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中國姓氏
殷(徠讀依,燕,尹)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八,總人口大約在220萬。殷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江蘇、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殷姓約佔全國漢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帝嚳嫡子殷偰(契古寫作偰讀偰xie)之後裔。
殷[中國姓氏]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發源於河南境內穎川的殷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記載,禹州(今河南潁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殷氏正確讀音作yān。唐朝時,有“磤”字被簡筆為“殷”,此後殷氏族人大多隨之改用“磤”字讀音,其姓氏讀音亦隨改作yīn。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北殷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據《世本》記載,北殷氏齣子姓,即北髦氏,亦稱北旄氏。商朝時,有一支崆峒族,居於崆峒國(今甘肅隴東平涼),臣服朝貢於商朝。商人是東來民族,出東夷族一系。商族先世與戎族聯姻,所以史稱殷戎、戎殷、戎商。商族進入中原后,與周圍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風方等諸多方國交往。史載商族是在夷、戎基礎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顯崆峒族參與這種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滅商后,回遷至崆峒山區與原崆峒族合併的一部分遺民,他們後來成為崆峒十二部族聯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稱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稱為北殷氏。北殷氏的後裔子孫在秦漢時期,都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殷氏、北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殷氏正確讀音作yān,唐朝以後亦改姓氏讀音作yīn。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顏部,是金國建立時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稱為王甲部,以部為氏,是滿族著姓之一。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從元朝時期起,逐漸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顏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顏·殷達呼齊,其後裔子孫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漢化為姓氏,稱殷氏。
⑵.滿族殷佳氏,亦稱音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區(今遼寧新賓),后多冠漢姓為殷氏。
源流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回族、瑤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佈,除彝族殷氏自稱傳承上古之源外,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殷氏,世代相傳至今。
• 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嚳之子,商部族始祖。傳說契是其母簡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賜為子姓。契在舜帝時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孫成湯建立商朝。其間曾五次遷都,十傳至盤庚時,又由奄遷到殷(在今河南安陽一帶),故名殷商,契被後人稱為殷契。商朝傳至商紂王時被周所滅。後周武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湯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後裔大多沒有封賞,便以原國名為氏,稱殷姓,他們尊殷契為其得姓始祖。
• 各支始祖
殷暉:宋末靖康之亂時,殷暉護駕戰死揚州,封崇武侯,賜鎮江潤東丁崗四百頃以為子孫食邑,其子殷文式遂定居於此。殷文式之曾孫殷廷仁徙居於圌山東南孫家岸。
殷秉常:諱秩,字秉常,行初一,世居揚之泰州,宋誥授右武大夫,以西上闔門使官於汴都,建炎己酉二月車駕南征越州,殷秉常挈眷屬遷徙渡江庚戌四月癸未,奉駕越州,隆興末,因病乞休,時泰遭金人兵燹弗克北,旋遂家於潤之大港鎮;宋元符己卯八月初二生,乾道丁亥四月初五日卒,壽六十九,娶泰州張氏誥封誼人,宋崇甯壬午生,月日未詳,隆興甲申十一月十二卒,壽六十三,合葬大港鎮殷巷趙家花園邊奎竹園后,明萬曆二十年,遷葬經山泉水灣,生子二:殷英、殷華。後裔至今延續七百多年,從丹徒華墅、麒麟、黃墟、留村等往省內外呈放射性繁衍,如今丹陽東茆壙、堯巷、常卅武進禮加鎮趙岸里、殷家壙、殷家巷、浦岸里。橫山橋鎮的殷家巷。魏村的高墅橋、薛家鎮的王下村。寨橋夏坊村、靈台、運村殷墅橋。江陰申港鎮。無錫洪庄,蘇卅橫涇鎮。宜興易村、安定圩、北庄、鎮龍橋、荊溪徐舍。溧陽水北。安徽歙縣上里,再有一支從安徽上里因避水災遷吳江。以上是殷秉常長子殷英的後裔。殷秉常次子殷華後裔從黃墟、華墅、留村、大闕遷往四方的。是為宋朝南渡遷南殷氏始祖。
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一位,在台灣省則名列一百三十六位,人口約二百零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3%左右。
歷史上殷姓的分佈與遷徙
先秦時期,殷姓活動比較廣泛,戰國時期的河南的魏國、冀魯地區的衛國、陝川一帶的秦國都有殷人的足跡,但是河南地區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動地。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內野王(今河南沁陽)。秦漢時期浙江的會稽地區已經有殷姓。西漢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華一帶,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魏晉時期,殷姓由淮河地區向東南遷移,過長江全面進入江南地區。唐宋時期,殷姓亦在江蘇形成大族。
