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水性
憎水性
反映材料耐水滲透的一個技術指標,以經規定的方式,一定流量的水流噴淋之後,試樣中未透水部分的體積百分率來表示。——GB10299-2011
對合成絕緣子憎水性的全面評價應該包括清潔表面的憎水性、憎水性的遷移特性、憎水性的喪失特性以及憎水性喪失以後的恢復特性四個方面。
物質的憎水性是由於憎水基團的作用,一般的憎水基團為C-H鍵,如油脂類物質。在複合絕緣子行業中,憎水性也被稱為濕潤性,由複合絕緣子外絕緣(硅橡膠)的表面張力決定,表徵水分對複合絕緣子外絕緣的濕潤能力。
複合絕緣子在強電場作用、日光照射、濕度、污穢、酸雨等作用下,硅橡膠材料老化,憎水性下降,甚至消失,積污加劇,產生電暈、電弧等放電,泄漏電流增大,而電暈電弧放電等又加劇了複合絕緣子的老化過程,如此惡性循環,直至發生嚴重事故,影響著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
複合絕緣子具有憎水性,污濕環境使其表面凝結形成離散液滴,並與表面干區交替存在,導致絕緣子表面電場發生畸變,當液滴間干區的電場強度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強度時,絕緣子在很低電壓條件下就會產生間歇式局部放電。放電電弧的存在使液滴周圍憎水性減弱甚至喪失,加速了局部電弧的發展並最終形成閃絡。
IEC/TS62073-2003給出了三種憎水性的測試方法:接觸法,表面張力法和噴水分級法。
目前對絕緣子憎水性檢測的主要方法有靜態接觸角法(CA法)、動態接觸角法、噴水分級法(HC法)、動態滴水法等。
其中噴水分級法最早由瑞典輸電研究所(STRI)提出,採用HC等級表徵憎水性狀態,其中HC1~HC3為憎水性狀態,HC4為中間過渡狀態,HC5~HC7為親水狀態。
其中親水性與憎水性為兩個互補概念:
【親水性】:材料在空氣中與水接觸時能被水潤濕的性質。
【憎水性】:材料在空氣中與水接觸時不能被水潤濕的性質。
【潤濕】就是水被材料表面吸附的過程。材料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內聚力大於水分子之間的內聚力時,水分子能很快在材料表面鋪散開來。此時,在材料、水和空氣的交點處,沿水滴表面的切線與材料表面所成的夾角(稱潤濕角)θ≤90°,材料呈現親水性。若θ>90°,材料呈現疏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