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樓鎮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下轄鎮

佛樓鎮形如一巨掌,鑲嵌於平昌縣西南部,位於東經106°56′至107°1′,北緯21°15′至31°20′之間。幅員面積4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55米,轄9個村、1個居委會、34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3788畝,常住人口721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典型的乾旱缺水之地,農業以玉米、水稻、高粱等為主,畜牧業以生豬、山羊等為主。

歷史沿革


平昌縣佛樓鎮
平昌縣佛樓鎮
佛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公元1667年(清初康熙六年),在今佛樓場有一寺廟,廟樓上塑有佛像,名曰佛樓寺。公元1732年至1816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嘉慶二十一年),先後在此修建大廟、關帝廟、文昌宮、土地廟等廟宇數座,隨著集市興起,逐步發展成一場鎮,定名為佛樓寺場,沿襲至今。
公元1912年至1917年(民國元年至民國六年),沿襲清末建制,佛樓隸屬巴中縣鼎山鄉第四甲。公元1918年(民國七年),置建佛樓寺保安營。公元1926年(民國十五年),佛樓為獨立一鄉。改保安營為保衛團。公元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改保衛團為維持會。公元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春,龍崗寺、土地埡兩場併入佛樓,置建佛樓聯保,駐地設土地埡。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廢聯保建鄉,改聯保辦公處為鄉公所。1941年(民國三十年),佛樓鄉劃出龍崗場,設龍崗鄉,鄉公所駐地遷佛樓文昌宮。1949年10月,佛樓鄉和平解放。1951年2月,置建佛樓鄉人民政府,同時劃出土地埡場另設新民鄉,佛樓分設光華鄉,1955年冬併入佛樓鄉。1958年10月1日改佛樓鄉人民政府為群英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為新華人民公社。1974年4月恢復佛樓人民公社稱謂。1984年改稱鄉人民政府。2002年1月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佛樓鎮東連達川區香隆鄉,南接渠縣義和鄉,西靠營山明德鄉、六合鄉悅中鄉,北鄰龍崗鄉。鎮人民政府駐地—佛樓場,居全縣東南部,距平昌縣城75千米、達州市75千米,為平(昌)、達(縣)、營(山)、渠(縣)四邑交界之地,交通方便,是通往達縣、渠縣、營山的要衝,素有四縣門戶之稱,是平昌縣南大門。

地形地貌

佛樓鎮境內最高點海拔855米;最低點海拔310米。

氣候

佛樓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宜,夏熱冬寒,春暖秋涼,四季分明;春末夏初秋季多雨,冬季多霧,霜雪較少;多年平均氣溫17℃;無霜期年平均29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55.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430毫米。

水分

佛樓鎮境內河流屬渠江水系,主河道覃家河流域6.5千米,其支流於家河8.4千米,新橋河4.8千米,三叉河2.5千米,磨子河4.9千米。

自然災害

佛樓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風災、洪災、雹災、雪災等。

自然資源


佛樓鎮境內天然氣儲量豐富。2011年,佛樓鎮有耕地17400畝。

人口民族


2003年,佛樓鎮人均純收入1350元。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總人口有1597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80人;另有流動人口420人。總人口中,男性9016人,佔56.4%;女性6959人,佔43.6%;以漢族為主,達15973人;壯族2人。2011年,佛樓鎮人口出生率9.6‰,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長率2.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92人。
截至2018年末,佛樓鎮戶籍人口為14078人。
截至2019年末,佛樓鎮戶籍人口為13840人。
2021年6月,平昌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佛樓鎮常住人口7215人。

政治


發展

平昌縣佛樓鎮街景
平昌縣佛樓鎮街景
勤勞善良的一萬六千佛樓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縣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與時俱進謀發展,奮力實施“食品工業強縣、畜牧產業興縣,勞務經濟大縣”戰略,努力打造立鎮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是打造以玉米生豬為紐帶的立鎮產業,積極引導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種植和養殖業;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為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以公路村通工程為重點,修通村社道路,整治出境路,加強場鎮建設和管理,擴大光纖電視、程式控制電話村通面;三是強化財務管理逐步化解鄉鎮債務,認真紮實落實稅改政策,切實減輕農發負擔;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真正轉變幹部作風,建立一支廉潔奉公、求真務實的幹部隊伍,樹立好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經濟


綜述

截至2018年末,佛樓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截至2019年末,佛樓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第一產業

農業
2011年,佛樓鎮農業總產值16700萬元,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14%。佛樓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佛樓鎮生產糧食4.3萬噸;油菜種植面積4500畝,產量1.2萬噸。2011年,佛樓鎮生豬飼養量1.7萬頭,年末存欄1萬頭;羊飼養量3000隻,年末存欄1500隻;家禽飼養量2.1萬羽。

第二產業

工業
佛樓鎮工業以農產品加工、釀造、手工和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佛樓鎮有工業企業6家,職工87人;工業總產值為48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58萬元,比2010年增長9%,占生產總值的15%。

第三產業

商貿
2011年,佛樓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0.8億元,比2010年增長17.5%;有城鄉集貿市場1個。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為62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40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5%。

社會


教育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250人;小學10所,在校生850人,專任教師4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初中1所,在校生640人,專任教師2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佛樓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56萬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文化站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9個;有圖書室9個,藏書3.6萬冊。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學校體育場12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450戶,入戶率12.3%。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個病床25張,固定資產總值12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9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2011年,佛樓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1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佛樓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2戶,人數15人,支出2.34萬元,比2010年增長8%,月人均130元,比2010年增長7%;城市醫療救助1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70人次,共支出8500元,比2010年增長4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0戶,人數870人,支出58.5萬元,月人均56元,比2010年增長31%;供養農村五保39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2人。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郵政所1個,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05萬份(冊);有電信代辦所1處;有固定電話用戶6500戶,行動電話用戶8720戶。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17萬立方米。
● 園林綠化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綠化面積達0.27公頃。

文化


● 地名由來
佛樓鎮因境內佛樓寺而得名。早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今佛樓場有一寺廟,廟樓上塑有佛像,名曰佛樓寺。清乾隆五十七年至清嘉慶二十一年(1732年至1816年),先後在境內修建大廟、關帝廟、文昌宮、土地廟等廟宇數座,隨著集市興起,逐步發展成一場鎮,定名為佛樓寺場,“佛樓”之名沿襲至今。
● 文物古迹
截至2011年末,佛樓鎮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

交通


平昌縣佛樓鎮街景
平昌縣佛樓鎮街景
佛樓鎮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此起彼伏。全鎮交通方便,公路里程123公里,香佛公路(佛樓至香隆鄉)、佛義公路(佛樓至義合)、佛六公路(佛樓至六合)分別可直通達州市、渠縣、營山縣,場鎮商業繁榮,古有“四邑之稱”。境內風景秀麗,古木參天,鐵頂寨、火雞冠、文昌宮、覃家河電站、皂角埡(一腳踏三市四縣)等旅遊景點,每年接待遊客2萬多人次。以佛樓特色羊肉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享譽周邊市縣。

旅遊


佛樓鎮有鐵頂寨、火雞冠、文昌宮、覃家河電站、皂角埡(一腳踏三縣)等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