明朝時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國各地,約有12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蘇為殷姓第一大省,約佔殷姓總人口的36%。全國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江西、浙江,這四省大約佔殷姓總人口的69%。宋、元、明600餘年,殷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以江蘇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經形成。
當代殷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10萬,為全國第一百零三(或一百零四)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現今殷姓主要分佈於雲南、江蘇,這兩省約佔全國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安徽、山東、湖北、河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為雲南,大約佔全國殷姓人口的31%。全國形成了以西南雲南、東部蘇皖為中心的殷姓聚集區。殷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大部、川黔南部、廣西西部、陝鄂渝交匯地區、蘇皖大部、上海、鄂皖贛交匯地區、甘夏大部、甘肅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佈頻率約為0.21%,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1.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8%的殷姓人群。在山東大部、皖蘇北部、鄂贛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東南、重慶南部、廣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東南、陝寧南部、遼吉大部、黑龍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4%一0.21%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5.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殷姓人群。
• 郡望
陳郡:亦稱陳國郡,秦朝時期置郡。西漢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88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縣的範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開皇初年(581年),陳郡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汝南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后,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廢黜,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依附魯國,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
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邳縣東部和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
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弘農郡: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因避漢靈帝名諱改稱桓農郡。三國時魏國再次複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復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581年)廢黜,隋大業初年(605年)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義寧元年(617年)移治到陝縣。到唐武德元年(618年),弘農郡徹底廢黜。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陳國堂:以望立堂,亦稱陳郡堂。
左馮翊堂:以望立堂,亦稱馮翊堂。
江蘇鎮江潤東殷氏宗譜十六卷,(清)殷文豪等纂,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五~七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
江蘇揚中殷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揚中縣圖書館。
江蘇丹徒殷氏家乘四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四卷。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黃墟殷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江蘇常州晉陵殷氏家乘,殷文濟始修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清)殷紹衣主修,清光緒元年(1874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十卷、第十六卷、第十九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毘陵殷氏家乘八卷,殷文濟始修於元至正二十三年,(民國)殷金海主修,殷產麟主稿,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晉陵殷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始修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民國)殷天夫編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殷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錫山殷氏家譜八卷,(清)殷雄飛等修,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嘉告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諸暨暨陽紫岩殷氏宗譜十卷,(民國)殷元吉、殷之各修,民國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吳江江震殷氏族譜六卷,(清)殷兆鏞、殷雲鶚重編,清光緒九年(188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江蘇省常熟市圖書館。
