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法學院

武漢大學二級學院

徠武漢大學法學院,源於1908年湖廣總督趙爾巽向清政府奏請設立的湖北法政學堂,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時,法學院就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1979年武漢大學恢復法律系,1986年重建法學院。

武漢大學法學院是全國首批獲准在法學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博士點和碩士點覆蓋了全部的二級學科。擁有1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2個法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了首批法學博士后流動站(含全部博士學位學科點),設有面向外國留學生的“比較法與中國法”碩士項目。武大法學院現有34個研究機構,其中包含1個“985工程”國家重點創新基地、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高端智庫(首批)、2個教育部“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國家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1個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理論研究基地、1個最高人民檢察院行政檢察研究基地。

經過百年洗禮,武漢大學法學院為近現代中國衝破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以及新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法律人才,被譽為“珞珈山上的王牌軍”。

歷史沿革


武漢大學法學院
武漢大學法學院
武漢大學法學院源於1908年湖廣總督趙爾巽向清政府奏請設立的湖北法政學堂,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時,法學院就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中國法學教育頂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在全國的法學院校中,與中國政法大學(原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原西南政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中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原華東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原西北政法學院)被合稱為“五院”,北京大學法學院(原北京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原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原吉林大學法律系)和武漢大學法學院(原武漢大學法律系)則被稱為“四系”)。曾由武漢大學兩任校長、著名法學家王世傑、周鯁生先生兼任或專任院長;1979年恢復法律系(院)后,著名法學家韓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學家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專家馬俊駒教授、知名國際法專家余勁松教授、曾入選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的曾令良教授先後出任負責人、系主任和院長,現任院長是馮果教授。
二十世紀兩次著名的國內外審判,該院均有著名學者參與其間,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為維護正義,做出了重要貢獻。二戰勝利后,時任武漢大學法律系系主任的梅汝璈教授作為法官出席東京軍事法庭,義正辭嚴地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八十年代初期,當時的法律系副系主任馬克昌教授作為辯護人參加了對“四人幫”的莊嚴審判。
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法學院已成為中國法學教育與研究的重點基地之一,辦學規模不斷壯大,辦學效益日益提高,教學質量與學術地位持續上升。法學院於2003年獲批國家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11個碩士點、6個博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現有2個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環境法研究所),6個科研機構(比較憲法研究中心、刑事法比較研究中心、國家安全研究所、經濟法研究所、稅法研究所、網路經濟與法律研究中心);另有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法學圖書館(含聯合國文獻資料中心)、《法學評論》雜誌社、《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編輯部、繼續教育與高級培訓中心,以及武漢大學文科重點實驗室——刑偵實驗室。現有教師、管理幹部、專技人員132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導師48人。現有研究生2000餘人,本科生1000餘人。
2015年12月13日,武漢大學法學院加入了新絲路法學院聯盟。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
2021年1月15日,發起成立中國藝術法教育聯盟。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法學院的師資力量雄厚。教師的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日趨合理。在該院老一輩法學家的辛勤指導和培養下,一批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其中有2人先後被評為全國首屆和第二屆"十大傑出法學家";1人獲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4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人被評為"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1人被評為"武漢市十大傑出青年";在歷屆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評選中,該院中青年教師均有多人入選。法學院現有教授47人;副教授34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全體教師的。2003開始法學院一直在實行“雙博工程”,力爭在5年內實現教授博導化、中青年教師博士化。
委員會
教授委員會
主任李龍
副主任曾令良、蔡守秋
成員寧立志、李仁真、肖永平、陳嵐、陳曉楓、張慶麟、張里安、余延滿、何其生、林亞剛、趙鋼、洪浩、秦天寶、秦前紅、康均心、熊偉
秘書蔡述生
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馮果
副主任譚小林、張慶麟
成員江國華、張萬洪、張里安、宋連斌、陳家林、柳正權、柯堅、黃德明、蔡傑
秘書陳風
學位委員會
主席肖永平
副主席康均心
成員寧立志、汪習根、周葉中、陳曉楓、余敏友、楊澤偉、孟勤國、侯振發、聶建強、蔡守秋、洪浩
秘書安豐雷
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康均心
副主任楚龍強
成員卞祥平、陳嵐、李新天、陳曉楓、羅吉、郭玉軍、徐亞文、秦前紅、黃德明
秘書安豐雷
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分委員會
主任肖永平
副主任侯振發
成員王樹義、馮果、汪習根、余敏友、張湘蘭、陳曉楓、周葉中、林莉紅、莫洪憲、溫世揚
秘書郭新奇

