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腦膜炎

真菌性腦膜炎

真菌性腦膜炎是由真菌侵犯腦膜所引起的炎症。常與腦實質感染同時存在,屬於深部真菌病。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真菌感染的有致病性真菌和條件致病菌。隨著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的應用,特別是器官移植后的大劑量和長期應用上述藥品,艾滋病發病增加以及家庭飼養動物的增多等因素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有增加趨勢。本病病因為感染新型隱球菌、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絲菌、莢膜組織胞漿菌、念珠菌、麴黴、接合菌、毛孢子菌屬等。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頸項強直、頭痛、噁心、嘔吐、視神經盤水腫甚至抽搐、去大腦性強直發作和腦疝等,還有多腦神經受損癥狀。本病的治療方法是對症治療及抗真菌治療。可累及神經系統導致失明、昏迷等。可致患者死亡或永久性腦損傷。大部分可治癒。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或內科、感染科

病因


● 感染新型隱球菌、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絲菌、莢膜組織胞漿菌、念珠菌、麴黴、接合菌、毛孢子菌屬等可導致真菌性腦膜炎。常好發於免疫低下人群,如老年人和兒童,但免疫正常人群也有發病。

癥狀


一般全身癥狀

● 早期出現輕至中度發熱等感染表現,晚期表現為高熱。
● 腦膜刺激征陽性。
● 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視神盤水腫等顱內壓力增高表現。
● 晚期頭痛劇烈,甚至出現抽搐、去大腦性強直發作和腦疝等。

神經系統癥狀

● 多腦神經受損癥狀:視神經受損時出現視力低下甚至失明,其他動眼、展、面及聽神經也常易受累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受損癥狀和體征。
● 腦受損癥狀:病變波及腦實質和(或)形成腦內肉芽腫,臨床上可出現嗜睡、煩躁不安、譫妄等精神癥狀和癱瘓等局灶性定位體征,可伴智能障礙和意識障礙,嚴重者進入昏迷狀態。

雙重或多重感染癥狀

● 患者多因體質較弱、營養較差和免疫功能下降,常可同時伴發其他菌種的新感染或體內既往潛在的菌種感染複發,常見結核和(或)弓形蟲病等的伴發,促使病情更趨嚴重複雜和臨床表現上的多樣化,甚至可成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檢查


● 需要做腦脊液檢查、免疫學檢查、CT、磁共振成像等檢查確診本病。

腦脊液檢查

● 壓力增高,外觀透明或微渾濁。白細胞計數呈輕至中度增高,以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蛋白含量增高。腦脊液塗片墨汁染色可查到成堆的球形隱球菌,部分隱球菌還可見芽孢生長。腦脊液隱球菌培養多呈陽性。

免疫學檢查

● 血及腦脊液乳酸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咐試驗的隱球菌抗原陽性率較高。

頭顱CT、磁共振檢查

● 可見腦水腫、腦積水和腦的局灶性異常。

診斷


● 根據典型表現、輔助檢查結果可診斷本病。

典型表現

● 有發熱、頸項強直、頭痛、噁心、嘔吐、抽搐、去大腦性強直以及多腦神經受損等表現。

輔助檢查

● 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透明或微渾濁。白細胞計數呈輕至中度增高,且以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蛋白含量增高。
● 腦脊液墨汁染色塗片可查到成堆的球形隱球菌,部分隱球菌還可見芽孢生長。
● 腦脊液隱球菌培養多呈陽性。
● 血及腦脊液乳酸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咐試驗的隱球菌抗原陽性率較高。
● 顱腦CT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提示腦水腫、腦積水和腦的局灶性異常。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發熱、頸項強直、頭痛、噁心、嘔吐、視神經盤水腫甚至抽搐、去大腦性強直發作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治療方針主要是對症治療及抗真菌治療。

藥物治療

● 兩性黴素B及其脂類製劑:兩性黴素B現仍為當前臨床上首選常用藥物。若兩性黴素B療效欠佳或患者難以耐受,可改用兩性黴素B脂質體。
● 三唑類抗真菌藥物:氟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
● 神經保護劑:可選用腦多肽、神經生長因子,以減輕和減緩神經細胞的死亡和凋亡。
● 降顱壓:可給予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利尿劑,梗阻性腦積水者可做腦室穿刺、沖洗、引流和給葯,但應與鞘內給葯相間進行。
● 支持療法:給予高蛋白、高熱能、多維生素飲食,保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手術治療

● 對較大腦膿腫或肉芽腫者可予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 對癱瘓、失語者,應早期給予功能鍛煉,以減免因失用和誤用所致殘疾。

危害


● 嚴重者可導致失明、昏迷等。可致患者死亡或永久性腦損傷。

預后


● 本病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是否有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及時積極治療,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少部分遺留癱瘓、失語。

預防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飲食宜適當攝入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適當補充卵磷脂。
● 保持室內乾燥,空氣通暢,避免潮濕。
● 盡量避免接觸鴿子糞便。
● 適當運動鍛煉,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