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飛蛾槭的結果 展開

飛蛾槭

飛蛾槭

飛蛾槭(學名:Acer oblongum Wall. ex DC.)是槭樹科槭樹植物,常綠喬木,常高10米,稀達20米。樹皮灰色或深灰色,粗糙,裂成薄片脫落。小枝細瘦,近於圓柱形。葉革質,長圓卵形,長5-7厘米,寬3-4厘米,全緣,基部鈍形或近於圓形。花雜性,綠色或黃綠色,雄花與兩性花同株,常成被短毛的傘房花序,頂生於具葉的小枝。翅果嫩時綠色,成熟時淡黃褐色;小堅果凸起成四棱形;翅與小堅果長約1.8-2.5厘米,寬8毫米;果梗長1-2厘米,細瘦,無毛。花期4月,果期9月。分佈於尼泊爾、印度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南部。生於海拔1000-1800米的闊葉林中。

形態特徵


飛蛾槭
飛蛾槭
常綠喬木,常高10米,稀達20米。樹皮灰色或深灰色,粗糙,裂成薄片脫落。小枝細瘦,近於圓柱形;當年生嫩枝紫色或紫綠色,近於無毛;多年生老枝褐色或深褐色。冬芽小,褐色,近於無毛。葉革質,長圓卵形,長5-7厘米,寬3-4厘米,全緣,基部鈍形或近於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尖;下面有白粉;主脈在上面顯著,在下面凸起,側脈6-7對,基部的一對側脈較長,其長度約為葉片的1/3-1/2,小葉脈顯著,成網狀;葉柄長2-3厘米,黃綠色,無毛。
花雜性,綠色或黃綠色,雄花與兩性花同株,常成被短毛的傘房花序,頂生於具葉的小枝;萼片5,長圓形,先端鈍尖,長2毫米;花瓣5,倒卵形,長3毫米;雄蕊8,細瘦,無毛,花藥圓形;花盤微裂,位於雄蕊外側;子房被短柔毛,在雄花中不發育,花柱短,無毛,2裂,柱頭反卷;花梗長1-2厘米,細瘦。翅果嫩時綠色,成熟時淡黃褐色;小堅果凸起成四棱形,長7毫米,寬5毫米;翅與小堅果長約1.8-2.5厘米,寬8毫米,張開近於直角;果梗長1-2厘米,細瘦,無毛。花期4月,果期9月。

主要變種


峨眉飛蛾槭(Acer oblongum Wall. ex DC. var.omeiense Fang et Soong):該變種與原種的區別在於本變種的葉比較長而窄,常系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稀長圓卵形,基部闊楔形,長6-11厘米,寬2.5-3厘米,下面有白粉,小葉脈不發有,花序短傘房狀,長3厘米,有灰色短柔毛,子房有長柔毛,翅果較小,長約1.8-2厘米,張開近於銳角,稀近於直立。花期4月,果期9月。分佈於中國四川東部至西部。生於海拔1200-1700米的林中。

產地生境


分佈於尼泊爾、印度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陝西南部(山陽、石泉、略陽和洋縣)、甘肅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南部。中國陝西寶雞植物園有引種栽培。生於海拔1000-1800米的闊葉林中。喜陽耐陰,喜濕怕澇,喜土壤肥厚疏鬆地段生長。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處理:育苗用種選擇15-20年生,長勢良好、樹冠整齊、無病蟲害的成年大樹作為母樹,當球果表皮顏色變為褐色即可採種。採下果實后,在晴天稍做攤曬,搓去果翅,除去雜質備用。經測定,種子出種率為78%、千粒重20克,每千克有種子約50000粒,種子呈近球形、干綠色。種子採集後用0.5%高錳酸鉀溶液進行種子消毒,浸泡5-10分鐘,撈起后清水沖洗備用。
整地作床:選擇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初冬深翻圃地,施基肥(可施複合肥150千克/公頃或腐熟菜籽餅肥750千克/公頃)。飛蛾槭播種宜做高床,寬1.2米、高25厘米,床面高出步道20-30厘米。播種前7天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用濃度為40%的福爾馬林溶液45-52.5千克/公頃,加水9000千克調製成消毒液,均勻噴灑床面。並立即用薄膜覆蓋,保蓄土壤水分,防止因土壤水分蒸發而造成土壤板結。薄膜在播種前2天揭除。
播種方法:採用條狀點播,在準備好的苗床內每隔10厘米播種1顆,播種量約為600千克/公頃。播后覆蓋細土整平,隨即澆水。在苗床面蓋一層塑料薄膜,注意監測棚內溫度和濕度,使溫度保持在20-25℃,濕度保持在60-80%,棚內溫度超過30℃需開棚透氣。苗木成活率達96.32%。

