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軼

潘思軼

潘思軼,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院長。柑橘現代產業技術體系采后技術與加工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

基本情況


姓名:潘思軼
任教專業:工學-輕工紡織食品類
在職情況:在
性別:男
所在院系:食品科學技術學院
所教課程: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術,生物技術與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工藝

個人簡介


潘思軼,現任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院長。1998年被篩選為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跨世紀學術骨幹,2002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糧油學會理事;《食品科學》雜誌編委;《農產品加工·學刊》雜誌編委;《華中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湖北省財政廳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專家組成員;湖北省農學會理事;全國高等院校食品學院院長聯誼會常務理事;華中農業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性農產品貯藏、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研究以及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研究,探討植物性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理論、化學變化機理。現階段主持科研課題5項,與加拿大Manitoba大學聯合申報MRAC國際合作科研課題1項。主持湖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魔芋加工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針對特色資源魔芋開發利用程度低、增值率低等問題,開展應用創新技術研究,從分子水平上對魔芋葡甘聚糖的結構進行物理的或化學的修飾與改性,研究開發魔芋水處理絮凝劑等高附加值產品,以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升級,提升魔芋產業化水平,提高魔芋產業的整體綜合效益。主持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產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農業部產業結構調整重大專項和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濃縮和非濃縮柑橘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針對柑橘汁加工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究,提出對於柑橘風味成分、色素組成、質量特性和加工貯藏的關係進行系統深入研究,構建我國柑橘濃縮和非濃縮汁加工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推動柑橘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主持武漢市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重大專項攻關課題“城郊綠色蔬菜安全生產和加工流通關鍵技術研究”,建立蔬菜生產、加工及銷售安全體系。主持湖北省人事廳新世紀高層次人才擇優支持項目和校創新基金課題“蛋白質與澱粉複合凝膠體系形成機理及質構特性研究”,率先研究了大豆7S、11S蛋白的提取技術、加工特性、分子修飾技術和應用特性,探討食品中兩種生物大分子的加工特性。共同主持MRAC國際合作科研課題“沙棘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研究沙棘皮、籽、葉等的有效成分和加工特性。有關魔芋、銀杏原花青素等的研究成果已應用於工業化生產併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發表論文30餘篇。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鑒定成果3項,申報專利2項。

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論文:
巴氏滅菌和輻照處理錦橙汁在貯藏過程中香氣成分的變化
大豆7S球蛋白鹼性蛋白酶酶解產物的結構表徵
錦橙皮中多甲氧基黃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抗DNA損傷作用
米發糕汽蒸工藝模型
原料大米特性與米飯品質的相關性研究
荔枝中表兒茶素酶促氧化及其抑制的研究
米發糕貯藏期內水分變化與老化關係的研究

參考資料


潘思軼 教授的教學評價: http://www.pinglaoshi.com/teacherId2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