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航頭鎮的結果 展開

航頭鎮

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鎮

航頭鎮,隸屬上海市浦東新區,位於浦東新區西南部,和奉賢區、閔行區接壤,素有浦東“金三角”之稱。航頭鎮國土面積60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9個社區、11個社區工作站,截至2012年航頭鎮戶籍人口5.95萬人。政府駐地航頭鎮航頭路1528弄18號。

2012年,航頭鎮三業總收入25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5.25億元,稅收13.56億元,財政收入3.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0.29億元。

航頭鎮是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上海市文明鎮、上海市科普示範鎮、上海市市容環境規範區域、上海市文明示範標誌區域。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歷史沿革


唐開元元年(713年),舊捍海塘重築時,航頭地域即有人民在此棲居生息,屬蘇州崑山縣管轄。
唐天寶十年(751年),唐王朝決定從海鹽縣東北境、嘉興縣東境和崑山縣南境各劃出部分地區設置華亭縣,航頭地域為吳郡華亭縣轄區。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航頭地域隸屬秀州(后改嘉禾郡、嘉興府)華亭縣管轄,直到元初。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割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之地設置上海縣。當時,上海縣領屬高昌、北亭、海隅、新江、長人5鄉。航頭地域為上海縣長人鄉轄區。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將江蘇省上海縣長人鄉劃出,正式建南匯縣。原長人鄉分為上、下兩鄉,鄉以下則仍依原有的保、區、圖建置。航頭地區隸屬江蘇省松江府南匯縣下鄉十九保。
清宣統元年(1909年),南匯縣實行城鎮鄉自治,原有行政區劃廢止,保團建置改為鄉鎮建置,當時南匯縣除縣治所在地城廂鎮外,計設有2鎮17鄉。航頭地區屬南匯縣西聯鄉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南匯縣裁區並鄉,撤銷了原有的區一級行政建置,實行鄉自治。全縣58鄉鎮並為30鄉鎮,同時還重編保和甲。航頭地區分屬於古鶴鄉、魯匯鄉管轄,直至1949年5月解放。
1949年5月14日,航頭解放。6月,划全縣為1市1區6個鄉鎮聯合辦事處,航頭地區屬南匯縣第四鄉鎮聯合辦事處管轄。
1949年10月,各鄉召開農民代表會議,廢除保甲制度,建立區、鄉人民政府。航頭地區屬江蘇省松江專區南匯縣下沙區管轄。
1954年9月,南匯縣撤銷六灶、下沙兩個區的建置,航頭地區調整為新場區管轄。
1957年7月,南匯縣撤區並鄉,撤銷區一級建置,原49鄉並為16鄉,計29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航頭地區原古鶴鄉一、二、三、四、五社,原新南鄉二、三、四社,原匯達鄉二、六社屬下沙鄉管轄。
1958年3月,航頭地區屬蘇州專區南匯縣下沙鄉管轄。
1958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建立人民公社,航頭地區屬下沙人民公社管轄。同時,人民公社實行三化: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鄉名、社名遂改為營部、連部。同年11月,南匯等10個縣從江蘇省劃歸上海市管轄,隨之航頭地區屬上海市南匯縣下沙人民公社管轄。
1959年6月,南匯縣將原10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1個人民公社。7月,航頭地區從下沙人民公社劃出,正式單獨建置,建立航頭人民公社。
1969年8月,航頭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
1980年12月,恢復建立航頭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2月,政社分設,建立航頭鄉。
1994年8月,撤鄉建鎮,改名航頭鎮。
1995年7月,航頭鎮與航頭商城建置分設。
2001年8月,南匯撤縣建區,航頭鎮隸屬上海市南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航頭鎮地處黃浦江東岸,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1°03′,東經121°36′。航頭鎮地處浦東腹地,東與新場鎮隔河相望,南與奉賢縣泰日鎮毗連,西與閔行區浦江鎮魯匯社區相鄰,北與下沙鎮接壤,是南匯縣、奉賢縣、閔行區的結合部。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32公里,距浦東國際航空港24公里,距蘆潮港25公里,距縣城惠南鎮16公里。

