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章句上
離婁章句上
本篇出現短章,長篇大論減少。內容涉及政治和為人處事的各個方面,以論“仁”的為最多。全篇原文共28章,本書選14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二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③之聰,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賓士天下。今有仁心仁聞(6)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 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7)。’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 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 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 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8)也,下無法守也,朝不 通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 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 方蹶,無然泄泄。’(9)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 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 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①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於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 ②公輸子:即公輸班(“班”也被寫成“般”、“盤”),魯國人,所以又叫 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約生活於魯定公或者哀公的時代,年歲比孔子小,比 墨子大。事迹見於(《禮記·檀弓》、《戰國策》、《墨子》等書。③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事迹見於《左傳》、《禮記》、《國 語》等。④六律:中國古代將音律分為陰呂、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別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鐘。⑤ 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微、羽,相當於簡譜中的1、2、 3、5、6這五音。⑥聞:名聲。⑦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引自《詩 經-大雅-假樂》。愆(qian),過失;率,遵循。⑧揆(kui):度量。 ⑨天之方蹶,無然泄泄(y i):引自《詩經·大雅·板》。蹶,動;泄泄,多 言,話多。⑩非:詆毀。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現在有些諸侯,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 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 緣故。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 研能夠自己實行起來。《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一 切遵循原來的規章。’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 沒有過的。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 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 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 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 覆蓋於天下了。所以說,築高台一定要憑藉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憑藉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藉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 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於統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在上的沒 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通道義,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 就真是太僥倖了。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 家的災難;田野沒開闢,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 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啰嗦。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 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詆毀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啰嗦。所 以說,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 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 不仁,是猶惡醉而強②酒。”
孟 ①宗廟:這裡指采邑(封地),因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後才有宗廟。 ③強:勉強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是由於仁,失去天下是由於不 仁.諸侯國家的興衰存亡也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 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夠 保住祖廟;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家性命。現在的 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 偏要拚命喝酒一樣。”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 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用應反 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 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 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語,都說‘天下國家。’天下的基礎 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①,樂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②之 水清兮,可以濯③我纓④;淪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 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 甲》曰⑤:‘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①菑:同“災”。②滄浪:前人有多種解釋。或認為是水名(漢水支 流),或認為是地名(湖北均縣北),或認為是指水的顏色(青蒼色)。各種意 思都不影響對原文的理解。③濯(Zhuo):洗。④纓:系帽子的絲帶. ⑤《太甲》曰:《公孫丑上》(3·4)已引過這句話,可參見。
孟子說:“不仁的人,還能向他們建言嗎?他們身處危險而自以為安全,置身災禍還不忘謀利,做了導致家破國亡的壞事卻樂此不疲。如果可以向不仁的人建言,那怎麼會有國破家亡的事發生呢?從前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聽了說:‘弟子們聽好了啊!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都是因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一個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一個家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一個國家總是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①。民之歸仁 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②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③ 者,鸇 ④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則 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6)。’此之謂也。”
①爾也:如此罷了。②壙:同“曠”,曠野。③爵:同“雀”. ④鸇(zhan):一種像鷂鷹的猛禽。⑤艾:即陳艾,常用於灸病,存放 時間越久,療效越好。(6)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引自《詩經·大雅·桑 柔》。淑,善,好;載,句首語助詞,無義;胥,相;及,與;溺,落水.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 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 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 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辦 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 們身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 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 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 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當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 德,那麼,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就是他不想統一天 下,也會身不由己了。現在那些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 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同樣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 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詩經》說:‘那如何做得好,不 過是相率落水罷了。’正是說的這個意思。”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②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①暴:損害,糟蹋。②非:詆毀。
孟子說:“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沒有什麼好說的;自己拋 棄自己的人,和他沒有什麼好做的。出言使低毀禮義,叫做自己 糟蹋自己。自認為不能居仁心,行正義,叫做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類最安適的精神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光明大道。把最 安適的住宅空起來不去住,把最正確的大道捨棄在一邊不去走.這 可真是悲哀啊!”
孟子曰:“道在邇①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②,而天下平。”
①邇:近。②親其親,長其長:前一個“親”和“長”作動詞,后 一個“親”和“長”作名詞,賓語。
孟子說:“本來很近的路,卻偏偏要跑老遠去求;本來很容易 的事,卻偏偏要往難處去做:其實,只要人人都親近自己的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 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親 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說:“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 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 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侍奉父 母,不能夠使父母高興,就不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興 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夠使父母高興;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 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所以,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 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極端真誠而不能夠使人感動的,是沒有過 的;不真誠是不能夠感動人的。”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③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①存:察。②瞭:明。③眊(mao):不明,蒙眊。①廋(sou):藏匿。
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所以,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惡真偽能往哪裡隱藏呢?”
淳于髡 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權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①淳于髡(kun):齊國著名辯士,曾在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 做官。事迹見於《戰國策·齊策》、《史記·孟荀列傳》、《史記·滑稽列 傳》等。②權:本指秤錘,衡量輕重。引申為衡量輕重而變通處理,即 變通之意。
淳于髡問:“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說:“是的。”
淳于髡又問:“那麼,假如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 嗎?”
孟子說:“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拉,這簡直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這是通權達變。”
淳于髡說:“現在整個天下都掉在水裡了,先生不去救援,這 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整個天下掉在水裡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孟子曰:“有不虞①之譽,有求全之毀。”
①虞:預料。
孟子說:“有意料不到的讚譽,也有過分苛求的詆毀。”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說:“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守住做後輩的責任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這就是沒有守住做後輩的責任。但君子認為他雖然沒有稟告,但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
孟子
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離婁章句上》選自《孟子》。
離婁章句上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鍊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的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