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虛

肝血虛

肝徠血虛,病證名。又稱肝血不足。指因腎精虧虛、精血不足,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久病耗傷陰虛等原因導致的肝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面色無華、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等一系列的證候。

簡介


● 英文名稱:Liver Blood Deficiency
● 又稱:肝血不足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且世上虛勞,多是肝虛,此理自東垣《脾胃論》后少有知者。肝血虛,則虛煩不眠,骨蒸夢遺。(《血證論·吐血》)

名詞解釋


● 肝臟血液虧虛,致筋脈、頭目、爪甲失於濡養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肝血虛,是指肝血虧虛的病理變化。

病機析要

● 生理功能:肝藏血,有“血海”之稱。肝內貯藏的血液,即肝血,除濡養肝臟本身外,還輸布至其形體官竅,濡養筋、爪、目等;肝血為經血生成之源,沖脈起於胞中而通於肝,肝血充足、肝氣暢達則肝血流注沖脈,沖脈血海充盛則月經按時來潮;肝內貯藏充足的血液,能夠化生和濡養肝氣,維護肝氣充沛及沖和暢達,使之發揮正常的疏泄功能。
● 病理變化:脾腎虧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傷肝血,或失血過多均可致肝血虧虛。

證候表現

● 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故眩暈耳鳴,面白無華。
● 肝臟,其華在爪,爪甲失養,則乾枯脆薄。
● 肝藏魂,血虛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夢。
● 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目失所養,所以視力減退,甚則雀盲。
● 肝主筋,血虛筋脈失養,則關節拘急屈伸不利;血虛不榮,則感覺遲鈍,肢體麻木;血虛生風,則見手足震顫,肌肉瞤動等。
● 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沖任之脈,所以月經量少色淡,甚至經閉。
● 舌淡苔白,脈細,為血虛常見之徵。

常見病症

● 肝血虛,常可致不寐、眩暈、眼目乾澀、肢體麻木、女子閉經等病症。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