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頤

發頤

發頤,中醫病名。是指熱病後餘毒結於頤頜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臨床特點是常發生於熱病後期,多一側發病,頤頜部腫脹疼痛,張口受限,全身癥狀明顯,重者可發生內陷。本證經屬陽明少陽,陽明者胃火上壅,少陽者腎陰虛而相火上攻,多交互而作,內外合邪,故頤腫為表,臟腑虛實為本。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化膿性腮腺炎。

簡介


● 英文名稱:Suppurative Parotitis
● 又稱:汗毒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古籍摘選


● 發頤,乃傷寒汗下不徹,餘熱之毒未除,邪結在腮頜之上,兩耳前後硬腫疼痛。《瘍科心得集•卷上•辨發頤豌豆瘡論》

名詞解釋


● 以頤頜腫脹疼痛,張口受限,伴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相當於化膿性腮腺炎。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發頤通常發生於傷寒、溫病等熱病後期,多發生於成年人,常一側發病,亦可見於雙側。

臨床特點

● 本病初起一側頤頜疼痛,有緊張感,微熱微腫,張口稍感困難,伴有惡寒發熱、納差等癥狀。
● 后腫脹漸大延及耳前後,耳垂部最為明顯,張口困難,按壓患側頰黏膜有分泌物溢出。
● 后皮色變紅,疼痛加重,腫脹明顯,可影響同側眼部、頸部等處,觸之有波動感,口腔腮腺開口處可擠出膿性分泌物,伴持續高熱、口渴欲飲等癥狀。
● 膿熟后可在頤頜、口腔黏膜或外耳道流出臭穢膿液,伴有高熱、口渴等癥狀。若患者體質虛弱,治療不當可出現毒邪內陷之證。

病因病機

● 外感風熱毒邪,或熱病後餘毒未清,或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均可致鬱熱內生,若邪熱火毒不能外達,結聚少陽、陽明經,氣血凝滯、經脈阻隔而發病。

治療

● 中醫辨證為熱毒藴結證,治療宜清熱解毒,方選普濟消毒飲加減;毒盛釀膿證,治療宜清熱解毒透膿,方選普濟消毒飲合透膿散加減;熱毒內陷證,治療宜清營解毒,化痰泄熱,養陰生津,方選清營湯合安宮牛黃丸加減;餘毒未清證,治療宜清脾泄熱,化瘀散結,方選化堅二陳丸加減。
● 外治初期選用金黃膏或玉露膏;膿成時宜切開引流;藥線蘸八二丹入瘡,外敷金黃膏,口腔黏膜出膿處,外搽青吹口散;膿腐盡時選用生肌膏、白玉膏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新世紀第四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