江蘇吳江江震殷氏族譜七卷,(清)殷文謨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註:亦稱《齊莊中正堂族譜》。
江蘇吳江江震殷氏族譜九卷,(民國)殷葆深輯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正堂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江蘇省吳江縣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鄞縣殷隘殷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民國)柴永祺纂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安徽桐城殷氏宗譜六卷,(清)殷士璉等修,清嘉慶十年(1805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桐城殷氏宗譜十卷,(清)殷心田等修,清光緒二年(1876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桐城殷氏宗譜十卷,(清)殷朝聘創修,(清)殷立懷、殷志邦繕稿,清宣統元年(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安徽桐城殷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殷家友等重修,民國五年(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註:該族普遍居住在黃荻板。
山東滕縣古滕殷氏族譜八卷,(清)殷應寶始修於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殷賢程等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春雲書房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湖北黃岡殷氏宗譜三十四冊,創修於清順治年間,(民國)黃明旭等重修,民國四年(1915年)楚珍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黃岡縣檔案館。
湖南殷氏續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清)殷心蓮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殷氏四修族譜四十卷,著者待考,初修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清光緒年間清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后賢殷氏支譜十二卷,(清)殷懿鳶撰,清光緒五年(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易庄殷氏宗譜二十三卷,(清)殷氏族人重輯,清光緒五年(187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西南殷氏支譜二十卷,(民國)金興翮等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躋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註:亦稱題《殷氏家乘》。
常卅晉陵殷民續修宗譜八卷,(清)殷代行等主修,清光緒元年(187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安徽固鎮殷氏字輩:明長懷德現浩 光榮廣連福 功崇善慶多豐登恆照瑞 傳帶乃斯初
江蘇連雲港贛榆殷氏字輩:玉樹廷德,自古成章,統緒宜祥,修明倫紀,家道永昌。
安徽合肥東鄉殷氏字輩:“長發其祥載錫之光 保世宏茂乃吉永昌 傳家忠正華國文章”。
安徽明光殷氏一支字輩:;懷德獻寶 其為國利民 振興家邦‘。
安徽合肥殷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 修齊賓士 道德禮書”。
安徽安慶殷氏一支字輩:“洪大世家允,文章啟國名。宗傳為厚道,學業振芳聲”。
安徽樅陽殷氏一支字輩:“國學從是振 積德永傳芳 金名成大力”。
安徽樅陽殷氏一支字輩:“國學宗是正 積德永傳芳 作善為家本 行仁事業長 光前惟裕后 敦睦萬年昌”。
安徽太湖縣殷氏字輩:“太道彥可伯,子仲紹丹之;尚正呈維士,光大顯揚時;作述傳芳永,明新洐慶長;和族宏其緒,良才佐字香;仁德承先澤,詩書啟世昌;漢家開泰運,華國發奇強。壯志建偉業,豐功裕滿堂。”
安徽蕭縣殷氏字輩:“傳繼召獻允奇先”。
安徽霍邱殷氏字輩:“文章少世久 仁義啟家昌”。
安徽廣德殷氏字輩:“文章紹世久 仁義啟家昌”。
安徽肥西殷氏字輩:“正本成先志”。
安徽肥東殷氏字輩:“正大光明 修齊平志”。
安徽鳳陽殷氏字輩:“克井兆開文民”。
湖北黃皮殷氏字輩:“禮正元乾剛”。
湖北大冶殷氏字輩:“祖敬忠思單學朝尚 榮維三楚萬代安邦 歷世永盛正德顯章 教垂益利法首典昌”。
湖北鄂州殷氏字輩:“濟世永為善”。
湖北黃陂殷氏字輩:“禮正元乾剛”。
湖北黃陂殷氏字輩:“正大光明宗(德)祖世代(緒)傳家邦仁義禮至進朝歌”。
湖北隨州殷氏字輩:“志大才高 守正法道 永希茲(慈)世”
湖北廣水殷氏字輩:“.....欽啟家道,克昌.......”
湖北武漢殷氏字輩:“興旺定家聲 克明承祖德”。
湖北黃梅、台灣殷氏字輩:“金玉道宣明”。
湖北殷氏一支字輩:“宗正發道巧”。
山東淄博殷氏字輩:“志仕顯文堯宋祖長遠萬代光明久 朝忠聖化仁德澤才天華府臣上相 興賢定國建太平永鎮安邦嗣乾坤 源慶儒林招自尊福祿榮華大有升”。
山東文登殷氏字輩:“鍾洪桂熙培 建澤樹炳輝 鉅源本輝堂 銘清榮燦基”
山東榮成殷氏字輩:“夕樹漢炳基”。
山東濱洲殷氏字輩:“守志以道學必在文”。
山東安丘殷氏字輩:“培田泉福……”
山東即墨殷氏字輩:“百齡相基述 延義瀝中成 天方甲 火”。
山東微山殷氏字輩:“高賢昌茂延,昭憲允齊先,貽澤汝誠葆,廣培代有傳,知丹香萬季,結存俍德年,旺都宗彩井,陶由一系聯。”。
山東臨清殷氏字輩:清大連基慶 德榮士恆昌 福善華瑞堂 蘭貴耀宗光。
山東博興殷氏字輩:“兆法英勤方”。
山東新泰殷氏字輩:“鈞源樹燦培錫”。
山東陵縣殷氏字輩:“長德光玉志國”。
山東寧陽殷氏字輩:“建兆現慶凡”。
山東寧陽蔣集小胡村殷氏字輩:“德志 治化世(君)福曰 自培(連)建繼(傑/靜)懷 永修傳振廣 學文慶兆緒......”
