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墓和祠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墓和祠(TheTomb and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Sima Qian),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南鄉芝川鎮南的高崗上,始建於西晉永嘉三年(310年),佔地4.5萬平方米。
司馬遷祠共分四個高台,各台之間由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九十九級。每座台前立有一個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後一台是司馬遷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6年)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漢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
1982年,司馬遷墓和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晉永嘉三年(310年),司馬遷祠始建。
元代,司馬遷衣冠冢始建。
清康熙七年(1669年),司馬遷祠進行大規模擴建。
司馬遷墓和祠
司馬遷祠共分四個高台,各台之間由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九十九級。每座台前立有一個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書“高山仰止”四個字,第二坊上書“龍門才子故里”六個字,第三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個字。最後一台是司馬遷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漢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祠廟的第三台上有獻殿和寢宮,內祀司馬遷的塑像。塑像方臉長須,雙眉入鬢。殿宇和山門都是宋代的建築結構。祠內還保存有許多歷代名人墨客憑弔題詠的碑石。
司馬遷墓和祠
●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俗稱司馬廟,是為紀念中國史學家司馬遷而建的祠。司馬遷祠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共分四個高台,各台之間由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九十九級。祠內有古今碑石一百餘通,內容涉及司馬遷的人品與人格、司馬遷祠墓的歷史變遷、修繕祭祀活動、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評價,以及《史記》相關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
● 司馬遷墓
司馬遷墓位於司馬遷祠院后,經西晉、宋、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磚砌,呈圓形,高2.15米,周長13.19米。墓壁周圍嵌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古柏一株,樹分五枝,稱“五子登科柏”。墓前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漢太史司馬公墓”,為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題書。
司馬遷墓和祠
據《奠漢太史司馬公祭文碑》載:明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時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的芝川人張士佩偕邑舉人馬永亨、張邦敬等二十九人祭掃司馬遷祠墓,並宣讀了由張士佩所寫的祭文。這次祭祀是有組織的民祭司馬祠的開始。
軼事典故
位於司馬遷墓和祠山腳下的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馮的人家組成,他們千百年來自稱是司馬遷的後裔,據說“馮”姓是司馬遷大兒子司馬臨的後代,“同”姓是司馬遷二兒子司馬觀的後代。兩姓親如一家,但從不通婚。先前司馬遷受刑入獄,有好心人向家鄉通風報信,為免株連兒女,不得不改姓。“同”、“馮”二字皆取“通”和“風”的諧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馬”兩字。
《周禮》記載,古時候有種叫做"魍象"的怪物,會吃掉亡故人的肝腦,但卻害怕柏樹的氣味。為了保護故去的人,人們才會選擇種植柏樹。司馬遷墓上的這棵柏樹不僅能預防怪物,還有更好的寓意。每年高考前,很多高考學子會前來祭拜,沾沾一代偉人的靈氣,希望考取好成績。
相關人物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韓城南,另說今山西河津),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982年,司馬遷墓和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7月10日,司馬遷祠年久失修,陝西省文管會撥款8200元,縣人民委員會補撥500元,重新翻修,至11月底竣工。
司馬遷墓和祠
地理位置
司馬遷墓和祠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南鄉芝川鎮南的高崗上。
交通信息
乘坐韓城市公交大禹廟司馬遷祠線,在芝東村站下車即達。
司馬遷墓和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