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人魚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1981年黃宗江創作的戲劇

大型兒童劇《東海人魚》是繼《寶船》之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復排的又一部經典劇目。該劇由著名劇作家黃宗江、阮丹娣根據民間傳說故事創作,於1981年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首演,漁村少年金珠子解救人魚姑娘的動人故事感動無數觀眾,成為一代經典。

劇情簡介


《東海人魚》首演於1981年,源自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由著名藝術家黃宗江、阮丹娣擔任編劇,故事講述了善良的彩萍姑娘走出大山到海邊生活,卻被龍太子捉到了海底用熔岩將彩萍的雙腿煉成了一條魚尾巴。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岸邊撿貝殼的金珠子見到了人魚姑娘,他願意幫人魚恢復雙腿,重回家園。在眾人的幫助下,金珠子把人魚姑娘救出龍宮,為了讓人魚的雙腿復原,金珠子再次踏上旅程,用一生實現了的承諾,卻最終倒在了人魚的懷裡……這個動人故事曾影響並感動了幾代人,勤勞善良的彩萍姑娘和捨己為人的少年金珠子的優良品質受到當年觀眾的一致追捧。
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彩萍姑娘走出大山到海邊生活,為海里的一切都起了名字,卻被龍太子捉到了海底。為了讓彩萍永遠留在海底,龍太子用熔岩將彩萍的雙腿煉成了一條魚尾巴,並規定只有每月十五那天,彩萍才能坐上海浪轎子,到海面望一望遠方的家鄉。
很多年過去了,人魚的故事變成了美麗的傳說,在海邊流傳著,傳說人魚的眼淚可以變成珍珠,也可以讓人起死回生。
徠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岸邊撿貝殼的金珠子見到了人魚姑娘,他說自己願意幫人魚恢復雙腿,重回家園。
在鯨魚的幫助下,金珠子找到了乾坤土,並把人魚姑娘救出龍宮,可想要讓人魚的雙腿復原,卻要收集海中千萬隻海蚌的乳汁和陸地千萬種鮮花的露水,為了自己和人魚的約定,金珠子踏上了旅程,用一生實現了的承諾,卻最終倒在了人魚的懷裡……

全新復排

劇照
劇照
2007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全面復排《東海人魚》,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融入全新的二度創作,用新時代的表達方式將亘古流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娓娓道來。該劇的創作團隊是2014年《寶船》的原班人馬,同時該劇首版的原班人馬薛白、楊冬雁、李屹和劇院實力派演員鮑鋼將一起帶領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馬寅、馬筠峰等聯手演繹海底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導演鍾浩曾是1981年首版《東海人魚》男主角金珠子的扮演者。鍾浩表示,《東海人魚》是35年前眾人歷經半年、傾盡創作熱情的一部作品,充滿回憶與感動。這樣一部飽含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劇目如今有機會與當代的小觀眾們見面了。

復排意義

重排這部戲,是對劇院藝術精神和藝術風格的傳承,更是對中華傳統美德和價值觀的傳承。劇中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是對勇於犧牲者的禮讚,是對‘做好人要做到底,做好事也要做到底’的追尋和呼喚。如果說安徒生的‘人魚故事’是對純真愛情的謳歌,那麼這部中國人的‘人魚故事’則是對人間大愛的頌揚。

作品賞析


在舞台手段方面,有很多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比如人物表演與多媒體的結合,還有轉檯的運用等等。總之希望用現代的舞台手段,讓這部復排劇目既符合原著的主題思想,又能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需要。事實上,鍾浩曾在1981版的《東海人魚》中扮演男主人公金珠子,時隔數十年,他對這部劇有了更深刻的見解與體驗。
精心設計的舞台自始至終鋪滿了細軟的海沙,舞台中央的旋轉圓盤隨劇情發展時而化作一道浪花,時而變為一條山路,唯美的燈光變幻配合舞台的旋轉起落,營造出一派絢麗的童話色彩,如夢似幻的海底世界,一望無際的金色沙灘,樹影交織的百花山……一幅幅美麗畫面,一幕幕動人場景讓人眼前一亮,達到藝術和技術的完美融合。
特別的是,為將這個發生在小漁村裡的動人神話打造的更加生動,《東海人魚》舞台鋪滿了細沙,並用可以點亮的貝殼、海螺加以點綴,將大海的魅力展示的更加具體和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