人才培養

本科生培養
針對法學、社會學是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治國之學這一學科特徵、緊扣21世紀教育發展的時代趨勢,形成了以培養高品位、高素質、高水平的治國之才為基本目標的教育思想觀點。“高品位”是指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和忠於法律的精神風貌。“高素質”是指知識廣闊、思維敏捷、融通中西的綜合實力。“高水平”是指精通法律、熟悉政策、善於思辨、勇於創新的理論修養和實踐才幹。根據這一教育思想觀念,形成了鮮明的辦學思路:
1、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素質教育的培養模式。堅持“素質教育”、“個性化”、“多維度”、“前沿性”、“交叉性”、“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等等一系列現代化教育的理念。法學教育界存在的問題是法學教育如何體現。為此,我們始終貫徹,一是“寬口徑”,將法學原來的七個專業合併為一個專業;二是“厚基礎”,要求在文理滲透和學科交叉中,擴大學生知識面;三是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四是全面實施“學分制”;五是在國家確定法學專業十四門核心課程基礎上,該院另外增加兩門重要課程:環境法和人權法,擴大選修課;六是突出實踐環節,完善實習基地,使法學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名符其實。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人才。著力以下素質的的全面提升:
(1)法律倫理。法律職業者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至少應當包括:立法為公,執法為民的職業宗旨;追求真理,維護正義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堅定信念;認同職業倫理,恪守職業道德的自律精神。(2)文化素質。法律人應當具有廣闊的知識背景、工具性技能(如外語、計算機技能)、人際溝通能力。(3)身心素質。健康身體和良好心理是法律人職業的必然要求。(4)法律素質。法律素質包括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其中,法律思維能力是核心。法律思維能力包括準確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正確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題的能力、法律推理的能力、對即將做出的法律裁決或法律意見進行論證的能力。
3、我們堅持以本科為本,確立教學的中心地位。提高法學教育質量是法學院謀求發展的永恆主題,堅持以培養人為目的,教育質量至上,竭盡全力抓好教學質量,是該院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通過樹立全新的質量理念和全新的辦學理念,樹立國際意識和全球意識,以具有國際性和競爭力的法學教育來應對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和法律國際化的挑戰。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逐步確立與國際接軌的質量觀念、法治觀念、競爭觀念和效益觀念,增強全體教職工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競爭和質量意識,提高法學教育在教育競爭中的綜合實力和應變能力。
通過不斷優化和反覆修訂,學院形成了以理論知識為基點、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創新能力為突破口的法學專業和社會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目標方面,在培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眼於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其成為能從事各種法律實務和社會學工作及相關職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在專業特色和培養要求方面,突出基本功訓練和規範分析及實踐能力,強調與國際接軌及國際化、全球化的優勢。在課程設置方面,形成了通識課、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三大板塊,特別是以十四門核心課為基幹,實行了綜合性與專門性、理論性與務實性、知識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課程體制,加大選修課選課比例,開設出在一般大學所不能開設的層次高、專業性強的選修課。
按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新世紀高校教育的嶄新課題。社會的迅速發展及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對高等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該院立足實際,面向未來,廣泛借鑒國內外法學院的辦學經驗,整合已有的學術教育資源,充分吸收各類社會資源,從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力圖把傳統“經院式”的法學教育轉變為融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的職業教育模式。既嚴格把關係統地傳授學生必要的法學知識、訓練學生靈活運用法律的技能和方法,又高度重視學生崇高的法治觀念的培養和法治情操的熏陶。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造就一批國家法制建設急需的厚基礎、寬口徑、複合型、高層次的法律人才。到2014年,該院已在創新教學理念、改革培養模式、豐富知識結構等方面形成了三大特色教育。
1、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知行合一”,服務社會。
法律的生命在於運用。要使法律的價值、作用真正在現實中發揮出來,從文本走向社會,走向公民生活,就必須重視學生法律運用的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該院秉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歷來注重法學的實踐教育。1992年5月20日,武漢大學法學院萬鄂湘教授(曾任最高法院副院長、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發起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民間法律援助機構??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將其作為法學院的教育實踐基地,以踐行“知行合一,服務社會”的理念。
