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木鎮

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下轄鎮

析木鎮,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下轄鎮,地處海城市東南部,東與接文鎮相鄰,南與岔溝鎮為鄰,西與牌樓鎮相連,北與馬風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40.27平方千米。

唐代時期,置花山縣;1961年,析木公社分成析木、接文、孤山、岔溝4個公社;1984年,改析木鎮。截至2018年末,析木鎮戶籍人口有31380人。截至2020年6月,析木鎮下轄15個行政村。

析木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高粱為主;畜牧業以飼養肉雞、蛋雞、生豬、牛、羊為主。 2018年,析木鎮有工業企業28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7個。

歷史沿革


唐代時期,置花山縣。
遼、金時期,置析木縣。
民國時期,設區。
偽滿時期,設析木村公所。今龍鳳峪、姑嫂石曾為岫岩縣屬地。
1949年10月,設析木區民主政府,龍鳳峪、姑嫂石劃歸析木區。
1958年,撤區置析木鄉;同年秋,改建析木公社。
1961年,析木公社分成析木、接文、孤山、岔溝4個公社。
1983年,改析木鄉。
1984年,改析木鎮。
析木鎮
析木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析木鎮下轄15個行政村:析木、缸窯嶺、柳官、打白虎、老達堡、蒲草峪、姑嫂石、達道峪、龍鳳峪、十間房、羊角峪、松樹溝、紅土嶺、上林、下林,下設102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析木鎮下轄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析木村1736號。
名稱電話區號
缸窯嶺村0412
老達堡村0412
打白虎村0412
蒲草峪村0412
姑嫂石村0412
十間房村0412
松樹溝村0412
達道峪村0412
龍鳳峪村0412
羊角峪村0412
紅土嶺村0412
上林村0412
下林村0412
析木村0412
柳官屯村0412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析木鎮地處長白山脈南端,地勢東高西低。地形為山區。境內最高點雞冠山位於龍鳳村,海拔398米。

氣候

析木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豐沛,無霜期長。極端最低氣溫-27℃,極端最高氣溫37℃。無霜期年平均180天,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8月,7月最多。

水文

析木鎮境內河道屬遼河流域,總長30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析木河從什間流經馬風境內,長30千米,流域面積14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接文河、岔溝河、孤山河等。

自然災害

析木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旱災年均發生兩次,主要發生在4月、9月。
析木鎮
析木鎮

自然資源


析木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滑石、菱鎂石、石灰石、白雲石、硅石、花崗岩、褐鐵、黃金等9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種等。其中鎂礦儲量10億噸,地質儲量20億噸,已經開發的有菱鎂、滑石,位於析木鎮內,礦區面積7平方千米,可采量8億噸,年產量15萬噸。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析木鎮總人口3129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000人,城鎮化率19.2%。另有流動人口1000人。總人口中,男性16085人,佔51.4%;女性15206人,佔48.6%;14歲以下4136人,佔13.3%;15—64歲22855人,佔73%;65歲以上4300人,佔13.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9726人,佔95%;有滿、回、朝鮮3個少數民族,達1565人,佔5%。2011年,析木鎮人口出生率8.71‰,人口死亡率6.53‰,人口自然增長率2.1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7人。
截至2018年末,析木鎮戶籍人口有31380人。

經濟


析木鎮種植業發展迅猛,全鎮已形成山上優質果蠶,河畔速生楊成片,平原種子、高效經濟田的農業產業格局。全鎮的養殖業發展逐步加快,並由鬆散型向規模型轉變。目前,全鎮有各類養殖小區20多個。其中羊角峪、三家村養雞小區;打白虎、析木養豬小區;腰卜、什間房管科養牛小區已初具規模。
為了加速析木鎮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1.凡在境內新建的工商企業,五年內由鎮財政返還增值稅35%。
2.新上企業投產後,五年內由鎮財政返還所得稅10%。
3.新上企業的投資方向調節稅由鎮財政返還25%。
4.新上企業固定資產超過200萬元以上的,其建設用地可按規定價格減收30%,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500萬元的減收40%。
5.凡在析木鎮內新辦的企業,免收二年企業管理費。
6.凡投資額在500萬元以上者,鎮政府授“經濟顧問''榮譽稱號。
析木鎮
析木鎮

農業

2011年,析木鎮有耕地面積4萬畝;林地面積7.8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5億元。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高粱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200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5000畝,產量1000噸。畜牧業以飼養肉雞、蛋雞、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萬頭,年末存欄1萬頭;牛飼養量5000頭,年末存欄3萬頭。
截至2011年末,析木鎮累計造林5000畝,其中防護林2000畝,經濟林3000畝,林木覆蓋率70%。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3.6萬畝,產量45噸,主要品種有蘋果、南果梨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析木鎮有幼兒園25所,在園幼兒700人,專任教師30人;小學15所,在校生1900人,專任教師16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0人,專任教師16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2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50萬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析木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5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所,衛生所54所;病床270張。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析木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0千米,投遞點15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4家,服務網點15個。

社會保障

2011年,析木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7戶,人數510人,支出85.7萬元,比上年增長51%,月人均140元,比上年增長4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0人,支出21.8萬元,比上年增長38%;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00人,支出60萬元,比上年增長49%;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61人次,支出3.83萬元,比上年增長6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1萬元。社會福利費130萬元,比上年增長10%;社會服務單位1個,床位100張,其中收養機構床位70張,社區服務床位30張。社區服務設施15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5個,社區服務站15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數50張,社區留宿照料床位數15張。
析木鎮
析木鎮

