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劇社

戰鬥劇社

戰鬥劇社,中國綜合性文藝團體。1936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成立。前身是1928年賀龍和周逸群創建的湘鄂西蘇區的紅軍宣傳隊,后因“左”傾路線的危害,被取消。1934年10月,湘鄂西的紅二軍團與湘贛的紅六軍團在貴州會師,紅軍宣傳隊重新恢復活動。1936年春,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宣傳隊隸屬二方面軍政治部。同年7月,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西康甘孜會師,由李伯釗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的工農劇社,從人力物力上給二方面軍紅軍宣傳隊以大力幫助,成為“歌舞劇全能”的文藝團體,由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命名為“戰鬥劇社”。

演出範圍


戰鬥劇社
戰鬥劇社
劇社除了在陝北保安等地宣傳演出外,曾到東北軍、西北軍中去進行聯歡、慰問。1936年“西安事變”發 生后,劇社與中央紅軍的人民劇社一起,立即編演了廣場活報劇《活捉蔣介石》。抗日戰爭爆發后,劇團隨軍奔赴抗日前線,先後在中國中西部晉西北、冀中、晉察冀、平西、晉綏等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文藝宣傳活動,編演了《豐收》、《水災》、《黃河三部曲》等一批反映敵後鬥爭生活的戲劇。

發展經歷


柳堡的故事
柳堡的故事
劇社成立之初,除了在陝北保安等地宣傳演出外,曾到東北軍、西北軍中去進行聯歡、慰問。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后,劇社與中央紅軍的人民劇社一起,立即編演了廣場活報劇《活捉蔣介石》。抗日戰爭爆發后,紅二方面軍改為八路軍120師,劇團隨軍奔赴抗日前線,先後在晉西北、冀中、晉察冀、平西、晉綏等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文藝宣傳活動,編演了《豐收》、《水災》、《黃河三部曲》等一批反映敵後鬥爭生活的戲劇。1941年夏,劇社分成戰鬥話劇隊、戰鬥兒童演劇隊、戰鬥平劇隊,獨立進行演出活動。同年秋,劇社組成一個戰鬥游擊劇團,自帶武器,輕裝簡從,深入晉中平原敵占區進行“麻雀戰”式的文藝宣傳活動,受到敵占區軍民的熱烈歡迎。這期間,劇社先後從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延安部隊藝術學校、晉察冀抗大二分校等單位補充來一批藝術骨幹。劇社的編導人員有莫耶、王元方、嚴寄洲、石丁、谷軍、安春振等,領導人有陳傑、向德忠、梁定商、王克、魚訊、歐陽山尊、成蔭、朱丹西等。劇社還編印了《戰鬥文藝》、《戰鬥歌聲》、《小舞台》等刊物。
1942年夏,劇社到延安參加了整風運動。並演出了《豐收》、《回頭是岸》等劇。1943年春,劇社以嶄新的面貌返回晉綏前線,把廣場秧歌劇帶給前方,並連續創作和演出了《大家好》、《敵我之間》、《南京與重慶》等新劇目,均獲晉綏邊區政府為紀念“七七”抗戰7周年而頒發的“七七七文藝獎金”。這時,文山、楊戈、苗波、趙偉、劉伍等擔任了劇社領導人。
解放戰爭開始后,劇社抽調一批骨幹去東北學習電影業務和協助晉綏地方上辦起西北藝術學校。同時,由陳播率領的抗大七分校文工團從陝北來晉綏與戰鬥劇社合併,隨即化整為零,參加了陝甘寧晉綏的土地改革運動。為配合解放戰爭和土改運動,劇社先後創作和演出了《劉胡蘭》、《土地歸農民》等。1949年夏,劇社到北平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演出《劉胡蘭》等劇目,獲得好評。同年冬,劇社隨軍入川,在重慶與第二野戰軍文工團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