山東黃島殷氏字輩:“守東正承永 存紹克立洪 瑞興增太茂 根深萬世高”。
山東殷氏一支字輩:“世文天生言 勝林鳳兆祥”。
山東殷氏一支字輩:“舜之定大益 以孝子必昌”。
山東武城殷氏字輩:“元清明玉廷子棟吉”、“元清明玉廷華志嘉”。
江蘇興化殷氏字輩:“振長永德鶴霞錦”。
江蘇泰州殷氏字輩:“---國榮金玉滿堂紅”
江蘇鎮江丹徒大路殷氏字輩:“正大光宏,傳家志寶。”
江蘇姜堰殷氏字輩:“正恆衛......”
江蘇贛榆殷氏字輩:“自古成章,統緒宜祥,修明倫繼,家道榮昌”
江蘇鹽城殷氏字輩:“欲慶者昌……”
江蘇蘇州殷氏字輩:“永紹林大步長貽岳高明”。
江蘇淮安殷氏字輩:“永士成功明”。
江蘇濱海殷氏字輩:“萬寶林開福龍”。
江蘇南京殷氏字輩:“泗先家有道 廷安世禎祥 立本成正業 祖德方延長 才高紘國政 宏志定興邦”
江蘇南京江寧秣陵關殷家崗村殷氏字輩:“神德滿福禮、繼良秉時文、國仕啟宗仁、應承純祖訓、家道必永昌”
四川渠縣殷氏字輩:“仕世登朝泰 明良開景永”。
四川眉州殷氏字輩:“萬殷文天國 成洪秀仕芳 大年開富貴 顯祖振家邦”。
四川瀘州殷氏字輩:“世仕德常存 尊守朝廷君 忠孝衛家國 歷代四方亨”。
四川殷氏一支字輩:“萬國山明士澤弦”。
四川成都殷氏字輩:“兆木慶范祥 清進守德志 羽扇光如好 端景保明邦”。
四川德陽廣漢殷氏字輩:“仕世登朝泰 明良開景永 成全顯應德 作書照家隆”。
四川德陽綿竹孝德鎮殷氏字輩:“殷赭龍秀 再正能奉 修夫載朝 鎮宗天鳳 世(天)開文運盛 乾坤萬代長 永承先厚(后)德 廣被裔賢良原來東魯地,著跡楚南疆”。
綿竹齊天鎮殷氏字輩:“天開文運盛,秀珍德弟章,乾坤萬代長,富貴永榮昌”。
綿竹九龍鎮殷氏字輩:“洪繼賢天成,文章可立名,世代安邦策,永遠奉朝庭”。
四川綿竹殷氏一支字輩:“文章可立明 世代安邦策 永遠奉朝廷”。
遼寧庄河殷氏字輩:“久文天生言勝”。
遼寧鞍山殷氏字輩:“殿鳳福宏……”
遼寧殷氏一支字輩:“范德庭尚顯”。
遼寧殷氏一支字輩:“喜庭尚樹顯 玉佩頌忠明”。
河南襄城殷氏字輩:“世雲三際祥良卜人萬章福壽聯星斗清華鍾玉堂樓台椿樹永山海桂林芳河□生靈秀琴書禮西方”。
河南羅山殷氏字輩:“文章邵世久 仁意啟得昌”。
河南內鄉殷氏字輩:“曼發平朝商 國運家道昌”。
湖南常德武陵殷氏字輩:″興受取三派 傳實派未行 歷潤還一祖 四世始六分 夢德人作國 文思永大成 宏祖光宗系 崇之克少廷 振家全汝學 啟正必超名"。
湖南零陵殷氏字輩:“仕世登朝泰 明良開景永”。
湖南益陽、醴陵殷氏字輩:“沾溪 灝:大儒思守勝世朝知 學成才高方得心順 衡龍橋 漋、滸:大儒思守勝德廷尚啟之明國正天心順 光兆先美增修作良 洪開道本惟楚發祥 家聲振遠祖澤延長 榮華富貴顯達書香”。
湖南華容、湘陰、重慶江津殷氏字輩:“志應仲仁長發達……永承世策”。
湖南殷氏一支字輩:“世德啟邦家”
重慶江北殷氏字輩:“國家崇德治 學仕紹乾坤 敏秀文光定 榮華世代長”。
重慶殷氏一支字輩:“世事德常存 尊守朝廷君 忠孝衛家國 萬代四亨”。
江西金溪殷氏字輩:“仁番國時連萬代”。
江西彭澤殷氏字輩:“德永傳芳金明成達立”。
江西九江殷氏字輩:“金玉道宣明榮華慶延庭”。
吉林通化殷氏字輩:“景奎秀世振”。
黑龍江肇源殷氏字輩:“喜庭尚樹顯 玉佩頌忠明”。
黑龍江伊春殷氏字輩:“文國永洪立景有”。
雲南殷氏一支字輩:“鸞世文德啟 開國興萬民 天朝永長存 秉學發家秀”。
雲南東川殷氏字輩:“亂世文風啟學發開辛”。
雲南文山殷氏一支字輩:“忠佔九之尚,國正家興盛,吉慶福禎祥,光宗顯耀祖,富貴榮華昌”。
日本殷氏(いん)字輩:“宗朝一正光先啟 家國永學祖尚興 德廣宏開承譜肇 秉文昌大三元登”。
殷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宗祖世 代傳家邦仁義禮 至進朝綱”。
殷氏一支字輩:“秉英慶弘宗仁禮 軒裕俊禧謐旭洪 梁菉貞承兆儒元 凱式璿錫大文連”。
世(天)開文運盛 乾坤萬代長 永承先厚(后)德 廣被裔賢良 原來東魯地 著跡楚南疆”。
湖北襄陽谷城殷氏字輩:“明德維馨香 治業定安邦 光宗成耀祖 榮華福滿堂”。
• 四言
①源自商代;望出汝南。
全聯典出殷姓的源流和郡望。
②滎陽垂譽;洪喬投書。
上聯典指晉代人殷裒,官滎陽令,在任上興學教民,使百姓懂得禮義謙讓。當時人們唱道:“滎陽令,有異政(突出的政績),立學校,人易性(改變落後的性情、習慣),令我子孫恥爭訟。”下聯典指東晉陳郡長平人殷羨,字洪喬,性情耿直而獨特,任豫章太守時,京城人托他捎帶書信百餘封,他走到石頭城下,都投到江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喬不能為人當送信的郵差!”后官至光祿勛。
