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散

牡蠣散

牡蠣散,中醫方劑名。為固澀劑,具有斂陰止汗,益氣固表之功效。主治體虛自汗、盜汗證。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臨床常用於治療病後、手術后或產後身體虛弱、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以及肺結核等所致自汗、盜汗屬體虛衛外不固,又復心陽不潛者。

歌訣


牡蠣散內用黃,浮麥麻黃根最易,自汗盜汗心液損,固表斂汗見效奇。

組成


黃芪、麻黃根、牡蠣。

用量


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30g。

用法


上三味為粗散。每服9g,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為粗散,每服9g,加小麥30g,水煎溫服;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加小麥30g,水煎溫服。

功用


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


體虛自汗、盜汗證。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

方義


本方證多由氣虛衛外不固,陰傷心陽不潛,日久心氣亦耗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衛氣不固,則表虛而陰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屬陰,睡時衛陽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過多,心陰不足而陽不潛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過多,不但心陰受損,亦使心氣耗傷,故心悸驚惕、短氣煩倦。治宜斂陰止汗,益氣固表。方中煅牡蠣咸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汗,為君葯。生黃芪味甘微溫,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為臣葯。君臣相配,是為益氣固表、斂陰潛陽的常用組合。麻黃根甘平,功專收斂止汗,為佐葯。小麥甘涼,專入心經,養氣陰,退虛熱,為佐使葯。

配伍特點


合而成方,補斂並用,兼潛心陽,共奏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功,可使氣陰得復,汗出自止。

運用


本方為治體虛衛外不固,又復心陽不潛所致自汗、盜汗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氣虛明顯者,可加人蔘、白朮以益氣;偏於陰虛者,可加生地、白芍以養陰。自汗應重用黃芪以固表,盜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療效更佳。

禁忌


若為陰虛火旺所致之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屬於陽虛欲脫者,不宜使用本方。

重要文獻摘要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8:“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2. 《成方便讀》卷4:“夫自汗、盜汗兩端,昔人皆謂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而立論。然汗為心液,心主血,故在內則為血、在外則為汗,不過自汗、盜汗雖有陽虛、陰虛之分,而所以致汗者,無不皆由鬱蒸之火逼之使然。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亦必鬱蒸而後有雨。但火有在陰在陽之分,屬虛屬實之異,然二證雖有陰陽,其為衛虛不固則一也。此方用黃芪固衛益氣,以麻黃根領之達表而止汗。牡蠣咸寒,潛其虛陽,斂其津液;麥為心谷,其麩則涼,用以入心,退其虛熱耳。此治衛陽不固,心有虛熱之自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