地形

航頭鎮居於長江三角洲,系江海潮汐相互作用而成的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河港縱橫,四季常青。地面標高一般為吳淞零上4.2~4.5米。大治河兩岸因開鑿河床而堆起沙灘,地面略微隆起,標高為吳淞零上6~7米。

氣候

航頭鎮屬亞熱帶氣候,是東亞季風盛行地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溫暖差微、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航頭鎮明,有利於多種作物的多熟、優質、高產。年平均氣溫在15℃以上,年際變化不到1℃。最冷時期為1月份,日平均氣溫在3℃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在-9℃以下。最熱時期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平均氣溫僅28℃上下,極端最高氣溫在37℃以上。全年日平均氣溫大於0℃的有效積溫為5600℃以上。年平均日照2100多小時,最多年份可達2300多小時。平均年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為110多千卡。全年無霜期長,年平均220天左右,最長年份可達24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多毫米,平均降雨日130多天。
航頭地區因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冬夏長,春秋短。春季溫涼多雨,以偏南風為主。夏季炎熱濕潤,多吹東南風。秋季乾濕相間,東北風頻繁。冬季寒冷乾燥,常刮西北風。

土壤

航頭鎮土壤屬瀦育型水稻田土。其剖面自表及里依次分為五層:耕作層、犁底層、斑紋層、淋淀層、母質層。土壤按性狀分為溝干黃泥土種、潮黃泥土種、粘黃泥土種、僵黃泥土種和鐵屑黃泥土種等5類。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家畜類:黃牛、水牛、奶牛、山羊、胡羊、豬、肉兔、長毛兔、水貂、絨鼠、艾鼬、鹿、貓、狗等。
家禽類:雞、鴨、鵝、鵪鶉、鴿等。
家養昆蟲類:蠶、蜜蜂、地鱉蟲等。
野生獸類:野兔、狗獾、豬獾、狸、黃狼、水獺、蝙蝠、鼠、刺蝟等。
野生禽類:雉、翠鳥、斑鳩、八哥、布穀鳥、野鳧、竹雞、喜鵲、烏鴉、不冬鳥、麻雀、燕鷦鷯、鶻鳩、告天、綬帶鳥、白頭翁、十姐妹、山和尚、雪眼鳥、啄木鳥、黃百郎、貓頭鷹、麥環鳥、雁、畫眉、黃鸝等。
野生蛇蟲類:青蛙、蟾蜍、蚯蚓、壁虎、蟋蟀、金鈴子、蛇、蟬、水蛭、蜈蚣等。

植物資源

糧棉油類:粳稻、糯稻、小麥、大麥、元麥、蕎麥、棉花、麻、油菜、芝麻、黃豆、花生、赤豆、綠豆、玉米、高梁、山芋等。
蔬菜類:捲心菜、茭菜、青菜、花菜、大頭菜、榨菜、菠菜、雪菜、蓬蒿菜、芥菜、金花菜、塌菜等。
瓜果類:西瓜、菜瓜、黃金瓜、蜜筒瓜、白皮洋瓜、白梨瓜、海東青甜瓜、茅柴青瓜、草莓、無花果等。
水生類及雜植類:水葫蘆、水浮蓮、蒲、水花生、野茭白、浮萍、苕蕘、蘆、荻、蘆粟、絲草、茳草等。
竹木類:護居竹、燕竹、黃金莢、碧玉竹、篾竹、毛筋竹、紫竹、天竺、桑、榆、槐、梧桐等。
花卉類:牡丹、芍藥、大麗花、水仙花、百合花、繡球花、木香花、六月雪、迎春花、茶花、廣玉蘭等。
野生藥材類:金絲荷葉、蓼、仙鶴草、石蒜、女蘿、瓦松、杜瓜、牽牛子、薄荷、車前草、紫蘇等。
食用菌類:蘑菇、平菇、鳳尾菇、香菇、銀耳、靈芝、黑木耳、猴頭菇、金針菇、草菇、滑菇、金頂側耳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航頭鎮下轄有(果園村、航東村、梅園村、沉香村、王樓村、鶴鳴村、豐橋村、鶴東村、牌樓村、長達村、海橋村、福善村、沈庄村)13個行政村、9個社區、11個社區工作站。政府駐地浦東新區航頭鎮航頭路1528弄18號。
行政村
果園村航東村
梅園村沉香村
王樓村鶴鳴村
豐橋村鶴東村
牌樓村長達村
海橋村福善村
沈庄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航頭鎮有戶籍人口5.95萬人,外來登記人口6.97萬人。
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163001人。

