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栳鎮

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下轄鎮

栲栳鎮,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地處永濟市西北部,東與城北街道為鄰,南與蒲州鎮接壤,西與陝西大荔縣隔河相望,北與張營鎮相連,距永濟市區約10千米,區域總面積143.4平方千米。

1949年,栲栳鎮境域屬永虞縣第二區、第三區;1984年9月,由栲栳公社改為栲栳鎮。 2017年末,栲栳鎮常住人口為48052人。截至2020年6月,栲栳鎮下轄3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栲栳村。

2017年末,栲栳鎮境內有企業284家,企業從業人數3567人,有工業企業48家,規模以上有工業企業2家。

建置沿革


1949年,屬永虞縣第二區、第三區。
1953年,屬永濟縣。
1958年,屬運城縣
1961年,為永濟縣栲栳公社。
1984年9月,栲栳公社改為栲栳鎮。
1994年,屬永濟市。
2001年4月,常青鄉併入栲栳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4年9月,增設呂封、大鴛鴦、龍行、任村、小郭、青台庄6個行政村,栲栳鎮下轄29個村。
2001年4月,增設北青、常青、長寧、大敬、姚村、西下、東下、大屯、上村、青渠屯、秦村11個村,栲栳鎮下轄40個村。
2011年末,栲栳鎮下轄栲栳、南趙官、北趙官、王東、尚信、略芝、秦村、高市、過遠、岔道、青台庄、青台、任村、小郭、長城、呂封、田村、衛村、長桿、正陽、南湖、呂車、方池、龍行、南蘇、北蘇、鴛鴦、小鴛鴦、北青、常青、長寧、青渠屯、大敬、姚村、西下、東下、大屯、上村、韓村、王西40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栲栳鎮下轄33個行政村:栲栳村、南趙官村、龍行村、南蘇村、北蘇村、高市村、略芝村、方池村、王西村、韓村、呂車村、南湖村、田村、衛村、長桿村、長城村、小郭村、青台村、青台庄村、呂封村、任村、過遠村、正陽村、尚信村、王東村、常青村、秦村、姚村、北青渠村、青渠屯村、西下村、東下村、大屯村,鎮人民政府駐栲栳村。

地理環境


氣候

栲栳鎮所處緯度較低,降雨較多,年平均氣溫13.5℃,年有效積溫4329℃左右(保證率為80%);極端最低氣溫為-18.5℃,最高氣溫為43.1℃;冬寒雪少,春暖乾旱,夏季高溫,秋季涼濕;無霜期平均為216天,最長為272天,最短190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375.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5%,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降雨量534.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為2015.4毫米,約為降雨量的3.8倍。

水文

栲栳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姚暹渠1條,從東至西流經境內龍行、方池、北蘇等村,長9千米。

土壤

栲栳鎮土質為兩大類,台垣區為褐壤土,灘塗為沙壤土。

自然資源

2011年,栲栳鎮有耕地面積8.5萬畝。

人口


2011年末,栲栳鎮總人口5149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19人,城鎮化率1.6%;總人口中,男性25878人,佔53%;女性25617人,佔47%;以漢族為主。2011年,栲栳鎮人口出生率9.27‰,人口死亡率4.91‰,人口自然增長率4.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59.1人。
2017年末,栲栳鎮常住人口為48052人。

經濟


綜述

“十一五”末,栲栳鎮生產總值6.66億元,是“十五末”的2.1倍;固定資產投資9733萬元,是“十五”末的2.2倍;財政總收入完成729萬元,是“十五”末的2.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6元,是“十五”末的1.65倍。
2011年,栲栳鎮農民人均純收入9000元;生產總值達到7.68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農業方面2.96億元,同比增長18.2%;工業及民營經濟方面1.02億元,同比增長了增長15.9%;第三產業及其它3.7億元,同比增長了9.2%;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5億元,較2010年實現翻番;財政收入增長10.2%,達到806.9萬元。
2017年末,栲栳鎮境內有企業284家,企業從業人數3567人,有工業企業48家,規模以上有工業企業2家。

農業

2011年,栲栳鎮農業總產值2.5億元,比2010年增長13%。栲栳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栲栳鎮生產糧食74520噸。栲栳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蔬菜等。栲栳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栲栳鎮生產肉類1010噸;畜牧業總產值4700萬元。2011年,栲栳鎮水果種植面積16600畝,產量226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桃、葡萄。

工業

2011年,栲栳鎮工業總產值為達到2.6億元,比2010年增長13%。2011年,栲栳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職工1400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5%。

商貿

2011年末,栲栳鎮有商業網點180個,職工373人。2011年,栲栳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達1.49億元,比2010年增長1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1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3%。

郵電業

2011年,栲栳鎮郵政業務收入25萬元;電信業務收入2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栲栳鎮有幼兒園9所,在園幼兒1190人,專任教師70人;小學9所,在校生1714人,專任教師20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532人,專任教師5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栲栳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72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30人,經營管理人才1048人,技能人才230人,農村實用人才720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栲栳鎮有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體82個,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40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470人。栲栳鎮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栲栳村鑼鼓隊、青台庄村秧歌隊等。2011年末,栲栳鎮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78%;有廣播喇叭240隻,通響率98%。2011年末,栲栳鎮廣播綜合覆蓋率100%;有中央、省、市、縣等105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60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栲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5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24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7張;專業衛生人員15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2011年,栲栳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200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栲栳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92戶,人數1535人,支出177.6萬元,比2010年增長13%,月人均96元,比2010年增長1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0人,支出4.72萬元,比2010年增長1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45人,支出26.2萬元,比2010年增長13%;農村醫療救助27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5人次,共支出27.59萬元,比2010年增長10%;農村臨時救助50人次,支出0.97萬元,比2010年增長12%。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栲栳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10千米,投遞點40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22萬份、期刊3萬冊;有固定電話用戶380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萬戶。

基礎設施

● 橋樑
2011年末,栲栳鎮有橋樑10座,總長度500千米。
● 供電
2011年末,栲栳鎮有35千伏變電站1座,有主變壓器400台。
● 水利工程
栲栳鎮有兩大引黃工程,尊村引黃工程與小樊引黃工程;尊村引黃大渠沿鎮南端而過,腹地及北端小攀灌區的北干、南干橫貫其中。

交通


2011年末,栲栳鎮有縣級公路1條,總長3千米。栲栳鎮臨風省道、文張縣道分別橫穿栲栳鎮;238省道、308省級公路貫穿其中,總長為15千米,北直達臨猗,臨汾,直至省府太原,南直通永濟市區。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栲栳鎮因當地一種用竹子或柳條編製的盛物器具“栲栳”行銷四方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