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

疾病

創傷主要是指機械力作用於人體所造成的損傷,武器傷實際上也是一種創傷,是特指各種軍事武器所造成的人體損傷。創傷被稱為發達社會疾病,在疾病死亡譜中,創傷已升為第三位。不僅如此,創傷是青少年的首位死因,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對社會生產力損失影響極大。機械力作用於人體,如冷武(兵)器傷、火器傷、燒傷、凍傷、衝擊傷、化學傷、放射性損傷、複合傷等。患者常有明顯的開放性傷口,皮膚完整性受到破壞,受傷組織外露,伴有外出血;閉合性創傷雖無皮膚破裂或出血,但可有皮膚傷痕、青紫、淤血、瘀斑、關節脫位、肢體形態異常或反常運動等。除此之外常有疼痛、發熱、感染、休克等。創傷的治療:急救:包括通氣、心肺復甦、止血、包紮、固定、搬運與後送。局部治療:包括清創術、傷口縫合、手術。③全身治療:包括預防感染、體液調整、營養支持。預后因創傷程度不同可為治癒到死亡。

就診科室


● 急診科、外科

病因


● 機械力作用於人體所致,如冷武(兵)器傷、火器傷、燒傷、凍傷、衝擊傷、化學傷、放射性損傷、複合傷等。

癥狀


● 創傷常見的癥狀:
● 疼痛:與受傷部位的神經分佈、創傷程度、炎症反應強弱等因素有關。一般傷處活動或受刺激時疼痛加劇,制動后減輕,傷后2~3日逐漸緩解。嚴重創傷、休克、昏迷患者常不能主訴疼痛;內臟損傷疼痛的定位早期往往不確定;疼痛持續或減輕后又加重表示可能併發感染。
● 發熱:中重度創傷患者常有發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8.5℃,併發感染時體溫明顯升高。重度休克可致體溫反應受抑制而出現體溫偏低。腦損傷若致體溫中樞嚴重受累時還 可引起中樞性高熱或體溫過低。
● 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嚴重感染時致病菌釋放的大量毒素、重度創傷所產生的變性壞死組織及其產物、重度休克導致的缺血缺氧,都可激活體內炎症細胞,促使大量炎症介質釋放,導致機體產生全身炎症反應。

檢查


體格檢查

● 生命征不穩定:重度創傷或傷及大血管時可發生大出血或休克,傷及心、肺等重要臟器時可致呼吸、循環功能衰竭。
● 創口及出血:開放性創傷多有創口及創面,其形狀、大小、深淺與外力的性質、作用力大小等有關,常表現為出血、組織結構破壞,甚至深部臟器脫出。
● 壓痛和腫脹:創傷部位有壓痛,局部組織腫脹,可伴有紅腫、瘀斑。
● 運動功能障礙:由組織結構的破壞、腫脹、疼痛或局部炎症所引起,劇烈疼痛、骨折或關節脫位、神經、肌肉等損傷時常出現功能障礙。

輔助檢查:

● 心電圖:判斷一般生命體征。
● 血常規:判斷失血情況。
● 血氣分析:初步判斷血氧、電解質等情況。
● 肢體及軀幹X線片、胸腔腹腔頭顱CT等:判斷各器官受損情況。

診斷


● 詢問病史,明確創傷原因。
● 詳細體格檢查,發現創傷部位及類型,判斷創傷嚴重程度。
● 通過輔助檢查,明確是否有內臟損傷及生命體征變化。

鑒別診斷


● 創傷者外傷史不詳時需與各系統急重症相鑒別。

治療


急救

● 通氣
● ● 異物被壓入呼吸道內、局部骨折移位、咽後壁血腫、口腔內大血塊、昏迷傷員舌後墜、會厭肌鬆弛、誤吸嘔吐物和血塊、義齒脫落等堵塞或壓迫呼吸道造成窒息。
● 心肺復甦(CPR)
● ● 心跳呼吸驟停4分鐘內進行有效CPR存活率可達50%,超過10分鐘者基本為0。因此心肺復甦越早越好,通常可採用胸外心臟按壓,將病人置於仰卧位平放地面,頸後仰,清除氣管內異物,確保其通暢;或用口對口/口對管做人工呼吸。如上述方法使用得當,互救者每次深吸氣吹出的氣體可達1800~2000ml,氧含量達18%,可使傷員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
● 止血
● ● 常用方法有:
● ● 指壓止血。
● ● 加壓包紮止血:無菌輔料填塞傷口,外加敷料墊壓后以繃帶加壓纏繞即可。
● ● 加墊屈指止血:在小腿、足、前臂或手出血不伴骨折時,可用一厚棉墊或紗布卷塞在腘窩或肘窩處,然後屈曲止血。
● ● 止血帶止血:若上述方法止血無效或四肢大動脈出血時,可用止血帶止血。
● 包紮
● ● 保護傷口,減少污染,止血,預防感染與制動。可用繃帶卷、三角巾、四頭巾等,也可應用就便材料,如毛巾、衣服、手帕、布單等。
● 固定
● ● 減少疼痛、防止骨折端在搬運中刺傷神經和血管。
● 搬運與後送
● ● 儘快讓傷員離開現場,避免再次受傷,送至救治機構。途中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確保氣道通暢;發生呼吸心搏驟停時,立即就地搶救。

局部治療

● 清創術:傷后早期充分清除壞死或失去生機的組織、血塊、異物等有害物質,控制傷口出血,儘可能將已污染的傷口變為清潔傷口,爭取為傷口早期癒合創造良好的局部條件。
● 傷口縫合:清潔傷口,如某些切割傷,可在無菌條件下直接縫合,以達到一起癒合;污染傷口如無明顯感染,經清潔處理后仍可直接縫合,即使有輕度炎症反應,仍可達到一期癒合;對於已感染傷口,清創后充分引流,爭取作延期或二期縫合。
● 手術:先治致命性損傷,后治其他傷;先治深部的臟器損傷,緩治表淺傷;先治頭胸腹傷,后治四肢脊柱傷;先治軟組織傷,后治骨骼傷(或同步進行)。

全身治療

● 預防感染
● ● 有以下情況之一時可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 ● 污染較重、失活組織和凝血塊較多的開放性創傷,尤其是火器傷和爆炸傷。
● ● 頜面、胃腸道和會陰部損傷。
● ● 組織缺氧時間較長。
● ● 機體抵抗力低,有免疫抑制或缺陷者。
● 體液調整
● ● 嚴重創傷后常因大量液體丟失、攝入量減少、組織低灌流等原因發生水電解質和酸鹼失衡。常見情況有脫水、血鉀異常、血鈣降低和酸鹼失衡等,應及時發現和處理。
● 營養支持
● ● 創傷傷員營養補充的基本原則是:
● ● 爭取儘早口服。
● ● 如因口腔頜面等創傷,短時間內不能恢復正常進食者,可作鼻飼、空腸或胃造口術,病人有消化功能者可給予流食。
● ● 如消化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復者,可給予要素飲食。
● ● 不能經口和鼻飼時,可用靜脈營養。

危害


● 創傷可引起以下併發症:
● 創傷性休克。
● 脂肪栓塞綜合征。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 急性腎衰竭。
●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預后


● 根據創傷嚴重程度可從正常生活到死亡不等。

預防


● 嚴格執行各種工、農業安全生產制度及措施,防止發生生產上的人身傷亡事故。
● 嚴格執行交通管理制度及措施,限制車輛高速行駛,減少以至杜絕嚴重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