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黃赤

小便黃赤

小便黃赤,中醫學名詞,是指小便顏色較正常黃,甚至帶紅色。

簡介


● 英文名稱:Reddish Yellow Urin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肝膽濕熱證、胃熱證、心火亢盛證、膀胱濕熱證

古籍摘選


● 小便黃赤,實熱病也。(《雜病源流犀燭》)

名詞解釋


● 尿液的顏色呈深黃、黃紅或黃褐色,甚至尿如濃茶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小便黃赤,顧名思義是指小便呈黃赤色,屬於尿色異常的範疇。

診便原理

● 小便的排泄,雖直接由膀胱所司,但與腎的氣化、脾肺的轉輸肅降和三焦的通調亦關係密切,通過觀察及詢問小便的次數和時間,以及小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癥狀等,不僅可以直接了解水液代謝功能,而且還是判斷疾病寒熱虛實的重要依據。

癥狀表現

● 尿液呈深黃、黃紅或黃褐色,甚至尿如濃茶。

主病

● 肝膽濕熱證:小便短赤,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脅肋部脹痛灼熱,厭食,口苦泛惡,身目發黃,陰囊濕疹,帶下黃臭,外陰瘙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
● 胃熱證:小便短赤,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谷善飢,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舌紅苔黃,脈滑數等。
● 心火亢盛證:溲黃便干,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心胸煩熱,夜不成眠,面赤口渴,舌尖紅絳,或生舌瘡,腐爛疼痛,脈數有力等。
● 膀胱濕熱證: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黃赤短少,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小腹脹悶,發熱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等。

病因病機

● 肝膽濕熱,膽汁外溢隨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司,所以小便短赤。
● 胃熱熾盛,熱盛傷津,小便化源不足,則量少色赤。
● 心火內熾,下移小腸,泌別清濁失職,故小便赤澀。
● 濕熱內蘊,灼傷津液,膀胱氣化失司,所以尿液黃赤短少。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各種疾病導致的黃疸,常有小便黃赤的表現。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