交通


析木鎮有312省道經過境內。
析木鎮內交通便利,鎮村公路四通八達,大盤公路、湯析公路、析青公路貫穿全境,海岫鐵路越境而過,堪稱海城東部山區的交通樞紐。
析木鎮
析木鎮

文化


● 地名由來
李世民曾大敗蓋蘇文於此,想起自己的母親,便在此遙拜,後人遂將此城改名為“思母城”,后諧音為析木城。

旅遊


析木鎮有三處名勝古迹,石棚、金塔、鐵塔。石棚亦稱姑嫂石,為巨石文化的實證。金塔是八角十三級密檐磚塔,為典型的遼代古塔,與石棚同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析木石棚

析木石棚建於青銅時代,有六塊經過加工磨製的巨大花崗岩石板支架而成,棚高2.8米,上蓋略呈長方形,長6米、寬5.1米、厚0.47米,向四周延出;東壁石高2.13米,西壁石高2.2米,與東壁石對稱;北壁石緊貼東西壁石北端,高2.7米,上薄下厚;南壁石東西壁石南端內側,高1.65米,底石平置於四壁內,與四壁緊緊相接,長2.2米,最寬處1.77米,最窄處1.55米,高出地表0.8米。1963年9月30日,海城析木石棚由遼寧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6月25日,析木石棚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析木鎮
析木鎮

金塔

金塔,建於遼代,坐落於海城市析木鎮,楊柳河右岸的群山之中。

鐵塔

鐵塔位於海城市東南20千米析木鎮西北角,建於金代,高約10餘米,為六面七級實心密檐磚塔,塔身六角有磚砌仿木圓形柱,有柱頭,補間四鋪作斗拱,每面有磚雕立佛一尊,高約1.5米,上有寶蓋。第二層塔身較矮,每面有磚雕小坐佛兩尊,形態各異,其上各層密檐用磚疊砌,略有收度,塔頂為覆缽式,鐵剎桿插於其上。

姑嫂石的傳說

在海城市析木鎮東南的姑嫂石村山上,有一石棚。它由六塊青石板對榫而成,一塊鋪地,四塊圍壁,上面覆蓋一塊大的。據有關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現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下另有一座石棚,規模小些,現已毀...據有關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現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下另有一座石棚,規模小些,現已毀無存。這就是姑嫂石,它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山村裡住著兄妹二人。他倆終年採藥給病人治病,後來哥哥娶了媳婦,他們還在一起生活。一年夏天,村裡發生了瘟疫,哥哥在家忙著治病,讓姑嫂二人挎筐拿鎬上山採藥。快到晌午時,小姑采滿了一筐藥草,嫂子只顧看花貪玩,筐里沒有幾棵藥草,但卻把餡餅吃光了。正要回家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隱隱約約地看到一位老伯伯指著一棵光禿禿的樹榦上面的兩朵奇異的大“蘑菇”,說:“那是仙丹妙藥靈芝草。”小姑問:“村裡發生瘟疫,用它能治好嗎?”老伯伯點點頭,並告訴她怎樣才能摘下來。嫂子急忙搶著問:“吃它能變成仙女上天嗎?”老伯伯笑著揚長而去。紅日西斜,小姑按照老伯伯的話,用鎬刨樹根,虎口震出血了,鎬頭碎成小鐵片,小姑摔倒了,可還剩下一條細根。嫂子不但不幫忙,還說:“就是把你累死了,樹榦也不能倒,咱們快回家吧!”太陽落山了,一陣陣狼嚎虎嘯,更使人心驚肉跳。小姑爬到樹根前,用指甲摳那條細根,指甲斷了,鮮血流了,細根也斷了,樹榦倒下來。嫂子聽樹倒的聲音,趕緊撲上去,用勁摘那靈芝草,怎麼也摘不下來。小姑走到跟前,一邊摘一邊往筐里放說“好嫂子,不能吃,這是治病的。”“哎呀呀!我的傻姑姑,吃了它會變成仙女能上天,能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嫂子看看小姑筐里的靈芝草,一邊走一邊想,看來軟的不行,得動硬的,但自己力氣小又搶不回來。當走到懸崖深澗的邊上時,嫂子狠毒的心一動,皮笑肉不笑地說:“嫂子跟你鬧著玩的,看累的。你那筐沉,咱倆換著挎吧!”小姑剛把筐換過來,嫂子猛地把小姑推下去,再低頭一看,自己的筐里沒有靈芝草,還在小姑筐里,就像瘋子一樣向小姑撲去,結果也摔到山澗里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伯伯來到村裡,向鄉親們講述了姑嫂採藥的經過,鄉親們感動地哭了。他們按照老伯伯的囑咐,在山上山下分別立了石棚,把小姑的屍體放在山上的石棚里,嫂子的屍體放在山下的石棚里。把靈芝草熬成了湯藥,給全村病人喝了,把剩下的一碗,分別給小姑和嫂子灌下去。過了三天,全村的病人都好了,大家來到山上石棚前,天氣突變,雷鳴電閃。小姑的臉像牡丹花一樣紅潤,復活了,乘著風雨向天上飛去。再到山下看嫂子時,嫂子卻變成一隻騷咕鳥,落在一棵枯樹上,望著小姑升天的方向,不停地叫著:“姑姑——等等!”、“姑姑一等等!”直到今天,這種鳥還是這樣叫著。從此,石棚得名為姑嫂石,山村也改名為姑嫂石村。

獲得榮譽


2018年10月8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