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腦膜炎
耳源性腦膜炎
耳源性腦膜炎是是指中耳炎症併發的瀰漫性蛛網膜、軟腦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可分為局限性腦膜炎和瀰漫性腦膜炎。可發生於所有人群。中耳感染既可通過各種途徑直接侵犯軟腦膜和蛛網膜,也可通過其所引起的其他合併症,間接引發軟腦膜炎。以高燒、頭痛、嘔吐為主要癥狀,伴有躁動狀態、煩躁不安,四肢抽搐,晚期可出現昏迷,呼吸紊亂、大小便失禁,常因腦疝而致呼吸停止及循環衰竭而死亡。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支持療法。經過及時治療后,可恢復良好。
● 耳鼻咽喉科
● 耳源性腦膜炎的發生與以下因素有關:
● 直接因素
● ● 中耳感染。
● 間接因素
● ● 化膿性迷路炎、岩錐炎、硬腦膜外膿腫、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腦膿腫等其他耳源性合併症,可間接引發軟腦膜炎。
● 患者有中耳炎病史或耳流膿史。
● 高燒:起病時可有寒戰、高燒,體溫可高達39℃~40℃,脈搏細速。
● 頭痛:顱壓增高引起劇烈頭痛,部位不定,可為瀰漫性全頭痛,以後枕部為重。
● 噴射性嘔吐:與飲食無關。
● 伴有躁動狀態、煩躁不安,四肢抽搐,晚期可出現昏迷、呼吸紊亂和大小便失禁,甚至腦疝相關表現。小兒可有腹瀉、驚厥。
● 診斷耳源性腦膿腫主要依據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 詢問病史
● ● 通過詢問病史,可初步判斷可能為此病。
● 體格檢查
● ● 通過耳部檢查,可以判斷本病的病因。神經系統檢查明確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有無受累。
● 腰椎穿刺
● ● 通過腰穿,可以確定腦脊液壓力,並採取腦脊液進行化驗。
● 實驗室檢查
● ● 通過血常規檢查、腦脊液常規檢查及細菌培養,可以明確診斷並明確致病菌種類。
● 影像學檢查
● ● 通過X線、CT及磁共振檢查,可以對疾病診斷及病情嚴重程度有所判斷。
● 診斷耳源性腦膿腫主要依據詢問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 患者有中耳炎病史和耳流膿史。
● 患者出現高燒、頭痛、嘔吐等癥狀。
● 耳部檢查顯示有化膿性中耳炎。腦膜刺激征檢查示陽性。
● 觀察到腦脊液壓力增高。
● 血常規檢查
● ● 外周血白細胞明顯增多,可出現核左移、多型核粒細胞增多。
● 腦脊液檢查
● ● 腦脊液混濁,細胞數增多,以多形核白細胞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減少。
● 細菌培養
● ● 耳部膿液及腦脊液細菌培養可為陽性,兩者致病菌種類相同。
● X線、CT及磁共振檢查結果示乳突骨質缺損,腦膜受累。
● 耳源性腦膜炎需要與流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和良性複發性腦膜炎相鑒別,耳源性腦膜炎和其他三種疾病臨床表現相似。
● 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腰椎穿刺、血液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結果,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 耳源性腦膿腫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支持療法。
● 藥物治療
● ● 一開始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如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等。待細菌學檢查結果報告后,參照致病菌種和葯敏試驗結果,擇用適宜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
● 手術治療
● ● 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藥物的控制下,先施行擴大的乳突開放術,清除中耳病灶。待顱內合併症痊癒后再行乳突根治術。
● 支持療法
● ● 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顱壓高時應降顱壓,控制液體輸入量,必要時用高滲脫水葯。
● 是常見的耳源性顱內合併症之一,由於腦部受累,會出現各種嚴重程度不易的神經系統癥狀,如譫妄、神志不清、昏迷等。
● 晚期可引起昏迷、呼吸紊亂、大小便失禁以及腦疝相關臨床表現,危及生命。
● 影響耳源性腦膜炎治療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年齡、是否有癥狀及合併症、基礎身體狀況等。
● 早期、規範治療,可以較好的清除病灶,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 積極、徹底治療原發病,如中耳炎,並定期隨訪。
● 加強鍛煉,均衡營養,保持合理規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