③汝南世澤;漢國家聲。
全聯典指南唐殷崇義,國亡入宋,太宗敕撰《江南錄》,自言有陳壽史體,世頗為稱頌之。
• 五言
①汝南傳世澤;宿北振家聲。
此聯為安徽省松縣北鄉殷家灣殷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殷氏的郡望為汝南郡。下聯典出本支殷氏居於宿松縣北鄉。
②禮部精題署;司徙列鉤沉。
上聯典指唐代禮部郎中殷仲容,工寫貌及人物花鳥,善隸篆,尤精題署。下聯典指梁代秘書監、司徙左長史、文學家殷芸,字灌疏,鈞宗人。勵精勤學,博洽群書。曾作小說十卷。時稱《殷芸小說》,已佚,魯迅《古小說鉤沉》中有輯本。
• 六言
都督五州軍事;積功本屯將才。
上聯典指晉代建武將軍殷浩(?―356〉,字深源,陳郡長平人。識度清遠,好老易,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晉建元初征為建武將軍,後任都督揚、豫、徐、充、青五州軍事。以平定中原這己任,上疏北征,兵敗,免為庶人,口無怨言。下聯典指清康熙武進士殷化行,字熙如,咸陽人。初授守備,后積功授三屯營副將,擢台灣總兵官。官至廣東提督。
• 七言
①談論結一時之望;典章推三世之榮。
上聯典指東晉陳郡長平人殷浩,字深源,殷羨的兒子,善於談論,喜歡《老子》、《周易》,年輕時就有盛名。建元初年官建武將軍,永和年間任揚州刺史,後趙滅亡,任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率軍進取中原。后在許昌被前秦軍所敗,又在山桑遭姚襄伏擊而大敗,桓溫乘機上書攻擊,被子廢為庶人。下聯典指南朝宋長平人殷景仁,武帝時官太尉參軍、黃門侍郎。文帝時官侍中、尚書僕射、揚州刺史。與王華等人以風節高尚、學問廣博而名冠一時,朝中政事,常以密函形式徵求他的意見。
②深源對空書四字;仲堪揮淚眇一目。
上聯典指晉代建武將軍殷浩,兵敗后,被廢為庶人,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桓溫將以尚書令。下聯典指晉代將領殷仲堪,陳郡人。能清言,善屬文。其父病,仲堪衣不解帶,執葯揮淚,遂眇一目,孝武時授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
③萬古只應留舊宅;千金無復換新詩。
此聯為唐代詩人殷陶《經杜甫舊室》詩句聯。
• 十言
羸疾身軀,咸安閉閣卧治;清遠識度,合仰冠世才名。
上聯典指南北朝梁監川內史殷鈞的事典。殷鈞,字季和,長平人。民化其德,母憂去職。后官至國子祭酒。卒謚貞。下聯典指晉代建武將軍殷浩。
山東郗山殷氏
殷[中國姓氏]
郗山殷林
位於郗山三村,東臨古木蘭寺,西鄰古運河,南隔運河於微山湖相望,北靠郗山主峰,埋有戩爾公及長子恆,恆之五子即殷氏五支。殷氏祖林分為南花林牆和北花林牆,兩牆同為一氏祖,南花林牆院牆於1982年修建,戩爾之墓旁今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古家槐樹,此樹現成為殷氏祖林內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北徠京殷氏
北京部分殷氏原為山東尹氏。明朝末年,山東某官員協同大批同姓官兵北上北京抗擊清軍,被擊潰后殘餘官兵定居在北京丰台黃土崗附近。為躲避清朝追查,部分官兵改姓為殷,並且不編家譜。為保守此秘密,多隻傳家中長子,且年代久遠,故知此秘密者甚少。
殷民
殷民為池侯
殷通
殷通,秦代會稽郡守。
殷續
殷續,漢代有北地太守。
殷丹
殷丹,東漢會稽太守。
殷裒
殷裒,晉代滎陽令
殷羨
殷羨,字洪喬,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其性格耿介正直,當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時,京城許多人托他帶書函於家人,當他走到石頭城時,竟把一百多封書函扔進河中,並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因此,後世把寄書遺失者,泛稱為“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
殷融
殷融,字洪遠,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生卒年不詳,約晉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前後在世。桓彝見而嘆美之。喜歡《易》、《老》之學,善屬文而不善口辯,其兄殷羨之子殷浩每與之談,殷融總談不過殷浩。為司徒左西屬,飲酒善舞,終日嘯詠,不以世事自縛。累遷吏部尚書、太常卿,卒。殷融著有文集十卷,(《隋書》、《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殷浩
