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靜
脈靜
脈搏和緩平靜,是與“脈躁”相對而言的。 ,不見弦數,說明病邪輕,不會深入發展。
● 英文名稱:Tranquil Puls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切診
●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 脈勢和緩,從容均勻的脈象。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脈靜者,脈象變為和緩,如見於病中多示病情好轉。
● 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外達肌表,內連臟腑,氣血運行,周流不休,醫者通過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從而了解各臟腑的協調作用、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氣血的盈虧等綜合信息。
● 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診察體內臟腑功能變化的窗口。脈象的盛、衰、正、乖等變化,是氣血邪正的外在表現,通過診脈可以了解氣血的虛實,陰陽的盛衰,臟腑功能的強弱,以及邪正力量的消長等;通過比較脈象動態變化的趨勢,可以推斷病證的進退。
● 對脈象變化的動態觀察,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推測預后的凶吉。
● 外感病脈象由浮轉沉,表示病邪由表入里。
● 久病而脈象和緩,或脈力日漸增強,是胃氣漸復的表現,代表病退向愈;久病氣虛或失血、泄瀉、亡汗而脈象虛大,是邪盛正衰的表現,代表病情加重的趨勢。
● 熱病脈象多滑數,若汗出熱退而脈轉緩和平靜為病退;若大汗后熱退身涼而脈反促急、煩躁者為病進,並有進一步亡陽虛脫的可能。
● 脈靜與脈躁為脈象變化的兩種相反的趨勢,多見於熱病後期。脈象轉靜,代表病退向愈;脈象轉躁,代表病進,甚至危證。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