中心自創辦以來,秉承“為求社會公正,以最優秀的法律專業人才為最需要法律幫助的人依法提供最佳的法律服務”的宗旨,以“匡扶正義,法治至上,心懷社會”為己任,憑藉其專業、素養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國內外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先後被國務院、團中央、司法部和團省委授予“全國扶貧助殘先進集體”、“全國首屆青年志願者傑出集體”、“全國第二屆法律援助先進集體”、“全國青年志願者活動示範點”等光榮稱號。本校中心下設婦女權益保護部、老年人權益保護部、殘疾人權益保護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部、勞工權益保護部、行政訴訟部等6個部門,還專門與省婦聯、省總工會聯合開通了女職工權益保護服務熱線。
中心採用多種形式提供法律服務和援助,包括解答諮詢(電話接談、信件回復、接待來訪等)、訴訟案件代理、非訴訟案件代理(包括民間調解、庭外和解、勞動仲裁案件等等)和普法宣傳等。自創辦以來,中心已經接待諮詢3萬餘人次,電話諮詢3萬餘次,回復諮詢信函2萬餘件,還多次組織了街頭義務法律宣傳教育及諮詢活動。中心代理訴訟的案件達到1500多起,絕大部分以勝訴結案,贏得當事人和社會的廣泛讚譽。著名法學家、法學院教授韓德培先生、馬克昌先生以及余能斌教授和曾令良教授擔任中心法律顧問,極大地提升了中心的知名度和社會公信力。中心還積極組織或參與對外交流,美、法、德、加、日、英等國的專家學者曾多次來中心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和訪問活動,中心核心成員也多人次到這些國家進行訪問和交流。通過交流合作,取長補短,中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將其知名度延展到國外。
中心在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和援助中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同時還為法學院廣大學生構築了一個堅實而廣闊的實踐平台。學院依託“中心”組織學生到落後貧困地區進行普法宣傳,開展“法律扶貧”;組織學生開展法律志願者活動,進行專題調研,撰寫調查報告;先後組織近500名學生志願者在“中心”義務提供法律服務。他們幫助受虐待的婦女走上自立之路,為意外致殘的孩子獲得寶貴的賠償,幫助盲人找到安居之所……;這些法律實踐既加深、鞏固了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鍛煉了他們的法律實用技能,又增強了他們對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重大問題的感性認識。中心的實踐教學取得了豐碩成果,法學院連續五年被學校評為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共有兩人被評為省級社會實踐先進個人,近20支團隊被評為省級、校級優秀實踐團隊,近百支小分隊的實踐作品獲校級優秀成果獎。
2、法律診所教育――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
法律診所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實踐性教育,是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升融於診所課堂之中,實現法律知識、法律理論的學習與法律實踐的有機結合的法律教育模式。2000年,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武漢大學等7所高校的法學院開始實施法律診所教育。該院將其作為大三學生的一門選修課推出。
徠法律診所在授課形式上,分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環節,是一所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課堂教學,包括課堂討論、小組討論、單獨輔導等部分,採用案例分析、角色模擬、模擬法庭、錄像分析和診所遊戲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有關法律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探求法律真諦,體悟法治精神,訓練法律技術。其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老師的組織下,通過模擬會見、事實調查、法律研究、諮詢、調解、談判和訴訟等場景,學生切身感悟到作為法官、律師、檢察官的處境,運用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在演繹特定情節中獲得教益和啟發。指導老師的責任是評價、指導、監督學生學習法律職業的技巧和辦理具體案件,在教學過程中,所有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老師的作用是盡量啟發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鼓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開拓性,從而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模擬訓練后,在診所中學習的學生還要到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接觸真實的當事人,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辦理具體的案件。中心成為診所開展實踐教學的基地,學生具體參與包括回複信件、法律諮詢、非訴訟代理、訴訟代理等活動。法律診所就像醫生的診所,學生們為社會弱者提供法律服務就像醫生做手術,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既了解社會現實,又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診所的老師大多在“中心”做法律援助多年,或是有多年律師經驗,他們對學生的“臨床”指導,包括接待當事人、調查事實、收集證據、參與談判、調解、分析案情、撰寫法律文書、代理訴訟、出庭等。
診所教育為法學教育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戶,打開了長久以來法學理論與法學實踐活動之間的隔閡。實踐證明,該院診所教育的成效非常明顯,接受診所教育的學生不僅具有濃厚的專業素養,也同時具備了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在2001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法學院有一名同學獲得一等獎,一名同學獲得三等獎;在2003年“挑戰杯”中,有一名同學獲得三等獎和湖北省特等獎。在武漢大學組織的“自強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法學院有23篇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3篇,二等獎8篇,三等獎12篇,並獲得“自強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勝杯。2000年,法學院蔣舸、余磊同學代表學校參加全國大專辯論賽獲得冠軍,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獲得亞軍,余磊同學同時獲得“最佳辯手”稱號。2003年,法學院辯論隊先後榮獲全國首屆“理律杯”高等院校模擬法庭辯論賽冠軍和首屆“天倫律師杯”湖北省高校法學院法學辯論賽冠軍。
