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唾液腺黏液囊腫,由舌下腺導管阻塞致唾液瀦留所引發,或是由舌下腺導管、腺泡破裂致唾液外漏而形成。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生,但以青少年患者居多,可分為單純型、口外型、啞鈴型。舌下腺囊腫主要原因是舌下腺導管阻塞致唾液瀦留所引發,或是由舌下腺導管、腺泡破裂致唾液外漏而形成。舌下腺囊腫多為單側發病,臨床表現為舌下無痛性、柔軟腫塊,可以感覺到內含液體。根治舌下腺囊腫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殘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複發。囊腫發展很大時,可引起吞咽語言及呼吸困難。一般及時治療,可治癒。

就診科室


● 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科

病因


● 舌下腺囊腫主要原因是舌下腺導管阻塞致唾液瀦留所引發,或是由舌下腺導管、腺泡破裂致唾液外漏而形成。

癥狀


● 舌下腺囊腫最常見於青少年,臨床可分為三種類型:
● 單純型:為典型的舌下腺囊腫表現,占舌下腺囊腫的大多數。囊腫位於下頜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區,由於囊壁菲薄並緊貼口底黏膜,囊腫呈淺紫藍色,捫之柔軟有波動感。囊腫常位於口底的一側,有時可擴展至對側,較大囊腫可將舌抬起,狀似“重舌”。囊腫因創傷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帶黃色或蛋清樣液體,囊腫暫時消失。數日後創口癒合,囊腫又長大如前。囊腫發展很大時,可引起吞咽語言及呼吸困難。
● 口外形:又稱潛突型。囊腫主要表現為下頜下區腫物,而口底囊腫表現不明顯。觸診柔軟,與皮膚無粘連,不可壓縮,低頭時因重力關係,腫物稍有增大,穿刺可抽出蛋清樣黏稠液體。
● 啞鈴型:為上述兩種類型混合,即在口內舌下區、口外下頜下區均可見囊性腫物。

檢查


● 需要做體格檢查、B超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可見口底及頜下區囊性腫物,捫之柔軟,穿刺液清亮粘稠等初步判斷本病。
● B超檢查:可了解腫物的性質,有助於判斷。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本病。

診斷


● 口內型和啞鈴型舌下腺囊腫可根據其臨床特徵較容易做出診斷;而口外型舌下腺囊腫主要表現為在下頜下區、頦下區及頸部的腫物,口底區無任何體征,腫物緩慢且無痛性增大、觸診柔軟,易與下頜下區其他腫物相混淆。
● B超結合穿刺檢查對舌下腺囊腫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必要時可行CT或MRI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 舌下腺囊腫需與口底皮樣囊腫及下頜下區囊性水瘤相鑒別。
● 口底皮樣囊腫:位於口底正中,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表面黏膜及囊壁厚,囊腔內含半固體狀皮脂性分泌物,因此捫診有麵糰樣柔韌感,無波動感,可有壓迫性凹陷。腫物表面顏色與口底黏膜相似,而非淺紫藍色。
● 下頜下區囊性水瘤:常見於嬰幼兒,穿刺檢查見囊腔內容物稀薄,無黏液,淡黃清亮,塗片鏡檢可見淋巴細胞。

治療


● 根治舌下腺囊腫的方法是摘除舌下腺,殘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複發,對口外型舌下腺囊腫,可全部切除舌下腺后,將囊腔內的囊液吸凈,在下頜下區加壓包紮,而不必在下頜下區作切口摘除囊腫。
● 對全身情況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及嬰兒,可做簡單的成形性囊腫切開術,即袋形縫合術,切除覆蓋囊腫的部分黏膜和囊壁,放凈液體,填入碘仿紗條。如囊腫複發,待全身情況好轉和嬰兒長至4~5歲后再行舌下腺摘除。

危害


● 囊腫發展很大時,可引起吞咽語言及呼吸困難。

預后


● 舌下腺囊腫摘除術因囊腫壁薄,與周圍組織分離困難,常不能完全切除,且可能引起神經或下頜下腺導管等損傷,術后複發較多。因此,舌下腺摘除術或舌下腺和囊腫聯合摘除術常用於舌下腺囊腫的治療。

預防


● 注意安全,防止頜面部損傷。
● 注意飲食,宜吃清淡營養飲食,避免或少吃刺激性食物,減少潰瘍、口腔炎症的發生。

參考文獻


● [1] 張志願。口腔頜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2] 於世鳳。口腔組織病理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