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
美國2005年馬克·布朗執導電影
《沙龍》是2005年上映的美國劇情電影,由馬克·布朗執導,薇薇卡·福克斯及達林·德維特·漢森等主演。
《沙龍》講述了一個獨立經營美容沙龍的黑人女性為保住沙龍奮起抗爭的故事。
沙龍[美國2005年馬克·布朗執導電影]
在這條崎嶇的與政府對抗的艱難道路上,詹妮不僅挽救了這一塊屬於黑人的自由凈土,她自己也在不經意間收穫了寶貴的愛情。
製作人 | 馬克·布朗、Zatella Beatty、Carl Craig、薇薇卡·福克斯、Breht Gardner、Brent Odom、David Odom、Lita Richardson |
導演 | 馬克·布朗 |
副導演(助理) | Joe Adams、Shanalyna C. Palmer、.K. Shom |
編劇 | 馬克·布朗,Shelley Garrett |
攝影 | Brandon Trost |
剪輯 | Earl Watson |
藝術指導 | Tiffany Zappulla |
服裝設計 | Sarah Trost |
角色 | 演員 |
Jenny | 薇薇卡·福克斯 |
Michael | 達林·德維特·漢森 |
Patrick | 泰倫斯·霍華德 |
Tami | 布魯克·伯恩斯 |
Trina | Taral Hicks |
Ricky | Dondre Whitfield |
D.D. | De'Angelo Wilson |
Lashaunna | Kym Whitley |
Brenda | Monica Calhoun |
Percy | 加勒特·莫里斯 |
Kandy | Sheila Cutchlow |
Wanda | Tiffany Adams |
Street Hustler | Mike Brooks |
Glenn | Antonio D. Charity |
Brenda's hair client | Dawn Douglas |
Nurse | Kara Edwards |
Private Dancer#2 | Jordan Howard |
Marketta | Donnese Monique |
Trey | Dabir Snell |
【黑人女性的自強不息】
該片的編導兼製片人馬克·布朗(Mark Brown)之所以想要將舞台劇版本的《美容院》改編成電影,是想通過大銀幕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有關黑人女性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是如何以絕對的自信繼續生活的。布朗認為:“我最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一些意志力堅強的女性形象,因為我的媽媽就是一個這樣的女人,我總是把她當成我作品中女性的個性模特。大多數黑人女性,都能成為家庭結構中的中心力量,然而她們的身份卻決定了她們時常都要背負的雙重否定:黑人與女性。”布朗希望這個故事能讓觀眾看到一種黑人女性與眾不同的存在形式。
故事的主要內容對焦在一個帶著剛剛上小學的兒子卻獨立經營了一家美容院的單身媽媽詹妮身上,地點則是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當城市因為規劃而想拆除美容院的時候,詹妮開始了她的反抗,她的目的並非只是要拯救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美容院的工作還是她店裡的僱員惟一能夠找到的經濟來源,再加上通過幾年的朝夕相處,他們已然成了密不可分的好友……《沙龍》不是馬克·和薇薇卡·福克斯的第一次合作,兩人曾在《二人遊戲》(Two Can Play That Game)中就有過一段非常愉快的回憶,布朗表示:“這部影片最根本的意義就在於,同情心和善良也可以帶來力量,不一定非得經歷痛苦的折磨。”
飾演詹妮的薇薇卡·福克斯的另一個身份是製片人,至於她被這個故事吸引的原因,很簡單,以她的話說就是:“劇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娛樂元素,擁有一種讓人心情愉悅的力量,它教會了我們在面對逆境的時候,堅持勇敢會帶來一種什麼樣的結果。這個故事還代表著一個機會,講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照顧她的家庭成員的,非常傳統。同時,你還能在影片中看到美容沙龍中有趣的一幕,千奇百怪的髮型,足夠引發你的笑神經。”
縱觀薇薇卡·福克斯的表演生涯,她演過的角色多不勝數,而且是形形色色,但是與“母親”有關的卻是少之又少:“我已經很久沒扮演過一位母親了,但是我非常喜歡詹妮這個角色,她代表著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擁有自己的事業,也得到了相應的尊敬,她還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毫無疑問,一個完美的女人是很容易裝扮出來的,但同時又要受到別人的尊敬,就比較複雜了。”福克斯曾經在《精神食糧》(Soul Food)以一位獻身於家務事的合格媽媽的形象示人過。
為了讓詹妮這個角色看起來風格簡約卻又不失職業女性的感覺,薇薇卡·福克斯說:“我特別剪短了頭髮,並且全程體驗了一下美容沙龍的服務品質。在完成所有的拍攝工作后,我竟然又跑到沙龍去為頭髮編小辮,甚至忘了自己的頭髮已經短到不能再編了……我為了這部影片失去了我的長發飄飄。”出生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的福克斯回憶她第一次做頭髮時的經歷:“那一年我13歲,是我的姑媽把我引進了這個關於美容美髮的世界……她的名字叫曼達姆·金,生活在芝加哥。那次經歷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特殊的。”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要演員金·惠特利(Kym Whitley)也共同回憶了她第一次做頭髮時的情景:“我是在鄰居凱利夫人家的廚房第一次做的頭髮,就坐在她家那把紅椅子上,她至今還保留著它……當時使用的什麼工具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凱利夫人讓我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免得被燙傷。從那以後,我第一次對‘美容美髮’有了具體概念。”惠特利在非洲的蘇丹出生,因為做建築師的父親在那裡負責蓋學校。後來,惠特利隨家人一起搬到了美國的克利夫蘭,並在那裡長大成人。
