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暗示

五種感官元素的心理暗示或刺激

在心理學上,自我暗示指通過主觀想象某種特殊的人與事物的存在來進行自我刺激,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

定義


自我暗示是指透過五種感官元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是人的心理活動中的意識思想的發生部分與潛意識的行動部分之間的溝通媒介。它是一種啟示、提醒和指令,它會告訴你注意什麼、追求什麼、致力於什麼和怎樣行動,因而它能支配影響你的行為。
成功心理、積極心態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動意識,或者稱作積極的自我意識,而自信意識的來源和成果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樣,消極心態、自卑意識,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是說,不同的意識與心態會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識與心態的根源。所以說心態決定命運,正是以心理暗示決定行為這個事實為依據的。
自我暗示可以默不做聲地進行,也可以大聲的說出來,還可以在紙上寫下來,更可以歌唱或吟誦,每天只要十分鐘有效的肯定練習,就能抵消許多年的思想習慣。

暗示


一般認為,暗示之所以起作用,是被暗示者不從理智分析,機械地盲目地按接受的意念行事,自以為是自己的決定。這種描述是處於催眠狀態,當然易於接受暗示,但不是正常狀態下接受暗示的原因。Babinski認為暗示可使癔症發生和治癒。歇斯底里應該稱作“pithiatism”———“經信服而治癒的”。他強調“信服”,就是說暗示因信服而起作用。如:催眠師在被催眠者思想中具有權威性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巫醫治療癔症,氣功師治療氣功所致精神障礙也是如此,皆體現了“信服”。信服是思想上做出了完全接受暗示的決定,執行暗示內容的過程則是自我暗示過程。例如:調息入靜、意守丹田、以意領氣、大小周天、收功等,這些暗示語言皆通過氣功信服者練功時自我暗示完成。

關係


暗示與自我暗示的關係
談到暗示,人們就會想到癔症,想到精神刺激。癔症由暗示或精神刺激引發,這是共識。這兩種客觀因素能否引發癔症取決於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產生可以不依賴外部暗示自發地主動產生。比如:巫醫為人治病,首先經自我暗示,產生附體狀態;氣功師為人治病,首先得自我暗示,產生以意領氣達掌部以發外氣療疾(這裡並不討論他們的真假);二者結束時也是主動自我暗示過程。

作用


自我暗示在癔症中的作用
承認暗示可以使癔症發生和治癒,承認暗示由自我暗示實施,也承認癔症可以由自我暗示發生,理所當然就應該承認自我暗示能使癔症終止。事實上也存在掌握了自我終止癔症發作的患者,而他們大多則自認為“出師”了,成為巫醫,改變了原來的狀態,提高了社會地位,由於原發獲益和繼發獲益的緣故,使他們能長久處於非病狀態。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各種亞文化圈內的“信服”者,經過自我暗示,反覆強化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精神癥狀,組合成各種與文化相關的精神障礙,因此他們可能是同一人群在不同文化圈內的各自表現,遺憾的是因為“文化隔絕”的緣故無法經試驗論證。
自我暗示在精神刺激所引發的癔症中的作用
精神刺激產生應激障礙(反應性精神病),其癥狀與精神刺激密切相關,然而精神刺激誘發的癔症其癥狀與精神刺激卻無相關性,為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Beck的認知理論:認知過程聯結刺激與反應,要理解刺激與反應的關係就必須明白髮生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間過程,Ellis將發現中間思維過程稱之為ABC技術:A為刺激,C為反應,B即為二者之間的思維過程———自動思維。

運用


理論

亞里士多德說:“一個清晰的想象促使身體服從它,這正是行為的自然原理。想象實際上控制著所有感知力,感知力又控制著心臟的跳動,而且通過它激活所有生命機能。因而,整個機體是可以被改善的。儘管如此,這個想象無論多麼清晰,它也不能改變一隻手、一隻腳或者其他器官的形態。”
法國心理學家埃米爾·庫埃(émile Coué de la Chataigneraie,1857.02.26~1926.07.02)認為自我暗示方法的兩個重點是:
1、想象的主導地位;
2、自我暗示的期望結果必須受限於機體的可能性。
人的行為和力量幾乎完全依靠他自身的意識。同潛意識的強大作用相比,意識的作用就如同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島,經不住狂風暴雨的考驗。

