按股骨頭脫位的方向分為前脫位、后脫位和中心脫位,其中后脫位最常見。外部高速和高能量的暴力如車禍等,或關節病變,導致髖關節處的股骨頭從髖臼中脫出,這就是髖關節脫位。主要表現有大腿根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和兩條腿長短不一等。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手法複位、固定和功能鍛煉,無法手法複位或損傷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髖關節脫位需要及時治療,24小時內複位容易,治療效果良好。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過及時和規範的治療,多數人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急診科、骨科、外科

病因


● 外部暴力會導致髖關節脫位,大部分發生在交通事故中和高空墜落後。

癥狀


● 髖關節脫位根據股骨頭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后和中心脫位,其中后脫位最常見。這是一種嚴重的外傷,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 脫位側大腿疼痛、腫脹。
● 脫位側大腿根部有淤青或血腫。
● 活動受限。
● 兩條腿長短不一。

檢查


● 確診髖關節脫位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和X線檢查,此外CT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更深一步的了解關節脫位的情況。
● 體格檢查
● ● 體格檢查一般是就診后最先做的檢查。
● ● 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了解受傷的部位和程度,對就診者的病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 X線檢查
● ● X線檢查是骨外傷后最常做的一個檢查。
● ● 可以判斷就診者關節脫位情況,以及有無骨折等。
● CT檢查
● ● CT平掃和三維重建檢查能清楚的顯示脫位的方向與程度,以及髖關節內是否有碎骨片的存在。

診斷


● 醫生根據就診者的外傷史、主要癥狀、X線片和CT檢查結果來診斷髖關節脫位。
● 就診前發生過嚴重的外傷,如交通事故和高空墜落等。
● 出現髖關節處疼痛、腫脹、患側肢體活動困難等癥狀。
● X線片和CT檢查顯示股骨頭脫出正常位置。

鑒別診斷


● 與髖關節脫位有相似癥狀的疾病還可能有股骨頸骨折、骨盆骨折等疾病。
● ● 如果出現髖關節處疼痛、腫脹和活動困難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或由身邊人撥打“120”急救電話請求幫助。
● ● 醫生通過X線檢查和CT檢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有手法複位、固定和功能鍛煉,無法手法複位或損傷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 手法複位
● ● 髖關節脫位后一般應在24小時內進行手法複位。主要的複位手法有提拉法(Allis法)和垂懸法(Stimson法)。
● ● 提拉法和垂懸法是髖關節后脫位常用的複位方法,其優點是簡便和安全。
● ● 一般複位后畸形消失,髖關節活動也可恢復。
● 固定和功能鍛煉
● ● 複位后醫生根據病情可行患肢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這樣可以制動患肢,防止再脫位。
● ● 卧床期間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一定的功能鍛煉,有助於恢復肢體功能。一般2~3周后開始活動關節,4周后扶雙拐下地活動。
● 手術治療
● ● 無法進行手法複位的可能需要手術切開複位。
● ● 伴有嚴重的創傷的髖關節脫位可能需要做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危害


● 嚴重的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 對心理造成一定影響,導致壓力過大、焦慮、抑鬱等,甚至影響正常生活。
● 髖關節脫位需要康復治療,時間比較長,花錢多,痛苦大,會加重家庭負擔。
● 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等,增加治療難度。
● 本病對兒童發育影響比較大,也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會造成社會負擔。

預后


● 治療效果與脫位的類型和治療是否及時、規範等有關。
● 髖關節前脫位和后脫位在24小時內一般容易複位,治療效果也較好。
●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需要手術複位,治療效果相對較差,恢復也慢。

預防


● 避免外傷是預防髖關節脫位最重要的方法。
● 兒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一定的發病率,少數患兒可能沒有局部疼痛腫脹等表現,媽媽如果發現寶寶髖部不對稱或髖關節活動異常,應該及時去醫院請專科醫生檢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而帶來不良後果。
● 髖關節複位后要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康復訓練,避免再次發生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