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東晉名臣。識度清遠,好老易,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晉建元初征為建武將軍,后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因北征失敗,免為庶人。竟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芸
殷芸,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南朝梁文學家。官秘書監、司徒左長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說》十卷,時稱《殷芸小說》,已佚。
殷鈞
殷鈞,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南朝梁臨川內史,仲堪五世孫。好學有思理,善隸書,為當時楷法。后官至國子祭酒。
殷仲文
殷仲文,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東晉文學家,曾官尚書、東陽太守。擅文辭,其詩開始改變東晉玄言詩的風尚,但其玄氣並未盡除。
殷仲堪
殷仲堪,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東晉將領,玄學名士。曾為謝玄參軍,出守晉陵郡,太元末領黃門郎,據《晉書·卷八四·殷仲堪傳》載:“寵任轉隆。……帝以會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親信以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振武將軍、荊州刺史。”
殷仲容
殷仲容,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唐朝著名書畫家。不害孫,聞禮子(一說令民子),世代皆工書畫。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畫人物、工寫貌,擅長用墨,淺深濃淡,如兼五彩,為水墨畫之先驅。書法兼篆隸。
殷不害
殷不害(505—589),字長卿,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南朝齊豫章王行參軍殷任(《南史》作殷汪)的孫子,南朝梁尚書中兵郎(《南史》作尚書兵部郎)殷高明之子。初仕梁為廷尉,入陳官晉陵太守,後主即位加給事中。少孤家貧,事母養弟,士大夫以篤行稱之。一生善工書、畫。卒年八十五。史書《陳書本傳·南史本傳·歷代名畫記·圖繪寶鑒》對其生平,特別是少時的艱辛生活有記載。
殷不佞
殷不佞(518年—573年),字季卿,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殷不害弟,是南朝著名的大孝子。
殷開山
殷開山(?-622年),名嶠,字開山,雍州鄠縣(今陝西戶縣)人,封勛國公。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隋末為大谷長。李淵自太原兵起,召補大將軍掾,從攻西河為渭北道元帥長史,與劉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內史衛文升之兵,賜爵陳郡公,遷丞相府掾,從秦王李世民率八總管兵討薛舉戰敗,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為民,后又從平薛舉子薛仁杲,恢復爵位。武德六年(622年)在討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謚曰節。貞觀四年(630年),配饗唐高祖廟庭。
殷盈孫
殷盈孫,唐代成都諸曹參軍。
殷維白
殷維白,江蘇人,元代畫家。以擅長畫醜陋人物聞名。
殷士儋
殷士儋,山東歷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間進士,歷檢討、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后入閣拜相,因與其他權臣不和,不久辭職回家。