3、中法法律雙學位班——打造國際化教育平台
武漢是法資企業聚積的城市,也是法國在中國設立領事館的城市之一。武漢大學多年來與法國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為了應對國際人才市場的挑戰,積極為培養從事涉外法律事務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法學院充分利用武漢地區的法語學習、實踐資源以及與法國法學界的良好互動,於2002年開始與外語學院法語系攜手創辦了中法法律雙學位班。
創辦中法法律雙學位班的主要目的在於,打破以往學校內部各專業學科之間的傳統界線,有效整合和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充分發揮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比較優勢,把學生培養成既具備法律專長,同時又熟練掌握法語的複合型高級人才。同時,以開辦中法雙學位班為契機,進一步發展中法兩國業已存在的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關係,增進雙方的彼此了解和相互信任。
雙學位班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在法律和法語兩個專業方向的學習,學生應當擁有紮實的法學基礎知識和法律技能,比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法語、英語和計算機技能,具有較強的開拓創新精神和職業競爭能力,成為學以致用的從事涉外法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更好地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學生畢業后的去向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直接進入社會尋求相關工作,比如在法資企業、法資律師事務所、涉外商務機構、政府涉外部門、國際組織就業;二是繼續在國內攻讀碩士和博士;三是到法國的高等院校進一步深造,或者完成DESS學習,從事法律實務工作;或者完成DEA學習,取得博士學位,從事法學理論研究。
雙學位班的學製為4年,學生需要學習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商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法學專業核心課程,同時還必須完成基礎法語、中級法語、高級法語、法語視聽說、法語寫作、法國文化、專業法語、法漢互譯等法語專業核心課程。畢業生除完成必要學分外,還必須通過法語、法學論文答辯,並通過全國大學英語6級考試,才能獲得雙學士學位。
至今2014,該校,與拉羅爾大學開展了校際交流合作,邀請了法國方面有關專家來漢為雙學位班授課,而且還選送了成績優良的學生到該校進修。
研究生培養
招生與就業
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法學院研究生招生規模發生了很大變化。2000級共招碩士研究生141人,博士研究生65人。到2004級已經發展為碩士研究生468人,博士研究生164人。2004在校研究生共有1700多人。招生的學科專業方面,現有碩士點共14個,包括: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其中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三個方向)、社會學、社會工作、人類學、民俗學、法律碩士。法學院已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共6個,包括:憲法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社會學。從2004級開始,對除法律碩士以外的其他各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始試行以2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培養方式,目的是適應社會對研究生教育需求不斷增長的趨勢,並嘗試在碩士研究生培養方面實行多元化培養模式,即學術型人才培養和實務型人才培養並重,從而參照國外的成功做法,使碩士學歷成為一種過渡性學歷。
隨著全國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就業形勢也變得日益嚴峻,就業競爭日趨激烈。面對壓力,法學院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主戰略,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加強就業指導和拓寬就業途徑為工作重點,使該院研究生保持了高就業率。2004屆研究生就業率為97.3%,少數在畢業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同學,也陸續在畢業后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單位,並按照學校政策以應屆畢業生的身份予以派遣。
獎助學金
研究生獎學金分為普通獎學金、優秀研究生獎學金和專項獎學金。普通獎學金通常稱為生活補貼,獎金的發放對象是在校的全體非定向和自籌經費類研究生,即統招統分類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獎金標準是碩士研究生每人每月300元,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400元。
優秀研究生獎學金獎勵對象是在校的非定向類、自籌經費類和非在職的委託培養類研究生,每年10月份按上述人員總人數的20%評選,其中4%為甲等獎學金,獎金額為1500元;7%為乙等獎學金,獎金額為1000元;9%為丙等獎學金,獎金額為700元。在優秀研究生中評選產生優秀研究生標兵,其名額為有資格參評優秀研究生總人數的1%;一般情況下優秀研究生標兵為甲等獎學金的獲得者,只享受榮譽稱號和證書,不再增加獎金額。
法學院研究生專項獎學金主要是全校範圍競爭的“藍月亮獎學金”、“寶鋼獎學金”、“中科院獎學金”、“三星獎學金”和只針對法學院研究生設立的“韓德培法學獎”(是以武漢大學著名法學家和教育家韓德培先生的名義設立的,每年獎勵6名研究生,獎金額為每人2000元)和“解放國際法獎學金”(是法學院傑出校友黃解放先生專為國際公法碩士研究生設立的獎項,每年獎勵國際公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第一名,獎金額為2000元)。專項獎學金的評獎時間也是每年10月份,與優秀研究生的評選同時進行。
貸款
為了緩解研究生讀書期間的經濟壓力,幫助在讀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國家有關部門、學校及有關銀行共同努力,向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的對象是在讀的自籌經費類研究生,每名貸款申請人每年可獲得6000元國家助學貸款,在校讀書期間全免利息,畢業后開始計息。從2003年起,已經有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向該校研究生提供了助學貸款,受到了廣大研究生的熱烈歡迎。