要點

始終要用現在時態而不是將來時態進行暗示
比如,我們應該說“我現在獲得了幸福的愛情”而不說“我將來會得到幸福的愛情”,這並非是自欺欺人,而是基於這樣的事實:每件事物都是首先被人想到,然後才能在客觀現實中顯現。
要在最積極的方式中進行
肯定我們所需要的,而不是不需要的。不能說"我再也不偷懶了",而是要說"我越來越勤奮,越來越能幹",這樣做可以保證我們總是創造最積極的思想形象。
這是因為“潛意識”不會被否定詞暗示。比方說自我暗示減肥時,絕對不能說“我不要胖”,因為這時潛意識得到的暗示不是“不胖”,而是忽略了“不”的胖。所以,在減肥時要說:“我要瘦”。
一般來說,語句越簡短,就越有效
一番肯定應該是一番傳達出強烈情感的清晰的陳述,情感傳達得越多,給我們的印象越強。那種冗長,充滿理論性的肯定喪失了情感上的衝擊力,變成了一種"頭腦遊戲"。
始終選擇那些對自己感到完全合適的肯定
對一個人有效的肯定,對另一個人也許壓根無效。我們所進行的肯定應該是使自己覺得積極,擴張,自在,或是支撐性的,如果不是這樣,就試著改動言語,直到感覺合適為止。
進行肯定時,始終要記信我們在創造新的事物
我們不是試圖取消或改變新的事物,這樣會引起存在者的衝突和掙扎。我們應該採取的態度是,接受並處理那些已經存在的事物,但與此同時,每一個時刻我們都開始創造自己確切希望的事物,並獲得最幸福的新機會。
肯定並不意味著要抵觸或努力改變自己的感受或情緒。接受並體驗自己所有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包括所謂否定性情感,而不是試著改變它們,在這樣做的時候,肯定會幫助我們創造出一個對於生活的新的觀念,這會使我們從此可以有越來越多的快樂體驗。
儘可能努力創造出一種相信的感覺
在進行肯定時,儘可能努力創造出一種相信的感覺,一種它們已經真實存在的感覺,這樣將使肯定更加有效。

三個層次


按照心理學和相關學科的分類,這些暗示和自我暗示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
即日常所說的狹義的語言文字系統的暗示和自我暗示。
當十個人都非常真實地重複一句話“你有病,不正常,很厲害,需要去檢查”。結果會是什麼呢?你真的覺得自己已經有病。然後,真的去醫院檢查了,而且很可能就檢查出疾病。
語言不僅對他人有暗示作用,還有自我暗示的作用。一個人如果故意對他人說心情不好,他見一個人就說“我心情不好,別碰我”,說得多了,他真的就心情不好了,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語言有著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力量。當我們講自信積極時,要在前面加一個“我”字,“我勇敢,我成功”,這就是語言上的自我暗示。
第二個層次
是動作語言、表情語言的暗示和自我暗示。
人們交流不光通過語言,還通過我們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動作和表情也是語言,叫做動作語言和表情語言。
如果我對你揮拳頭,這個動作表明威脅。如果我對你鼓掌,表明對你歡迎和鼓勵。如果你在台上演唱,大家不斷地鼓掌,這是大家給你肯定讚揚的暗示,這會使你信心倍增。
這些表情動作都是語言,叫肢體語言,表情語言。動作和表情語言對人有非常強烈的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微笑的表情給我們帶來好的心情。讓我們每天多一點微笑,那麼你每天就會快樂一點。因為,微笑是一個良好的暗示。
第三個層次
是環境語言的暗示和自我暗示。
我們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語言、暗示包圍之中。展開來看,我們周圍的環境、大自然每天都在暗示我們。
當我們見到大海,我們受到大海的暗示,心胸不由得開闊;我們見到高山,受到高山的暗示,不由得感到莊嚴而寧靜。
環境暗示是不可抗拒的,不僅在自然環境中是這樣,在社會環境中,社會文化同樣對我們有暗示作用。當你在黃土高原上生活,你的心態也是跟黃土高原一個調子。
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生活,大自然和社會文化融為一體,於是,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的暗示。暗示無所不在。“暗示”就像人類的影子,只要有思維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暗示的存在。

消極自我暗示


其中,消極的自我暗示可誤導個人的判斷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覺當中不能自拔,並做出脫離實際的事情來。消極的自我暗示還可使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形成某種心理定勢的作用,為人處事偏聽誤信,憑直覺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