殷奎
殷奎,明代名人、學者。
殷化行
殷化行,陝西咸陽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間武進士,初授守備,后積功授三屯營副將,擢台灣總兵官,累官至廣東提督。
殷樹柏
殷樹柏,浙江嘉興人,清代畫家。擅長畫卉,法宗陳淳、惲壽平,下筆恬靜,清麗有韻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寫蔬果,書宗柳公權,用筆挺拔。傳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圖》、《雞鳴圖》、《三秋圖》。
殷世安
殷世安,江蘇常熟人,清代畫家,字濟公。工詩,寫墨竹有煙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蘇無錫人,近現代林學專家。曾赴日留學。回國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學農學院、西北農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森林系主任,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林學會。編有《林產製造學》、《實用伐木運材及工程學》。
殷兆鏞
殷兆鏞,字補金,號譜經。江蘇吳江人。道光年間進士。英法聯軍侵陷大沽,進犯天津,他力主抗戰,屢次上疏,請“黜邪謀,決大計”。著有《齊莊中正堂集》。
殷承瓛
殷承瓛(1877-1945),字叔恆,又名儀青,雲南省陸良縣馬街鎮良迪村人。與蔡鍔為日本士官學校同班同學,1909年畢業回國,任第七九鎮參謀官兼雲南講武堂教習。
1911年參加重九起義,任雲南軍政府參謀長。1912年率兵進藏平叛。1915年參加護國運動,任護國軍第一軍參謀長。勝利后出任川邊鎮守使,後晉升為陸軍上將,1918年卸職為民,1945年病逝於昆明,終年68歲。他不但是一位軍事指揮家,而且喜歡文學書畫,家中藏書達數萬冊。1950年其長子殷渥群遵父遺教,將所遺圖書全部捐贈雲南省圖書館。
殷田昌
殷田昌(1868—1947),微山縣郗山大閘人。幼讀詩書,精於音律。20年代中期,在濟寧土山與賀金城、賀金柱兄弟合演揚琴。30年代,在濟南西市場開四明軒茶社 演唱琴書。 1942年山東琴書在立門戶時公推他與賀金城、茹興禮3人為開山祖師,創立“殷、賀、茹”門,在濟南宣告成立門戶。1947年11月,病逝於濟南。
殷賚臣
殷賚臣(1880.11—1943.10),名良弼,字夢班,縣趙河鄉蔡畈村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科舉人,光緒二十九年會試挑選謄錄議敘知縣,光緒三十年特別殿試欽取內閣中書,光緒三十三年朝考授軍機章京,宣統年間任陸軍九師、湖北督軍公署軍法官,民國初期任國。民革命軍三十八軍秘書長、湖北房縣知事、襄陽警察廳廳長、鄖縣知事兼襄鄖鎮守使署參謀並執法官,民國17年(1928)至23年在家課讀鄉裡子弟,民國24年至26年任安徽省政府建設廳秘書,民國27年至32年任縣財委會委員長,民國32年9月因患痢症病逝家中。
殷夫
殷夫(1910-1931),烈士,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革命英烈之一. 遺世作品編有《殷夫選集》、《殷夫詩文選集》等。寫出了《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前進吧,中國!》等紅色鼓動詩,翻譯了匈牙利民主革命詩人裴多菲的傳略及詩集,並開始與魯迅長期聯繫,1930年3月參加發起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這時期創作的詩歌、散文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對左翼文藝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魯迅曾給予很高的評價。5月代表“左聯”參加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東方旅社準備參加黨的重要會議時,因叛徒出賣又一次被捕,2月7日深夜,與柔石、胡也頻等24位戰友一起,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於上海龍華漲滬警備司令部的牆外,時年28歲。是左聯五烈士之一.。
殷希彭