雖然好萊塢已經拍攝了多部描述黑人社區的美容沙龍的影片,但是金·惠特利卻堅稱這部影片對於她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她早期的表演生涯就是在舞台上度過的,後來還親自執導了一部同樣是由莎莉·加勒特創作的舞台劇《起居室》(Living Room):“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我們共同經歷了許多有趣的時刻,除了講笑話、互相戲弄,也為拍攝工作臨時準備了許多有意義的幽默場景,當然,這種輕鬆的工作方法也有效地驅散了緊張的拍攝時間表所帶來的壓力。我們這一群演員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影片的角色帶來某種內在的品質,因為他們都將通過這個故事在生活上有所收穫,這些角色包括:一個同性戀,他因為性取向問題經常遭受無禮的謾罵;薇薇卡·福克斯的角色正在飽受著同行同業的人的誤解;還有一個死纏著一個根本不愛自己的人的女孩;我的角色就有點像某種連接的紐帶了,她努力地讓所有人都待在一起。”
【概念化的美國黑人社區】
包括薇薇卡·福克斯在內的所有演員,都對導演馬克·布朗能夠創造出一個如此積極正面的黑人社區表達出自己的崇敬之情。福克斯說:“就像其中的一組場景,飾演我兒子的那個小男孩在學校和人打了一仗,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因為一名白人同學在取笑他……然後我的角色詹妮就開始教兒子黑人的歷史,因為他們在學校是學不到相關的科目的。”
製片人大衛·奧多姆(David Odom)表示,他希望觀眾是懷著一種享受的心情看完整部影片:“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黑人社區不再是電影工業喜歡的主題。所以我們應該為這部影片感到驕傲,故事描述了一個身處在美容沙龍的女性世界,讓人感到溫暖、有趣又鼓舞人心。”
就像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理髮店一樣,在黑人社區里的美容沙龍也成了女人們聚在一起閑扯蛋的地方,從社會新聞到明星八卦再到社區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這些女人做頭髮時的談資……導演馬克·布朗曾經為兩部《理髮店》(Barbershop)做過編劇,他希望通過這個故事,通過形形色色的角色,可以真實地再現那些美容沙龍中最常出現的一些現象。
莫尼卡·卡爾霍(Monica Calhoun)在影片中飾演了一位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美容師,而她男友的扮演者就是泰倫斯·霍華德。卡爾霍解釋她的角色:“她有很多工作要做,向來是沙龍、家裡兩點一線。但是沙龍里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她自身的問題,對於她處理和男友之間關係的方式頗有意見。整部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到巴爾的摩到處掛著寫有‘信任’兩字的大標語,因為城市正在舉辦一場聲勢浩大的清掃犯罪的戰役,而‘信任’就是這次活動的口號。與之相呼應的,就是我的角色也應該找到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達林·德維特·漢森(Darrin Dewitt Henson)在影片中的角色就有那麼點複雜了,他最初是詹妮的競爭對手,後來卻成為了她的朋友……這個一直想毀掉詹妮的沙龍的人,在見到她之後,因為她的善良和辛勤而愛上了她。
《沙龍》在巴爾的摩的市中心實地拍攝,中間經歷的製作時間也是異常地快,僅用了20天。整個劇組就好像上緊的發條一般馬不停蹄,竟然按時完成了所有的拍攝計劃。導演馬克·布朗回憶道:“我們得到了巴爾的摩市長馬丁·奧麥雷(Martin O'Malley)的大力支持,他不但允許我們進入市政大廳去拍攝,甚至還讓我們參觀了他的私人辦公室……當我們完成了拍攝工作后,他請我們所有人去吃了螃蟹。”
馬克·布朗之所以將影片的背景地選在了巴爾的摩,是因為這個城市在歷史方面的重大意義--著名的廢奴運動領導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曾經生活在這裡。布朗表示:“美麗的建築風格也是這座城市的特點之一,我把巴爾的摩所有的歷史特徵都融在了故事裡……拍攝這部影片確實是一個享受的過程,我希望觀眾在觀看的時候,也會有一樣的感覺。”
白人與黑人、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不斷升級的衝突,讓這部喜劇的輕鬆氛圍大打折扣。
--《紐約假期》
影片不但沒有延續《理髮店》的溫暖與真情,還使其變成了惡意的誹謗和骯髒的爭吵。
--《底特律新聞》
晴空萬里的明亮畫面、活躍積極的演員,使得影片傳達出一種溫暖、安心的舒適感。
--《電視導刊》
名大於實是好萊塢電影的通病,這部影片也未能倖免於難,而其中提到的關於詹妮弗·洛佩茲和安娜·尼科爾·史密斯的八卦花邊新聞,顯然已經是過時的冷飯了。
--《芝加哥讀者》
從溫暖人心的故事突然變成了黑人歷史教程,是影片失敗的主要原因。
--《洛杉磯時報》
製作公司:
C4 Pictures [美國]
Cush 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Code Black Entertainment [美國]
Freestyle Releasing LLC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Bigger Picture, The ..... (2007) (USA) (theatrical)
其它公司:
Sound Trax Studios [美國] ..... post-production sound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細節)
美國
USA
2005年1月20日 ..... 聖丹斯電影節 (Sundance Film Festival in the American Spectrum category)
美國
USA
2007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