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劑

治燥劑

治燥劑 為方劑學組成部分之一,常用於燥邪傷人,有輕宣燥邪和滋陰潤燥之功,有內燥外燥之分。

簡介


● 英文名稱:Dryness-treating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名詞解釋


● 治療外燥和內燥方劑的統稱。

百科解讀


● 凡以苦辛潤燥或甘涼滋潤的藥物為主組成,能輕宣外燥或滋陰潤燥以治療燥證的方劑,統稱為治燥劑。屬於“十劑”中“濕可去枯”的範疇。《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燥者潤之”為其治法依據。

治燥劑的功效與主治

● 治燥劑用於治療燥證,燥證又有內外之分,外燥宜輕宣祛邪,內燥宜以潤滋之。故治燥劑分為輕宣外燥劑與滋陰潤燥劑兩類。
● 輕宣外燥劑:適用於外感涼燥或溫燥之證。外感涼燥,臨床常見惡寒頭痛,咳嗽鼻塞,咽干舌燥等症;外感溫燥,臨床常見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心煩口渴,舌干無苔等症。
● 滋陰潤燥劑:適用於津液虧損的內燥證。臨床常見乾咳少痰,大便乾結,皮膚乾燥較重,舌干少苔,脈細等。

治燥劑常用藥物及代表方劑

● 輕宣外燥劑
● ● 以解表葯為主組方,涼燥用蘇葉、生薑、豆豉等辛溫解表葯,溫燥則用桑葉、薄荷等辛涼解表葯。
● ● 常用配伍有:①配養陰潤燥葯,如桑杏湯中的沙參、梨皮,清燥救肺湯中的阿膠、胡麻仁等;②伴咳嗽者配止咳化痰葯,如杏蘇散、桑杏湯和清燥救肺湯中的杏仁等;③配清熱葯,如桑杏湯中的山梔皮,清燥救肺湯中的石膏等。
● ● 代表方有杏蘇散、桑杏湯、清燥救肺湯等。
● 滋陰潤燥劑
● ● 以養陰潤燥葯為主組方,如麥冬、生地、玄參等。
● ● 常用配伍有:①配補氣健脾和中藥,如玉液湯中的黃芪、山藥等,麥門冬湯中的大棗等;②配清熱葯,如養陰清肺湯中的丹皮等。
● ● 代表方有養陰清肺湯、麥門冬湯、增液湯等。

治燥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治燥劑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 治燥劑多由甘寒滋膩藥物為主組成,易於助濕礙氣,影響脾胃運化,故素體多濕、脾虛便溏、氣滯痰多者均應慎用。
● 不宜配伍辛香溫燥或苦寒化燥之品,以免再傷津液。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