殷希彭(1900-1974),少將,河北省安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殷姓開國將軍之一.1931年獲日本東京慶應大學病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衛生部副部長兼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北軍區衛生部部長兼醫學院院長。1954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的校長。1958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在開國少將中,1938年參加八路軍、新四軍或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5年授少將軍銜者,僅有殷希彭、李曼村、高存信、梅嘉生、傅繼澤、管松濤6人。1974年12月5日逝世,終年74歲。編著有《病理學講義》、《病理學實習手冊》。
殷國洪
殷國洪(1911-—),少將,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殷姓開國將軍之一.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海軍青島基地幹部部部長。1959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后歷任海軍炮兵學校政治委員,海軍高級專科學校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陞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殷承禎
殷承禎(1915-1990),少將,湖北省崇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殷姓開國將軍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後勤部營房管理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財務局局長,總後勤部物資計劃部副部長,總後勤部財務物資部部長,總後勤部司令部顧問。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月5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殷祖繩
殷祖繩,曾任國民常11師32旅旅長;銓敘廳副廳長;1936年3月18日被封為陸軍少將;1937年4月2日被封為陸軍中將.
殷秀梅
殷秀梅
殷桃
殷桃,當代著名演員,1999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2003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本科,現為空軍電視藝術中心演員 正連職上尉軍銜。
殷劍
殷劍,中國著名帆船(板)運動員。1994年進入四川邛海水校,1995年進入四川隊,1997年進入國家隊代訓,2001年正式入選國家隊。
殷鐵生
殷鐵生,著名足球運動員,教練員。
殷娜
殷娜,運動員,中國女排主攻手。
殷雪梅
殷雪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十大見義勇為英雄”。
殷美生
殷美生,鄉村文化名人,江西省湖口縣委中心報道組成員、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評為全國“十佳”通訊員、農民日報特約通訊員、九江《潯陽晚報》特約記者、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子曰詩社”會員、九江市詩詞聯學會會員、石鐘山詩詞學會會員、湖口縣流泗詩詞分會副會長、理事、會長助理、泗橋詩社社長。
殷啟靈
殷啟靈,(1993年10月06日——2000年11月12日),字瑠瑸,號瀟瀟而無逸,葉之靈,江蘇武進市(今常州武進區)人。故去殷氏公墓,有一塊石碑,石碑石刻中間寫“中華 顯 殷氏相公之墓”。六個字,左字:前第孺人芙南;右字:和隆八年仲冬雪拾次。故去殷氏墓地,未核通過實檔案的事件。故去者也許有一個啞巴。墓前記載內容:“庄氏壤地,遠土(禿)福地,橫小寸大,殷氏走光下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