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場村

雲南省怒江市啦井鎮石場村

石場村隸屬於雲南省怒江市啦井鎮布場村委會,屬於山區,國土面積4.13平方公里。到2010年底,全村有農戶29戶,共有鄉村人口144人,其中:農業人口144人,勞動力125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8人。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村情概況


石場村-民居
石場村-民居
石場村隸屬於雲南省怒江市蘭坪縣啦井鎮布場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啦井鎮西 北邊,距離布場村委會2公里,距離啦井鎮政府15公里,國土面積4.13平方公里,海拔2500米,年平均氣溫15 ℃,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石場村-生態林
石場村-生態林
到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5.5畝,其中,旱地278畝,人均耕地2.19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7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梨、蘋果等經濟林果;草地1750畝;荒山荒地442畝。

基礎設施


石場村-通電設施
石場村-通電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電、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全村有29戶通自來水。有29戶 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7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石場村-肉牛養殖
石場村-肉牛養殖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萬元,佔總收入的42%;畜牧業收入1 8萬元,佔總收入的4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3頭,肉牛5頭,肉羊118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07050萬元,佔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1萬元,佔總收入的3.1%;農民人均純收入1747元。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6.9%),在雲南省內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優質豆、秦艽種植業和山羊養殖業,主要銷售往蘭坪縣。2010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63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7%。該村計劃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29戶,共有鄉村人口144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57人。其中農業人口144人,勞動力125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族白123人,僳僳族2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人,參合率100%。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布場村委會衛生所和啦井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布場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啦井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2公里,距離中學15公里。到2010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人,其中:小學生11人,中學生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48.7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進行公開。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4 人;團員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差;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設施落後。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養殖特色產業;發展勞務經濟;利用該村優勢,大力發展種植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石場村
石場村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西兩座大山的盆地之中,村的東邊和西邊各有一條季節河在村南相匯,把整個村莊團團圍住,石場村就像天然造就的大船,栩栩如生。村北有一條高高的土崗與後山相連,恰似鉚船的繩索把石場村牢牢地拴住,任憑風吹浪打穩絲不動。村南有一水池,雨水聚集常年不幹,酷似船倉,活靈活現。村中的南圈和北圈,又恰似大船首尾的拱門,把大船裝扮的絢麗逼真。都黨村眾山環抱,旱河相圍,如一舟船,名揚百里。據保留在南圈和北圈上的碑刻,石場村最早建於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間,據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都黨村在古代曾是一處戰略要地,兵家爭奪的戰場。該村地勢獨特,兩邊山峰重疊,群巒相接,南北開闊,沃野百里,是天然形成的一座屏障。因此歷史上演繹過不少打仗的故事,發生過不少兵家爭鬥的傳言。如今都黨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是磁縣的重要工業區,也是度假旅遊的風景區。這裡不但有美好的傳說,而且還有動聽的故事。同時都黨村還有很多的文化典故,旅遊景點,像蓮花山、白龍廟、鳳凰寺、趙家寨堡、南北大圈等。所有這些都值得石場人感到驕傲和自豪。隨著近幾年改革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以及小康村建設和村村通公路的延伸,邢都公路、磁都公路、峰都公路都相續建成。石場村已走上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又煥發了新的青春。如果邁步在都黨村中,或攀沿在村兩邊的山峰上,俯看都黨村全貌,你一定會被這裡的美景所感動,更為石場村有著天然般的船形地而自豪,也為有這樣美好的村莊而稱讚。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都黨鄉-石場村書記
他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經常為村民的生計穿梭于田間地頭。他拿出自己養老治病的錢,為村墊交水費及維修渠道費用。他立下誓言“村裡的難題不解決,我立馬走人”。他,就是河北省磁縣都黨鄉石場村的黨支部書記——陳萬祥。
"黨組織需要我,我甘願挑起這副重擔"
由於受一些社會環境和歷史遺留問題影響,在他上任以前,石場村"兩委"幹部之間,幹部與黨員、群眾之間出現了不和諧因素,派性干擾村務,黨心散,群心亂,吵罵打鬥時有發生,村裡一盤散沙,無人問津。村民澆地、走路過河、種地勞作的熱點、難點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村民群體越級上訪時有發生,成了縣鄉有名的後進村,"領頭雁"無人擔當。此時陳萬祥受命於黨委,本來可以安享晚年清閑生活的他反覆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決心為全村群眾的利益毅然挑起這幅沉甸甸的重擔。為此,他讓兒媳辭去了郵政分局的工作,替回了在峰峰照看孫子的老伴,每月失去了1000多元的收入,家裡的爐灶又熱火起來,他便一頭扎進了村裡的工作堆兒里。
"為了村民的和睦,受再大的委屈我都不後悔"
石場村曾經是一個信訪大村,村情複雜,派性嚴重。陳萬祥常說:沒有鄰里和睦,就沒有全村的和諧,更談不上全村的建設和發展。於是,他把信訪穩定、解決派性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村裡一戶由於種種問題,多次到京、省、市上訪,陳萬祥不分晝夜,風裡來雨里去,反覆做家屬的思想工作,經過艱辛的努力,真心交流,熱心幫扶,使該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長的",老陳的真情深深地打動了村民的心,使其大量的工作和感情的投入得到了回報,通過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用真心、真情去感動群眾,派性問題被逐步化解,"一心一意求發展"這個主題在大家的心中確立起來。現在,全村各項工作名列前茅,使石場由一個亂村轉變為和諧穩定、欣欣向榮的好村。"村裡的難題不解決,我立馬走人"
老陳剛上任,個別村民就傳言說他這屆班子幹得時間也長不了,早晚都得"撂挑子"。到黨員群眾家裡走訪座談時,他和班子成員也經常遇到冷言冷語,有時甚至連門都進不去。對此,老陳清醒地認識到,要改變這一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真心實意把事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民心聚起來。在召開的由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參加的會議上,他說:"既然幹了,我就堅決干好,咱村的難點問題得不到解決,我立馬走人!"
他先從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澆地用水問題入手,由於石場村地處丘陵,澆地用水主要靠躍峰渠水灌溉。每到雨季,4800多米的渠道常被洪水沖斷,得不到及時修復,村民為搶水澆地常常打架。面對這種情況,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村集體沒有一分錢,怎麼維修渠道,讓群眾集資,群眾還在觀望,還不信任自己"。然而節氣不等人,"不能再錯過時間,讓到嘴邊的小麥減產受損"。他橫下一條心,回家開了個家庭會,提出用家裡的錢墊支,立刻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對。老陳說出了讓人無不心酸的話:就當我得了大病,馬上需要花錢住院治病。老伴聽后留下了辛酸的淚水。就這樣,老陳拿出2.5萬多元墊交了躍峰渠管理處的水費和維修渠道的材料費,黨員群眾知道后積極義務出工,不到一周的時間修好了渠道,保證了村民的急需用水,為小麥增產豐收打下了基礎。
就這樣,老陳滿懷著那份為民辦事的強烈責任心,默默發掘著那股幹事創業的韌勁,用常人難以承載的實幹苦幹精神,實現了當年在黨員大會上的莊嚴承諾。“干支部書記,就總想為群眾做點兒事”老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黨員誓言,履行著黨支部書記的承諾,默默地在基層工作崗位上散發著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