民族

少數民族有蒙古族、藏族、朝鮮族、侗族、苗族、土族、畲族、土家族、其它未識別等9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2年,航頭鎮三業總收入252.8億元,比2011年增長21.97%;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5.25億元,比2011年增長7.4%;稅收13.56億元,比2011年增長16%;財政收入3.6億元,比2011年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60.29億元,比2011年增長17.2%。新增內資企業註冊資本9.22億元,比2011年增長88.2%。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2817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315.9%;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2592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626.3%。
第一產業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航頭地區調整鹽業,開始發展種植業,以種植雜糧、棉花為主,水稻種植較少。
清末,隨著河流的疏浚,土壤的改良,航頭地區普遍種植水稻。
20世紀20年代起,有小農場出現,以種植果樹、蔬菜為主。
解放前,受封建土地制度制約,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農田設施粗陋,耕作技術落後,災害頻繁,生產水平極低。
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航頭地區興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革新生產技術,發展農業機械,推廣農業科技,增加了農業的投入,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200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4411萬元,比1985年增長402.96%。
2012年,航頭鎮投入1300多萬元,推進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撥付村級扶持資金400萬元。新增農業產業化組織15家。新增流轉土地233公頃。落實農民增收各項措施,發放各類補貼2500多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萬元,比2011年增長12.9%。
第二產業
解放前,航頭地區的私營工業企業均為民族資本,因受舊的社會制度的制約,發展緩慢,至解放時,只倖存航頭鎮10家。解放初,航頭地區對私營工業企業貫徹“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鼓勵和扶持私營企業和手工業恢復生產。同時,積極發展國營企業和合作社工業。
至2001年,航頭鎮有鎮屬工業25家,村屬工業23家。全鎮工業總產值為13.45億元,利潤1955.3萬元,分別為1959年的1401倍和65.2倍、1978年的240.6倍和12.1倍。2012年,航頭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5.25億元,稅收13.56億元,財政收入3.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0.29億元,新增內資企業註冊資本9.22億元,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2817萬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2592萬美元。
第三產業
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左右,航頭就建有鹽倉,名“斜角倉”,是鹽業集散貿易地。官方牙行在此設店經商,東西半爿街長約0.5公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里人王燮鑫的祖輩(外號老開行)在鎮東首開設第一家“恆森”花米行(經營棉花、糧食的商店)。后相繼開設的店鋪有“五福堂”藥店、“葉新潮”南貨店(兼營糟坊與肉鋪)、張德泰花米行、小豬行等。民國時期,航頭地區商業經過曲折發展,日趨興旺。至解放前夕,有大小商店120家,資金2.4萬餘元,經營花米、南貨、棉百、煙紙雜貨、飲食、肉類、酒類、國葯、水果、糖果、鑲牙、鐘錶、竹器、理髮等30多個行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航頭鎮(公社、鄉)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個體商販和單位辦商業逐漸興起,超市、連鎖店、大賣場紛紛落戶,到2001年,全鎮商業企業有427家(個體商業戶414家),從業人員1380餘人,商品零售總額為9002萬元。

