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華萊士

美國主持人

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男,1918年5月9日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猶太人家庭,美國新聞記者、主持人。畢業於密歇根大學

1968年開始擔任CBS王牌電視新聞欄目《60分鐘》的主持人。1986年9月2日在中南海紫光閣採訪鄧小平。1989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密歇根大學授予譽法學博士學位。

2012年4月7日去世,享年93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8年5月9日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猶太人家庭。在布魯克萊恩高中,曾擔任
年輕時的照片
年輕時的照片
校交響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
在密歇根大學學習期間曾任密歇根日報的記者,也參加過學校廣播台的工作。
以B-的成績從高中畢業后,在1935年進入密歇根大學學習。

演藝經歷

接受採訪
接受採訪
1939年從大學畢業之後進入位於密歇根大急流城的WOOD-WASH電台工作。
1940年作為一名播音員到位於密歇根底特律的WXYZ電台工作。
963年11月22日美國肯尼迪總統在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和他的團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進行報道。
1967年將視線落在了同性戀與吸毒者群體上,把自己的價值定位在傳達美國最真實的聲音。
1986年9月2日在中南海採訪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
1993年9月鄧小平的這次談話以《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為題,收入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2000年8月15日下午在北戴河採訪了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採訪被收錄入《江澤民傳》。
2006年88歲的宣布退休。
2009年6月出版《你我之間》——邁克·華萊士回憶錄。
採訪江澤民
採訪江澤民
採訪鄧小平
採訪鄧小平

人物軼事

華萊士的節目特色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鐘”節目在美國家喻戶曉。自從1968年創辦以來,華萊士就一直擔任“60分鐘”的記者主播並大紅大紫。在他60年的記者生涯中,最著名的招牌就是在節目中抽煙,而他的尖銳問話也和手中香煙一樣,經常讓來賓受不了。華萊士還有另一個招牌,就是燦爛的笑容,不過也常常讓來賓哭笑不得。華萊士的幽默也為他平添許多個人魅力。他獨特的幽默風範將受後生晚輩敬仰。20世紀50年代,華萊士在杜蒙電視台擔任節目“Night Beat”的主播時,主持風格相當辛辣,他會坐在那裡一直吸著煙,並以吸煙形象出現在電視上。華萊士慣於鑽入被訪者體內,30分鐘后留下一具‘屍體’。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領。
採訪各國首腦焦點人物
華萊士被譽為美國傳媒界常青樹,與七任美國總統侃侃而談,也與不少外國首腦談笑風生。
除了國家領導人,華萊士的訪問對象還包括許多新聞焦點人物。不僅是風格,華萊士的採訪內容也頗為吸引人。從戰爭到醜聞,從商業黑幕到國際新聞;從杜魯門到柯林頓,他選擇的人物和話題總是能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且展現真相所在。
採訪鄧小平 
1986年9月2日,華萊士採訪了當時中國的領導人鄧小平。採訪結束4天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台播放了鄧小平接受華萊士採訪的全過程。
在較長一段時間裡,鄧小平的談話一直是世界輿論評論的中心話題。那是鄧小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西方電視媒體專訪,鄧小平對華萊士提出的20多個問題一一作了解答。鄧小平關於中美關係、中蘇關係、台灣問題、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以及對幹部退休制度等問題的看法和預測,都已成為現實。而華萊士問鄧小平:鄧小平以後的中國會怎樣,是否會回到過去的狀況?鄧小平回答:“肯定不會”。
2004年,在紀念鄧小平100年誕辰時,華萊士說,歷史證明了鄧小平的回答。華萊士在回憶當年的採訪過程時表示,1986年時,中國在西方人的眼中仍然有著一種神秘感。改革開放使外界逐步了解中國,中國已不再神秘,。這種變化是鄧小平帶來的。
面對說實話不愛講空話的鄧小平,華萊士當時有點緊張,他找鄧小平要一支煙,以便幫助自己放鬆一下。華萊士說,鄧小平給他的感覺是平易近人,對他的問題回答得很精彩,既直截了當,又合情合理,他很清楚他要講什麼,鄧小平是一位英明的偉人。他採訪過很多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但鄧小平和他們都不同。
採訪江澤民 
1998年5月,華萊士所在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欄目,通過公關公司和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同時遞交了採訪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申請。“九八洪災”出其不意到來,採訪延後。
1999年,《60分鐘》再次按照程序遞交了對江澤民的採訪申請。這次,又遇到了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採訪只能再度擱淺。
2000年初,華萊士再次致函中央對外宣傳辦和中國駐紐約總領館。
2000年8月15日下午,華萊士在北戴河專訪了江澤民,江澤民接受了華萊士的訪問,給出的條件是:不限時間,不限問題。華萊士在訪問中依舊尖銳,但報道最後被認為是“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大突破”,也被當成中國外宣的“成功案例”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母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典型的波士頓市民家庭。父親供職於一家保險公司,母親為家庭主婦。第一任妻子諾爾瑪·嘉比,第二任妻子影星芭芙,第三任妻子女畫家洛蘭·佩里戈德。
小兒子克里斯·華萊士也是一名記者。
1962年長子19歲的彼得在希臘發生登山事故死亡。

情感生活

第一任妻子諾爾瑪·嘉比,第二任妻子影星芭芙,第三任妻子女畫家洛蘭·佩里戈德。

健康狀況

2012年4月7日在美國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縣新迦南的一所護理中心裡去世,享年93歲。

人物評價


在美國,華萊士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這個名字代表了硬新聞、調查新聞,代表了
個人藝術照
個人藝術照
不迴避、不退讓和咄咄逼人的提問。
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他一直是電視行業的中堅力量,他的傑出貢獻無法衡量。他的離世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巨大損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萊斯利·穆恩維評)
邁克·華萊士一度是中國新聞人遙遠意義上的角色榜樣。(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洪兵)
作為名牌新聞欄目的當家主持人,華萊士有極好的新聞視野和嗅覺。除去新聞嗅覺之外,華萊士的採訪還準備得極為充分。與美國總統和各國元首或焦點人物硬碰硬,
工作照
工作照
並不是華萊士記者生涯的全部。華萊士對各種社會問題都非常關心,而且倡導新聞工作者關注實際的社會問題。華萊士擅長追蹤式新聞報道,揭露社會問題的時候往往能夠非常深刻。華萊士以成為“公眾利益的喉舌”為期許,但並不一味迎合公眾口味。《60分鐘》這份嚴肅的新聞節目甚至背離風尚而動,有段時間華萊士採訪了不少黑道大哥,由於這些人的故事性很強,非常受觀眾歡迎,可是華萊士卻不領市場的情,認為過於戲劇性的人物可能會將訪談娛樂化,消解嚴肅性,於是減少了此類採訪。(騰訊網評)
對於一切隱藏骯髒秘密的人來說,有4個英語單詞能讓他們嚇破膽——‘邁克·華萊士在此’(Mike Wallaceishere)。華萊士的採訪風格將溫和、友好的口吻以及審訊式的詞鋒完美地結合到一起,他擅長在閑聊時突然轉變話題,使受訪者措手不及,慌亂之中吐露出富有賣點的消息。(華盛頓郵報評)

獲獎記錄


獲獎記錄
2003-09 艾美終身成就獎(獲獎)
2002-05 昆尼皮亞克大學“佛賴德友誼第一獎” (獲獎)
1996 肯尼迪新聞獎(獲獎)
1991-09 保羅·懷特獎(獲獎)
1991-06 美國電視學院名人堂(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