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界首鎮的結果 展開

界首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轄鎮

界首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下轄鎮,位於興安縣北部,是興安縣北大門,東北面與全州交界,南接興安鎮、湘漓鎮,西連華江瑤族鄉,西北臨資源縣,行政區域面積159.13平方千米。

界首鎮是古零陵縣城所在地,是桂北古鎮之一,古代為湘桂2個省級行政區域的交界之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全州縣從湖南劃歸廣西之後,遂為興安、全州兩縣交界之地。1984年,改稱界首鎮。截至2019年末,界首鎮下轄1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界首鎮百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界首鎮常住人口為28327人。

2018年,界首鎮有工業企業20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歷史沿革


界首鎮是古零陵縣城所在地,是桂北古鎮之一,古代為湘桂2個省級行政區域的交界之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全州縣從湖南劃歸廣西之後,遂為興安、全州兩縣交界之地。
清代,稱安樂鄉或北鄉。
解放前,稱界首鄉。
解放后,曾稱湘源區、界首鄉、界首區、界首公社。
1984年,改稱界首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界首鎮位於興安縣北部,地處北緯25°38′58″—25°47′14″,東經110°34′24″—110°50′31″之間,是興安縣北大門,東北面與全州交界,南接興安鎮、湘漓鎮,西連華江瑤族鄉,西北臨資源縣,行政區域面積159.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界首鎮屬丘陵及林地地形,境內地勢東、西、南三面高,中北部低,整個地勢由東南和西南向東北傾斜。

氣候

界首鎮年均氣溫18℃,年均降水量1541毫米,全年無霜期290天,日照為1468小時,最大風速達24米每秒。

水文

界首鎮有湘江由南向北縱穿而過;境內河道總長16千米,自城東行政村入境,北入全州縣鳳凰境。

自然資源


界首鎮有耕地面積3245公頃,林地面積1.52萬公頃;礦產有金礦、無煙煤和黑色大理石、石灰石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0年,轄12個行政村(街),43個村委會,186個村民小組。
1991年,界首鎮設1個街委會、11個行政村。
2005年,界首鎮轄1社區、11行政村、152自然村屯,鎮政府駐界首街。
2012年,下轄11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鎮人民政府駐界首鎮百里。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末,界首鎮下轄1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界首社區、界首村、石門村、大洞村、城東村、合家村、百里村、寶峰村、和平村、五—村、興田村、蘇家村。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29日,興安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界首鎮常住人口為28327人。

經濟


2012年,界首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88億元,同比增長5%;完成工業總產值13.9億元,同比增長1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1億元,同比增長17%;新曾工業投入12.9億元,其中技改投人7.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4億元,同比增長29%;農民人均純收入9342元,同比增長18.2%。
2018年,界首鎮有工業企業20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文化


● 地名由來
界首鎮古時此地是興安與全州兩縣交界之地,故名界首。
● 方言
界首鎮交際語言為湘方言,湘方言口音按地域從北往南依次從重到輕。

交通


界首鎮有湘桂鐵路、高速公路和322貫穿全鎮。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1990年末,界首鎮有中學、小學16所,在校學生6297人,小學入學率99%。

醫療衛生

截至1990年末,界首鎮有鎮衛生院1所,病床39張,醫務人員61人。

社會保障

2012年,界首鎮共兌付惠農補貼共1689.6萬元,實現人均47元,新農合參合36523人,完成任務數的100%;參加新農保20963人,發放保險金368.6萬元,受益群眾5119人,完成移民村1.8千米道路硬化,全年共發放各種撫恤金44.6萬元,發放低保金29.7萬元,共完成800多戶扶貧戶建檔立卡工作,全鎮144戶貧困戶得到7.2萬元扶貧貼息補助。

基礎設施

2012年,界首鎮完成總面積達7平方千米的界首鎮小城鎮總體規劃;投資1.5億元的界首老市場改擴建工程——聚福樓項目已完成90%的工程量。

旅遊


界首鎮主要旅遊景點有明清古騎樓、湘江戰役舊址—紅軍堂、光華鋪烈士碑園、百里興和新村和興田屯川新村“五美”新村,其中紅軍堂和界首古墓葬群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界首鎮
界首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