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頭榫

夾頭榫

夾頭榫約在晚唐、五代之際,高桌上就開始使用,是匠師們受到大木樑架柱頭開口,中夾綽幕的啟發而運用到桌案上來的。

入門


這是案形結體傢具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這種結構能使四隻足腿將牙條夾住,並連結成方框,能使案面和足腿的角度不易改變,使四足均勻地隨案面重量。長期以來,夾頭榫經受了實用的考驗,至今還在廣泛使用。
夾頭榫是從北宋發展起來的一種桌案的榫卯結構,實際上是連接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案形結體傢具的腿與面的結合不在四角,而在長邊兩端收進的一些位置。
夾頭榫的案形結構,是古典傢具中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明式傢具中的夾頭榫結構與一腿三牙結構,均是受到中國古代建築當中大木樑架構的影響。夾頭榫結構靈感來自大木樑架構的自柱頭開口,中夾綽幕的啟發,大約出現在晚唐、五代之際。到宋代的時候,夾頭榫桌案被廣泛地使用。在宋代和明代的繪畫作品中,也常常能見到這種結構的桌案。
夾頭榫的案形結構,四隻足腿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的卯眼相對攏。腿足的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使外觀腿足高出牙條及牙頭之上。因牙頭上無修飾,因此又常稱“素牙頭”。且因牙頭造型似刀片,民間也稱其為“刀牙”。
夾頭榫
夾頭榫
夾頭榫的這種結構能使四隻足腿將牙條夾住,並連結成方框,能使案面和足腿的角度不易改變,使四足均勻地分擔案面重量,同時這種結構的桌案非常牢固耐用。長期以來,夾頭榫桌案經受了實用性和時間的考驗,至今仍有大量原物存世。

造型


夾頭榫桌案造型十分簡潔,即使要進行造型上的改變,也不大可能有太多的變化,因此夾頭榫的牙頭造型在整體桌案造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是整件傢具的點睛之筆。有高仿傢具的朋友曾說:“如果說椅子能寫一本書,夾頭榫的刀牙(牙頭)則能寫一書架的書。”從古至今,從存世夾頭榫桌案的牙頭來看,幾乎都是一些細微的改變,但恰恰是這些細微的變化,卻深深地影響著整件桌案造型上的表現力,所謂“增一分則嫌多,減一分則嫌少”用在夾頭榫桌案的牙頭上再恰當不過。因此夾頭榫桌案的整個高仿復原設計當中,牙頭的曲線設計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整件傢具的靈魂。
現實中,我們去觀察存世老傢具,會發現夾頭榫桌案的牙頭咋一看好像差不多,但仔細琢磨,會發現存在很多細微的變化,這些不經意的細微變化,卻造就了不同款夾頭榫桌案的千姿百態和風情萬種。
在夾頭榫桌案中,還有對牙頭進行修飾的,這類夾頭榫結構,牙頭與牙條往往做成一個整體。雖然牙頭修飾也是造型藝術當中的一種,但筆者認為卻遠遠沒有素牙頭耐看,做得好的更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