文化


鑼鼓書
鑼鼓書原名“太保書”,是解放前農村流傳的一種文藝演出形式。在民間稱“鏜鑼書”、“神鼓書”。鼓為扁圓形,湯盆大小,放於支架上。演員一手提小鏜鑼,一手執鼓棒,敲鑼擊鼓作唱段前奏或間奏。鑼鼓書有單口書、雙檔、多口書之分;具有器具簡單,便於攜帶,演員又不需什麼行頭(男演員著長衫、女演員著清式花衣彩褲),鼓架一支便可演出等特點。因此,逢年過節、趕廟會,民間藝人走街串村,唱到哪裡吃到哪裡,還有一定酬金。演唱大多是傳統書目,如“天寶圖”、“地寶圖”、“薛仁貴徵東、征西”、“楊家將”、“大紅袍”等。
解放后多用此形式歌頌農村新風貌、新生活,如60年代“六樣機”便是。
皮影戲
清朝年間至解放前夕,皮影戲在航頭地區非常流行。秋收后在稻板田裡或打穀場上搭台露天演出。在塘灣、秦家老宅(匯達村)、寶鏡庵(航東村)、嚴家塘(許馮村)、方家典堂(豐橋村)等地,多由下沙鄉長浜的“得秀班”來演出。劇目豐富,有文戲、武戲,如“羅通掃北”、“狄青平西”、“三下南唐”、“文武香球”等。
申曲
據傳申曲源自航頭大麥灣一帶,當時由民間流行的“東鄉調”演變而成的。演出形式為兩人合作:一人演唱、一人表演動作,近似“雙簧”。流入上海黃浦灘后,又稱“灘簧”。上海簡稱“申”,又被稱為“申曲”。後來,逐步發展成戲曲形式,成為上海地方戲種,稱為“滬劇”。解放前,航頭每年農曆十月初五、初六城隍廟廟會和十月廿四、廿五的靈官廟廟會,常有民間灘簧和上海滬劇助興演出。
清音班
清音班俗稱“絲竹”,樂器有二胡、笛、簫、笙、三弦、月琴、琵琶、尺板、鈴等。節慶、廟會做社、待神及有錢人家結婚、祝壽都請清音班演奏江南絲竹傳統曲目,如“梅花三弄”、“行街三台”、“將軍令”、“小六板”、“龍虎鬥”等。現代,清音班演奏又增加了新曲目,如《婚禮進行曲》、《浦東歡樂》、《老清音》等。演奏時,各種樂器上裝有飾品——彩頭:笛子飾品為“雙龍戲珠”、琴的飾品為“丹鳳朝陽”、笙的飾品為“寶塔”、琵琶飾品為“鯉魚跳龍門”、二胡飾品為“蝴蝶”、鈴的飾品為“鴛鴦”……各種樂器裝扮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曲子飄逸幽揚、悅耳動聽。
民間歌謠
航頭農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不少民間歌謠(山歌),內容反映勞動生產、風俗習慣、愛情生活等,曲調多高亢委婉,節奏明快,幽揚動聽。較流行的有《四季歌》、《十二月花名》、《搖船山歌》、《罱泥山歌》等。

交通


航頭鎮自然河道縱橫密布,閘港、咸塘港是連接黃浦江的重要水道,宜於舟楫運輸,水路交通曆來發達。早在元代,航頭已設航運碼頭,到清代已是重要漕運碼頭。民國之前,陸路運輸主要靠肩挑和人力車。陸路客運一般是有錢人家使用轎子。20世紀30年代,航頭地區始築公路。到60年代,水路客運停辦,貨運仍以水路為大宗。至2001年,全鎮有大治河、惠新港、咸塘港等水上交通要道,又有滬南公路、航南公路、航閘公路、航塘公路等陸上交通要道。
航頭形成以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幹道為主體的綜合交通網路體系,軌道交通16、18號線將穿越全境,以S32、林海公路、滬南公路、下鹽公路、閘航公路等為主幹的“九橫七縱”的道路交通網路初步形成。

社會


教育

航頭地區新學最早始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王恩池創辦的古航小學。民國時期,航頭相繼開辦公立小學7所,私立小學3所。截至2009年,航頭鎮共有7所學校和幼兒園。其中:公辦中小學2所、幼兒園3所,成人學校1所,民辦小學1所。全鎮在職教師總數452名,在校(園)就讀學生6505名,班級總數158個。

