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動脈瘤
腸系膜動脈瘤
腸系膜動脈瘤是指腸系膜上、下動脈及其分支擴張形成的動脈瘤,其中以腸 系膜上動脈瘤多見。腸系膜動脈瘤發病率約佔所有內臟動脈瘤的5.5%,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腸系膜動脈瘤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其次是動脈中層退變/發育不良、腹部外傷、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等。腸系膜動脈瘤可無特殊癥狀或僅表現為慢性腸缺血癥狀,如腹部疼痛 不適,體格檢查時較大動脈瘤可於腹部觸及搏動性腫塊。如果動脈瘤 破裂可出現急腹症、腹腔內大出血表現。腸系膜動脈瘤一經確診,考慮破裂風險大時,只要無明顯禁忌證,均應儘快手術治療。腸系膜動脈瘤如果及時手術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腸系膜動脈瘤自然破裂率約13%,如果破裂則患者死亡率高達75%。所以一經確診,應積極手術治療。
● 血管外科、普外科
● 腸系膜動脈瘤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其次是動脈中層退變/發育不良、外傷、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等。
● 動脈病變:動脈硬化是腸系膜動脈瘤的主要原因。另外,動脈中膜退行性變性、結節性動脈炎、動脈周圍炎等也可以導致本病。
● 腸系膜動脈瘤也可因為感染所致,非溶血性鏈球菌為常見的致病菌,通常見於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下。
● 外傷:主要是腹部鈍性擊傷。
● 肝門靜脈高壓:可導致腸系膜動脈流出阻力增加,從而導致腸系膜動脈瘤的發生。
● 醫源性損傷:腔內治療時,操作不當導致腸系膜動脈損傷。
● 患者可無特殊癥狀或僅表現為慢性腸道缺血癥狀,但70%-90%腸系膜動脈瘤被發現時均有癥狀,如間斷性上腹部不適或持續性胸前區疼痛、進食后腹痛、腹瀉、體重下降等。
● 栓塞癥狀:腸系膜動脈瘤可因為瘤腔內血栓形成、血栓脫落造成腸管缺血壞死。
● 動脈瘤破裂:較少見,出現后多表現為腹痛、急腹症、腹腔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 瘤體較大時可觸及腹部搏動性包塊。
●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了解腸系膜動脈瘤的大小及血流。
●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明確動脈瘤的形態、位置、有無血栓以及分支動脈和側支循環情況,動脈瘤破裂時可表現為腸系膜間血腫;缺血時可表現為腸管擴張、積液,腸壁增厚等。
● 動脈造影:是診斷腸系膜動脈瘤的“金標準”。可以明確動脈瘤的形態、大小、位置,全面評估腸管血供及其與內髒的關係。
● 腸系膜動脈瘤多沒有明顯癥狀,不容易發現,術前診斷也較困難。因此診斷時要高度警惕。
● 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和消化道出血。體檢時可觸及腹部搏動性包塊。如果動脈瘤破裂則出現急腹症、失血性休克等表現。
●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了解腸系膜動脈瘤的大小及血流。
● 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腸系膜動脈造影可以明確診斷。其中腸系膜動脈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
● 需要與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急腹症、失血性休克等相鑒別:均可出現腹部疼痛不適、噁心、嘔吐等癥狀,可通過腹部平片、CT、CT血管造影、腹部血管彩超檢查予以鑒別。
● 腸系膜動脈瘤確診后,如果考慮破裂風險高,應立即手術治療。
● 手術指征:腸系膜動脈瘤併發破裂出血、栓塞或者瘤體直徑過大,如果無明顯手術禁忌證,應儘快手術治療。
● 手術方式:動脈瘤切除,重建腸系膜血管,恢復腸管的血供。
● 介入指征:腸系膜動脈瘤發生遠端栓塞為介入腔內治療的絕對禁忌證,除此均可行介入治療。
● 介入治療方式:經導管栓塞或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內修復術。
● 軀體痛苦不適:約70%-90%的腸系膜動脈瘤患者被發現時均有癥狀。表現為腹部疼痛不適等。
● 腸系膜動脈瘤約有13%的患者會發生破裂,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75%。
● 腸系膜動脈瘤如果及時手術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 動脈硬化是腸系膜動脈瘤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療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是有意義的,給予應用降脂、抗血小板治療。
● 其次是行腔內治療時,操作輕柔、仔細也對預防本病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