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沃·安德里奇
伊沃·安德里奇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作家。 1892年10月9日,伊沃·安德里奇生於特拉夫尼克附近的多拉茨(時屬奧匈帝國,現屬波黑),年輕時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后在南斯拉夫駐外使館任職。二戰後擔任南斯拉夫文聯主席。1975年3月13日,伊沃·安德里奇逝世于貝爾格萊德。伊沃·安德里奇的代表作為“波斯尼亞三部曲”——《特拉夫尼克紀事》、《德里納河大橋》和《小姐》,曾獲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
伊沃·安德里奇
13歲時,伊沃·安德里奇小學畢業,來到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上中學。安德里奇在薩拉熱窩讀完中學,並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從而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伊沃·安德里奇是“青年波斯尼亞”一個文藝團體的負責人,又是普林西普的朋友,因而受到牽連,被奧地利當局逮捕入獄,後來又被流放到澤尼查附近的奧烏恰萊沃。到1917年才獲得釋放。
1918年,安德里奇擔任了《南方文學》等刊物的編輯,發表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詩歌、散文和文學評論,出版了散文詩集《黑海之濱》及《動亂》。
伊沃·安德里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沃·安德里奇拒絕同法西斯合作,不和帝國政府及外國佔領者發生任何關係,獨自隱居貝爾格萊德,專心致志進行文學創作。從1942年至1944年,完成了最為著名的三部長篇小說:《特拉夫尼克紀事》(1942)、《德里納河上的橋》(1943)和《小姐》(1944),均於戰後1945年出版。
1945年二戰結束后,安德里奇曾任南斯拉夫科學藝術院通訊院士、聯邦國民議會議員,並曾擔任南斯拉夫文學家聯合會主席多年。
1956年,安德里奇曾來中國訪問,參加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大會。
1961年,安德里奇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5年3月13日,安德里奇逝世于貝爾格萊德。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型 | 備註 | 創作時間 |
《黑海之濱》 | 散文詩集 | 1918年 | |
《動亂》 | 散文詩集 | 1918年 | |
《特拉夫尼克紀事》 | 小說 | 也譯《特拉夫尼克風雲》、波斯尼亞三部曲之一 | 1942年 |
《德里納河上的橋》 | 小說 | 波斯尼亞三部曲之一 | 1943年 |
《小姐》 | 小說 | 也譯《薩拉熱窩女人》或《女士》、波斯尼亞三部曲之一 | 1944年 |
《萬惡的庭院》 | 中短篇小說集 | 也譯《罪惡的庭院》 | 1948年 |
《大臣的象》 | 中短篇小說集 | 也譯《關於總督的大象的傳說》 | 1948年 |
《新短篇小說集》 | 中短篇小說集 | 1948年 |
(以上參考)
伊沃·安德里奇
安德里奇採用波斯尼亞歷史事件、民間故事和傳說,編織生動的情節,刻劃不同階層的波斯尼亞人,特別是無權無勢的知識分子和小人物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際遇和歷史發展中的命運。他認為,歷史和顯示有著密切的聯繫,歷史人物的命運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命運是相似或相同的。至於民間傳說或民間故事,往往本身就是歷史。《關於總督的大象的傳說》是安德里奇的代表作。在這個故事裡,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土耳其總督賽義德·阿里·傑拉對特拉夫尼克人民的殘暴同志和特拉夫尼克人民反抗的歷史。
在安德里奇的小說里,可以看到善與惡的鬥爭。雖然在波斯尼亞漫長的歷史上,惡的勢力猖獗,對善進行了無情的摧殘和鎮壓,但代表善的波斯尼亞人民從來沒有屈服過,他們的反抗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安德里奇對善良的小人物的不幸遭遇滿懷同情,往往因為看不到他們的出路而流露出悲觀的情緒,發出低沉的嘆息,但他相信善終究會戰勝惡。安德里奇的小說有著十分豐富的情節和內涵,它們彷彿在讀者面前展開了波斯尼亞社會生活的畫卷,讓人們既看到了它的歷史,也看到了它的現實。
伊沃·安德里奇
伊沃·安德里奇的作品在客觀展示人類歷史的同時,融入了高度理性的觀照和博大深沉的反思,以悲壯的情調反映了人類要求相互溝通、和解,並進而追求永恆價值的願望,表達了用理性戰勝荒謬,願世界充滿愛的強烈信念。伊沃·安德里奇的作品糅合了現代心理學的觀點與《天方夜譚》的宿命論。他對人類懷著極大的關懷與熱愛。他不曾從恐怖與暴力的面前退縮,因為在他看來,恐怖與暴力足以證明邪惡確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伊沃·安德里奇擁有一系列高度獨創性的寫作主題:他在一張白紙上落筆,描述了一部這個世界的大事記。從巴爾幹奴隸痛苦靈魂的深處,他對人們的良心發出了最哀愁的祈求。
伊沃·安德里奇
在《柴火》和《阿兔》中,作者把視角轉向現實的題材,更加貼近現代生活。《柴火》的主人翁仍然是一個小人物,名叫伊勃羅,每天靠賣柴為生。在女兒和女婿參加游擊隊相繼為國捐軀后,幾乎為悲傷所壓垮;但在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他得悉自己的親人都是了不起的英雄時,深感自豪,重新恢復了做人的尊嚴。《阿兔》描寫一個懦弱的知識分子由苦悶彷徨、悲觀失望而走上愛國的道路,在反法西斯戰鬥中獻身的故事。小說細膩地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讀來真實感人。
《萬惡的庭院》在寫作上也頗有特色。它是通過敘述中的敘述來完成的。整個故事是由修道院的一位年輕教士回想別塔修士生前講的故事來轉述的。而關於恰米爾的身世,別塔修士又是在萬惡的庭院里從難友哈伊姆那裡聽來的。這種層層轉述,增添了整個故事的懸念,使小說更加生動感人。長篇小說《罪惡的庭院》雖有現實主義題旨,但許多地方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的表現手法。
文化類 |
▪ 1961 諾貝爾文學獎 《德里納河上的橋》 (獲獎) |
(以上參考)
“由於他(伊沃·安德里奇)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藉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在那個動蕩而殘酷的年代,他用他手中的槍,參與了反抗奧匈帝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他用他手中的筆,寫下了塞爾維亞自己民族史詩性的篇章,讓世界的人們認識了他,也認識了美麗而堅強的塞爾維亞。”——肖復興
紀念銅像
伊沃·安德里奇
紀念活動
2011年是伊沃·安德里奇獲諾貝爾文學獎50周年,安德里奇去世時所在的塞爾維亞、出生時所在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安德里奇度過童年的波黑城市維謝哥拉德,成為了紀念活動的中心地。此城的邁赫邁德·帕夏·索科洛維奇石橋,因安德里奇的小說名作《德里納河上的橋》而舉世聞名,亦申遺成功,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安德里奇村
為紀念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沃·安德里奇,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於2011年6月28日在塞族共和國的維斯格拉德啟動了一個建築項目——安德里奇村(石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