組織結構

如圖
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

科學研究


科研成就

研究生的學術科研活動對於提高學院整體學術水平、活躍學術氛圍、塑造研究生人文精神和提高研究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創建一流的法學院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以院研究生會和各專業研究生黨支部為主導,開展了多層次、多格局的研究生學術科研活動。積極推動學術活動品牌建設,“法學新視野”、“名師論壇”系列學術講座被評為校優秀研究生學術活動品牌。

學術資源

該院研究生還創辦了院內學術性刊物《珞珈法思》和《黨建與法治》,組織成立了“黨建與法治研究會”、“財稅法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定期組織活動,交流研究成果。憲法、行政法、刑法、國際法、環境法等專業依託相關學科和研究所,自主創辦了專業網站,為研究生學術科研活動提供了現代化的交流研討平台。此外,研究生還積極參加相關學科專業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向會議提交論文,其中有不少論文獲得了優秀論文獎。
法學院設有武漢大學圖書館法學分館,圖書資料豐富,藏書近十五萬冊,中外報刊200餘種,基本上能滿足教學與科研的需求。從2000年起,聯合國正式將武漢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列為聯合國資料保存圖書館。
2005年7月,使用面積25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現代化法學大樓投入使用,該大樓擁有3000多平方米的法學圖書館、500多平方米的模擬法庭、模擬仲裁庭和200多平方米的刑偵實驗室、9個可容納130-160人的多媒體教室、9個60-90平方米的研究室,還有同時可容納150人的電子信息閱覽室,100多個教師工作室。該大樓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法學大樓。

