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忘義
見利忘義
見利忘義,漢語成語,拼音是jiàn lì wàng yì,意思是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出自《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晉書·后妃傳上·文明王皇后》:“會(鍾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
唐 王勃《送劼赴太學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苟動,見利忘義,雖上一階履半級,何足恃哉!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
明 邵璨《香囊記.第三二出》:小子生來豪氣,原是簪纓家世,……一生做事強梁,只是倚官托勢,須知為富不仁,自來見利忘義。
《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連動式結構,貶義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
指遇到私利,就忘掉道義。語出《漢書.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梁書.侯景傳》:“豈有萬乘之主,見利忘義若此者哉?”唐.王勃《送劼弟赴太學序》:“輕進苟動,見利忘義。”《二刻拍案驚奇.神偷寄興一枝梅》:“似這等人也算做穿窬小人中的大俠了,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苟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歐陽山《三家巷.二六》:“楊志朴說:‘是呀。流氓政客都是見利忘義的。”
秦末,酈商在高陽起兵,歸順劉邦。他將自己的四千兵馬交給劉邦統率,自己衝鋒陷陣,立下不少功勞。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他當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後來退休在家。
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緊急磋商,討論對策,最後決定為了平息禍患,必須誅滅呂氏家族。但是,當時的兵權在呂祿的手中,他掌管北軍,周勃雖然是名義上最高的將領,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無法調遣部隊。
周勃和陳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酈商的兒子酈寄與呂祿是好朋友的關係,除掉呂祿。周勃首先劫持住酈商,威脅酈寄引出呂祿,乘機奪取兵符。呂祿聽從酈寄的勸告,出外狩獵散心,周勃奪了兵符,趁機控制北軍,隨後便把呂氏家族全部誅滅。
酈商在誅呂事件發生后不久就去世了,酈寄由於立下大功,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後來史書評論酈寄,說他見到有利可圖,就出賣了朋友,是個沒有道義的人。
富貴不能淫、利欲熏心、忘恩負義、背信棄義、見利思義、財迷心竅、唯利是圖、過河拆橋、見錢眼開、過河抽板、監守自盜
捨死忘生、富貴不能淫、俠肝義膽、國爾忘家、見義勇為、捨生取義、仗義疏財、妥首帖耳、見德思齊、見利思義、居利思義、大公無私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見錢眼開
我國傳統提倡道義之交,反對見利忘義。
forget morality and justice when one sees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