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淋巴結炎

頸淋巴結炎

頸淋巴結炎是一種常見的由不同部位的感染沿淋巴管侵入相應的區域而引發炎症的外科疾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常見於兒童。急性頸淋巴結炎因其他部位的感染侵入頸部淋巴結,引起炎症導致。慢性頸淋巴結炎常因急性頸淋巴結炎治療不徹底,原發灶未解除或機體抵抗力差演變而來。頸淋巴結炎的臨床表現多以頸部淋巴結腫大、紅腫、發熱、疼痛為主。頸淋巴結炎以抗感染、治療原發病灶為主。可治癒。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毒血症、敗血症,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預后情況一般良好,與疾病發展病程密切相關。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耳鼻咽喉科

病因


● 急性頸淋巴結炎因其他部位的感染侵入頸部淋巴結,引起炎症導致。慢性頸淋巴結炎常因急性頸淋巴結炎治療不徹底,原發灶未解除或機體抵抗力差演變而來。

急性頸淋巴結炎

● 急性頸淋巴結炎是由於其他部位的感染侵入頸部淋巴結,引起炎症導致的,病原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
● 感染來源:
● ● 牙源性及口腔感染,如齲齒、咽炎、口腔炎等。
● ● 頭、面、頸部的皮膚損傷、癤、癰。
● ● 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體炎。

慢性頸淋巴結炎

● 常因急性頸淋巴結炎治療不徹底,原發灶未解除或機體抵抗力差演變而來。

癥狀


● 頸淋巴結炎的臨床表現多以頸部淋巴結腫大、紅腫、發熱、疼痛為主,具體根據疾病的發展病程不同表現不同。頸淋巴結炎可分為急性、慢性,其臨床表現如下:

急性頸淋巴結炎

● 一側或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發紅、發熱、疼痛,可有壓痛,質中,表面光滑,可活動。腫大淋巴結的數目及大小不一,多為蠶豆到拇指大小。
● 有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全身不適及食慾減退等全身癥狀。
● 可有咽痛、吞咽疼痛、喉痛、咳嗽、牙痛等原發感染灶癥狀。

慢性頸淋巴結炎

● 經抗感染治療后淋巴結會縮小,但仍可摸到,可活動,無壓痛。一般無全身癥狀。
● 可反覆發作。急性發作時癥狀同急性頸淋巴結炎。

檢查


● 確診頸淋巴結炎需要做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頸部彩超、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體格檢查

● 視診:注意頸部雙側是否對稱、有無局限性或瀰漫性皮膚充血、腫脹、潰瘍;頸部有無包塊隆起,以及包塊的部位、形態、大小及表面皮膚顏色,包塊活動度等。
● 觸診:是檢查頸部的重要檢查方法,查看正常標誌物有無改變,正常結構是否清楚,是否有局部腫脹、硬結、壓痛、波動感、淋巴結腫大等。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檢查患者的血細胞變化。

頸部彩超

● 通過鑒別彩超,明確檢查患者頸部腫塊的物理性質及與頸部大血管的關係,有助於區別其良惡性。

組織病理學檢查

● 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查看淋巴結腫大的病理特點。

診斷


● 醫生通過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診斷。
● 病史:患者有牙源性及口腔感染;頭、面、頸部的皮膚損傷、癤、癰或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體炎等疾病。
● 臨床表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或觸痛感,表面光滑、可移動,急性頸淋巴結炎局部有紅腫、發熱、疼痛,常伴有高熱、寒戰、頭痛、全身無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癥狀,慢性頸淋巴結炎急性發作時同急性頸淋巴結炎。
●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明顯增加,提示有炎症。
● 頸部彩超:通過超聲檢查,觀察到頸部腫塊大小、邊界及物理性質。可以診斷出頸淋巴結腫大與其發展程度。
● 組織病理學檢查:無特異性病理變化。準確鑒別其他疾病。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淋巴結核、惡性淋巴瘤、頸部轉移癌等進行鑒別。
● 通過體格檢查、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超聲檢查可以幫助排除其他疾病,必要時可進行淋巴結活檢。

治療


● 頸淋巴結炎主要是以治療原發病灶、抗感染為主。

急性頸淋巴結炎

● 初期,患者需要安靜休息,全身應用抗生素,局部用物理療法或魚石脂軟膏等外敷治療。
● 已化膿者應及時切開引流,同時處理原發病灶。

慢性頸淋巴結炎

● 一般不需要治療,但有反覆急性發作者應尋找病灶,予以清除。
● 如淋巴結腫大明顯或需鑒別診斷,可手術切除並送病檢。

危害


● 頸淋巴結炎造成的淋巴結腫大、壓痛,甚至化膿等癥狀,給患者帶來不適。
● 頸淋巴結炎表現出頸部淋巴結腫大,有明顯包塊,周圍皮膚色變等,影響外貌美觀。
●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不及時治療會併發毒血症、敗血症,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
● 慢性淋巴結炎持續時間長病反覆急性發作,造成精神上的折磨。
● 慢性淋巴結炎即使原發感染病灶清除,增生長大的淋巴結也不可能完全消退。

預后


● 頸淋巴結炎在治療后,預后一般良好。
● 預后與疾病的發展程度及原發病灶的治療相關。
● 治療越早預后越好;及時治療原發病灶,預后越好。

預防


日常護理

● 注意個人衛生,注意休息。
●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
● 頭、面、牙齒、口腔及頸部出現感染,需及時就診。

飲食調理

● 合理飲食,注意加強營養。
● 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多喝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