學術交流

院研究生會博士生分會和各專業研究生黨支部共同主辦了博士生學術沙龍,每期活動由一名或幾名博士生圍繞一個主題主講,其他參與人員針對主講人的觀點展開討論,相互砥勵思想,共同探求真知,既增強了研究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活躍了學術氛圍。法學院十分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平均每年至少有1-2名長期執教的外籍教授;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短期講學近80餘人次;派遣教師和學生出國講學、研究、訪問、學習或考察40餘人。法學院與美國、日本、歐洲、澳洲、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著名法學院建立了持久的交流與合作關係。
2020年6月17日,天津大學舉行首屆中國高校法學教育創新研討會暨天津大學法學院復建五周年座談會,發布《法學教育創新聯盟成立倡議書》。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導下,法學教育創新聯盟(我國“新文科”首個聯盟)正式成立。武漢大學法學院為此次法學教育創新聯盟的發起單位之一。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校訓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韓進
黨委副書記竇賢康、萬清祥、趙雪梅、沈壯海、屈文謙
黨委常委韓進、竇賢康、萬清祥、吳平、李建成、周葉中、趙雪梅、沈壯海、唐其柱、李資遠、屈文謙、徐業勤
紀委書記萬清祥
副校長吳平、舒紅兵、李建成、周葉中、唐其柱、李資遠、徐業勤
校長竇賢康
校長助理陳慧東

歷任領導

職務姓名任期
創辦人張之洞1890年
總辦蔡錫勇1893年--1897年
總辦張斯枸1897年冬--1899年5月
提調錢 恂1893年--1898年9月
提調汪鳳瀛1898年--1899年4月
提調程頌萬1899年4月--1902年10月
提調程頌萬1902年10月--1905年春
監督馨 齡1905年春--1911年
監督曾廣熔1905年春--1911年
校長賀孝齊1913年7月--1914年11月
校長張 渲1914年11月--1919年9月
校長談錫恩1919年9月--1922年1月
校長張繼煦1922年6月--1923年8月
校長張繼煦1923年9月--1924年9月
校長石 瑛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校長(代)張 廷1926年2月--1926年5月
校務維持會主任李漢俊1926年5月--1926年10月
校務維持會主任黃 侃1926年5月--1926年10月
校務委員會主任徐 謙1927年2月--1927年12月
校長(代)劉樹杞1928年7月--1929年春
建築籌備委員長李四光1928年7月--1938年4月
校長王世傑1929年2月--1933年4月
校長王星拱1933年5月--1945年6月
校長周鯁生1945年7月--1949年8月
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鄔保良1949年8月--1952年11月
校長李 達1952年11月--1966年8月
校長庄 果1980年6月--1981年6月
校長劉道玉1981年7月--1988年4月
校長齊民友1988年4月--1992年10月
校長陶德麟1992年10月--1997年1月
校長侯傑昌1997年1月--2003年7月
校長劉經南2003年7月--2008年11月
校長顧海良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校長李曉紅2010年12月--2016年11月
校長竇賢康2016年12月--至今
武漢大學歷任黨委書記(含黨組書記)
姓名職務任期
徐懋庸黨組書記1949年--1953年10月
張勃川黨組書記1953年12月--1955年4月
劉仰嶠黨委書記1958年1月--1960年12月
朱劭天黨委書記1961年1月--1965年4月
庄 果黨委書記1965年4月--1970年2月
紀 輝黨委書記1974年12月--1980年6月
庄 果黨委書記1981年12月--1984年7月
任心廉黨委書記1988年2月--2001年12月
顧海良黨委書記2001年12月--2008年11月
李 健黨委書記2008年11月--2013年2月
韓 進黨委書記2013年2月--至今

知名校友


韓德培黃進萬鄂湘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