扦插

剪取當年生飛蛾槭枝條,插穗長度10-15厘米,插穗最上面必須有兩個芽;用水浸插穗,插穗上切口要平,下切口要斜。下部插穗處理採用萘乙酸1×10與吲哚丁酸1×10浸泡22小時。插入深度為插穗長度的1/2或2/3。扦插的株距為5-8厘米,行距為10-15厘米。扦插完成後立即澆水,並用塑料膜覆蓋好,床內溫度保持在18-26℃,濕度保持在70-90%,並注意觀測,做好通風保濕工作。苗木成活率達95.45%。

營養袋

對芽苗截根2-4厘米,保留6-8厘米(此時胚芽長3-4厘米),用竹籤將營養土插一小孔,將截根后的芽苗輕輕插入孔中,斜壓使根與土緊密結合,勿傷種胚、胚芽和胚根,每袋一粒,覆蓋細土,以不見種胚為度。室內溫度保持在18-26℃,濕度保持在70-90%,並注意觀測,做好通風保濕工作。苗木成活率達97.86%。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

澆水:生長期澆水5-6次,前期採用噴灑的方法澆水,以防因大灌水造成土壤乾裂。保持圃面濕潤,排除溝內積水。
施肥:在出苗后30-40天,應加施尿素2次,追施尿素150千克/公頃,以0.5%稀釋液追施,追施後用清水沖洗莖葉,以防幼苗被灼傷。速生期(5-8月)第1次用碳氨和過磷酸鈣各0.5-0.75千克/公頃沖50千克水澆;後用尿素做追肥,每隔20天追肥1次,施肥量由第1次的45千克/公頃逐步增加到75千克/公頃;9月初施氯化鉀300千克/公頃,以增加苗木抗寒能力。整個生長季共施追肥5次,9月底停止施肥、灌溉,以利苗木安全越冬。
遮蔭:6月底7月初開始用遮蔭網進行幼苗遮蔭,防治苗木灼傷。
間苗:間苗又叫疏苗,可給苗木創造良好的光照條件、通風條件和較好的營養空間。間苗宜早,飛蛾槭播種后出苗持續時間為15-20天,待幼苗出齊后開始間苗,間后留苗以35-45株/平方米為宜。
鬆土除草:為防止雜草影響苗木的正常生長,要及時做好鬆土除草工作。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除草原則,除草時防止帶出苗木。

栽植

栽植用於陡坡土崖的綠化,而陡坡土崖所處的立地條件最突出的特點是乾旱、不易蓄水,所以宜採用開槽低植法造林,既利於灌溉,又能儘可能多的接納坡面降水。具體方法是:沿崖面坡底開挖30-40厘米寬、40厘米深的植樹槽長度依地形而定,植樹槽可一次貫通,也可分段開挖,一般每2米設一個橫檔。每米栽植3-5棵,每公里用苗4000株左右。栽后及時圍土、澆足定根水。平時加強管護防止人畜危害,乾旱時適時灌水。6-7月份追施化肥1-2次,能加速生長。

主要價值


其枝葉茂密、樹形優美,葉、果秀麗,在落果時,景觀獨特,好似蝴蝶飛舞,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和觀賞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