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葯

裝在槍炮彈膛內用以發射彈丸的火藥

發射葯,通常指裝在槍炮彈膛內用以發射彈丸的火藥。由火焰或火花等引燃后,在正常條件下不爆炸,僅能爆燃而迅速發生高熱氣體,其壓力足使彈頭以一定速度發射出去,但又不致破壞膛壁。

簡介


發射葯
發射葯
最常用的是各種 無煙火藥,按其成分又可分為單基火藥(single base propellant)、雙基火藥(double base propellant或double base powder)、三基火藥(triple base powder)等等。
獵槍彈等可用 黑色火藥。
用以發射火箭的,稱火箭發射葯,也稱火箭燃料或火箭推進劑(rocket propellant)。
發射葯是用於槍炮發射彈丸的火藥。發射葯應具有下列特徵:燃氣相對分子質量小,無腐蝕性,含固體粒子少,不污染槍炮的內膛;爆溫不應過高,以免燒蝕內膛;不產生火焰、泡燒有規律,能產生良好的彈道效果;物理、化學安全定性好,能長期貯存;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廉。不同類型的火器,都要求按其彈道性能將發射葯製成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常見的形態有管狀、帶狀、片狀、球狀、粒狀、梅花狀等。硝化棉系發射葯,按其成分可分為單基火藥、雙基火藥和三基火藥等。

發展簡史


發射葯的發展和進步與化學這門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正如著名化學家西博格博士1979年在美國化學會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所說:“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中國的煉丹家在不經意間發明了火藥,因這種火藥含碳量高,外表黑乎乎的,因此得名黑火藥。其配方為硫磺粉、硝酸鉀和木炭粉混合而製成的。
1845年的一天,傳說瑞士化學家舍恩拜做試驗時不小心把盛滿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時未找到抹布,他趕緊出去拿來了妻子的一條棉布圍裙來抹桌子。圍裙浸了溶液,濕淋淋的,舍恩拜怕妻子看見后責怪,就到廚房去把圍裙烘乾。沒料到靠近火爐時,只聽得"撲"的一聲,圍裙被燒得乾乾淨淨,沒有一點煙,也沒有一點灰,他大吃一驚。事後,他仔細回憶了經過,頓時萬分高興。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合成了可以用來做炸藥的新的化合物。為此,他多次重複了實驗,肯定了結果無誤,遂將其命名為"火棉",後人稱之為硝化纖維。
舍恩拜發明的硝化纖維,生成的火藥很不穩定,多次發生火藥庫爆炸事故。1884年,法國化學家、工程師P·維埃利將硝化纖維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在其中加入適量的穩定劑,成為膠狀物,通過壓成片狀、切條、乾燥硬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火藥。
1890年代初,歐洲國家的軍用步槍彈基本上從大口徑黑火藥槍彈演變為較小口徑無煙火藥槍彈。
無煙火藥的發明推動了發射葯的快速發展,之後出現了如單基,雙基,三基發射葯,現代軍用槍彈大多為雙基葯裝填。
為了提升發射葯的燃燒性能,人們又將物理技術引用其中中,改變發射葯的形狀和內部結構。例如:將發射葯內部製成疏鬆多孔的結構,可以加快發射葯的燃燒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