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鎮

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轄鎮

彭思鎮位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1958年建彭思公社,1960年改區,1987年建鄉,1996年設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5公里,距(北)京九(龍)鐵路10公里。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49038人。區劃代碼為421126104,長途區號為0713,郵政編碼為438000,車牌號碼為鄂J。橫(車)茅(山)公路穿境。轄19個村委會,1個鄉級實驗林場。鎮政府駐彭思街,距縣城25千米。

歷史沿革


因鎮內一彭思橋得名。1987年分屬彭思鄉、茅山鎮,1996年彭思鄉撤鄉設
奮鬥新時代 獻禮70年 蘄春縣彭思鎮:以繡花工"綉出新畫卷"
奮鬥新時代 獻禮70年 蘄春縣彭思鎮:以繡花工"綉出新畫卷"
鎮。1996年,彭思鎮面積61.4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彭思、林山、鄭崗、葉垸、獨山、方港、白石嶺、伍岳、丁港、夾河、余涼、大窪廠、王鋪、雷祠堂、陳橋、康橋、清塘、碎石山、伍松19個行政村,境內有1個鄉級實驗林場;茅山鎮面積48.6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螺螄港、茅山、朗山、王牌樓、鳳凰、丁家咀、劉塹、黃柏城、長塘、張灘10個行政村,境內有1個果園場。
2001年,撤銷茅山鎮,併入彭思鎮。2004年,鎮政府駐彭思橋,人口49038人,面積110平方千米,轄彭思、螺螄港、茅山、朗山、王牌樓、鳳凰、丁家咀、劉塹、黃柏城、長塘、張灘、林山、鄭崗、葉垸、獨山、方港、白石嶺、伍岳、丁港、夾河、余涼、大窪廠、王鋪、雷祠堂、陳橋、康橋、清塘、碎石山、伍松29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村民委員會29個(彭思、五嶽、大窪廠、五松、獨山、丁家嘴、葉塆、靈山、螺螄港、余涼、清塘、茅山、朗山、王牌樓、鳳凰、劉塹、黃柏城、長塘、張灘、鄭崗、方港、白石嶺、丁港、夾河、王鋪、雷祠堂、陳橋、康橋、碎石山)。
康橋村方港村葉垸村張灘村
碎石山村伍岳村大窪廠村鳳凰村
林山村伍松村黃柏城村王牌樓村
王鋪村陳橋村茅山村朗山村
夾河村清塘村螺螄港村白石嶺村
鄭崗村彭思村劉塹村天子堂林場
余涼村丁港村丁家咀村
雷祠堂村獨山村長塘村

經濟


全鎮有彈簧金屬製品、傳統米粉加工、商貿、畜禽、煙花鞭炮、農機配件等鄉鎮企業。
蘄春縣殘疾人葉榮喜改良沼氣工藝獲國家專利
蘄春縣殘疾人葉榮喜改良沼氣工藝獲國家專利
農業以糧、棉、油料作物種植為主。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五師十四旅政委張體學曾率部在此“三打彭思橋”。
201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到25.87億元,同比增長19.6%,其中完成工業總產值16億元,同比增長15.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2.5億元,同比增長10.54%;農業總產值9.87億元,同比增長13.8%。上交利稅7708萬元,同比增長24.3%。

社會


教育

彭思鎮中心學校至今已有70餘年的歷史。幾度更名,歷經變遷,至1994年正式命名為張體學中學。學校現有三個年級共2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00餘人,教職工人數76人。校園佔地面積為6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0多平方米。近年來學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校園建設步子加快,辦公樓,教學樓,科教樓,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布局合理,教學區,運動場,生活區,勤工儉學區井然有序,電化教室,多媒體教室,遠程教育室,體音美活動室,工會室,校園網程式控制通訊電子化管理食堂,一應俱全。另外
黃岡市蘄春縣彭思鎮鄭崗村
黃岡市蘄春縣彭思鎮鄭崗村
學校還實行"333.5教育模式"即:紀念館,影視館,時事館;生態景觀,文化景觀,人文景觀;科教課堂,活動課堂,勞動課堂;讀書成長,感悟自然,生活科技,人生設計,走向社會。校園環境優美,綠草如茵,芳草遍地,花團錦簇,相映成趣。教學樓、科教樓、綜合樓、宿舍樓巍然聳立;多媒體教室、實驗室、閱覽室、音樂室、書畫室、文體活動室、井然有序;清清的池塘,碧波蕩漾;假山噴泉,亭台樓榭點綴在高大的香樟、玉蘭林中;象徵理想追求的大型雕塑高高聳立。我們學校實現了教學用房樓房化、教學設備配套化、校園環境園林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我們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百姓放心的學校”為宗旨,按照“以人為本,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全面發展”的工作思路,圍繞創建“精神文明的校園,培養人才的學園,發展個性的樂園,優美整潔的花園”為工作目標,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方向,全面實施“培尖、促優、推邊”工程,牢固樹立“文明勤奮,求實創新”的辦學理念,團結進取,求真務實,教育教學碩果累累。近年來,學校先後被黃岡市人民政府授予“黃岡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教育局授予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實驗教學“合格學校”更是受到縣教育局多次表彰。200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又被評為“湖北省綠色學校”。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更得益於我校開展傳統教育取得的豐碩成果。
財富是我們傳承、發展創造現代學校文化的基石和培育現代學校精神的源泉。學校文化的生機和活力在於發展和創造,學校精神的發揚和光大在於提煉和培育。如今我們學校開闢和充實了德育基地。德育室、校史室、校報校刊、德育櫥窗、校園廣播、校園網路等媒體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志趣品行、人生價值觀念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教育引導,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志趣和性情。譜寫了一曲曲團結友愛、奉獻助人、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精神文明讚歌,培育了校園精神,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片讚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