衛生

清嘉慶五年(1800年)至解放前夕,境內有中醫31人,西醫3人,或坐堂、或走鄉串戶為病家服務。
航頭鎮醫療機構主要包括航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航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中心和13個村衛生所。至2009年底全鎮共有鄉村醫生40名,其中助理執業醫師28名、鄉村醫生9名和衛生員3名;其中返聘人員7名。各村衛生室功能用房基本達120平方米,診療設備完善,有診療台、診查床、治療車和若干醫療器械,各衛生室均配備了手提高壓滅菌消毒器和移動紫外線消毒車各1台、急救設備、健康教育設備、藥品儲存設備和辦公設備等。

市政建設

2012年,航頭鎮全年拆除違法建築202戶計3.4萬平方米,整治違法用地13件計1.37公頃。整治不規範養殖場航頭鎮所42戶,還耕土地面積6.4萬平方米。新增5個社區工作站。投入160萬元,新增道路監控攝像頭87個。佔地面積10.7公頃、綠化面積11.2萬平方米的大型綠地建成開放。
2012年,航頭鎮完成三期村莊改造工程,涉及福善、沈庄、梅園、鶴東4個村、12.5平方公里,總投資1.19億元,進行道路改造、橋樑改擴建、河道綜合治理、污水收集治理、景觀綠化建設、低壓水網改造,村宅外立麵包裝和環境整治,維修道路6條,改造農橋12座,翻新、修繕公廁6座,維修、更新果殼箱220隻,受益村民2969戶、7285人。
2012年,航頭鎮完成動遷基地清盤5個,動遷居住戶121戶、非居245戶。投入204萬元,完成部分老公房、集資房綜合改造。投入3000萬元,啟動22萬伏高壓線下居民改善性住房置換一期工程。

社會保障

2012年,航頭鎮舉辦春季、冬季等大小招聘會10多場,提供就業崗位4000多個。新增就業崗位1596個。辦航頭鎮理跨地區就業補貼98人、大齡征地保障人員特殊就業補貼216人。安置就業困難人員34人,安置率達100%。就業技能培訓1123人次。成功扶持創業企業57家。協調勞動爭議案件187件。新農保參保繳費3493人,計繳費323萬多元。60周歲以上享受新農保待遇4188人,發放養老金3150餘萬元。征地鎮保一次性繳納15年小城鎮社會保險和補充養老金332人、5313.49萬元。由鎮財政出資,為高齡無保障、農保退休老居民人員分別增加月補貼120元和20元。實施“關愛老人”系列工程,向65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開展“敬老暖冬”活動,為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設立“壽星獎”,發放1.11萬人次、609萬元。為852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出資28萬元,為57名老年人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出資26.3萬元,為1.32萬名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購買“平安添福”保險。向民政救助對象和鎮財政補助特大重病及因病致貧等困難家庭發放救助幫困金780多萬元,惠及1.7萬多人次。發放城鎮居民社會救助金196萬餘元、5462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3.8萬餘元、1802人次,農村重殘無業救助金50.3萬元、940人次,五保戶補助金12萬元、196人次,醫療救助金150.8萬元、632人次,支內回滬退休人員生活困難補助67.7萬元、1229人次。投入151萬元,開展“扶學、優學、優教”活動。新增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旅遊


景點

傅雷故居
傅雷故居位於航頭鎮。清道光年傅雷祖父傅炳清所建。原有房36間,佔地900平方米。民國22年(1933年),傅雷母親將其賣給本族財主傅榮奎。解放初土地改革時,房子分給貧困農戶。現存房10多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
航頭鎮
航頭鎮
浦東新區法治主題園
浦東新區法治主題園位於航頭鎮,佔地10.6餘公頃,秉承“法治·文化·親民·和諧”的設計理念,設有法治主題標誌區、法治文藝演示區、法治長廊展示區、法治遊戲區和法治思想教育區5大特色區域,包括法治名人牆、法治石刻等12個主要景點。

代表人物


傅雷、彭維源、杜林、周化南、嚴佑舒、嚴夢令、王睿章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17日,航頭鎮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宜居獎。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20年5月,獲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