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周轉量

貨物運輸產品數量的實物指標

貨物周轉量是運輸企業所運貨物噸數與其運送距離的乘積,以複合指標噸公里或噸海里為單位表示,它是貨物運輸產品數量的實物指標,綜合反映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對貨物運輸的需要以及運輸部門為社會提供的貨物運輸工作總量。

簡介


一定時期內,運輸部門實際運送的貨物噸數和它的運輸距離的乘積。以噸公里(海運企業用噸海里)為單位。運輸部門制定計劃和經濟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
貨物周轉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由各種運輸工具實際完成運送過程的以重量和運送距離的複合單位(噸公里)計算的貨物運輸量。把各種運輸工具採用各種運輸形式(鐵路、公路、水運、空運、
管道)完成的貨運量或貨物周轉量相加,就得到貨運總量和貨物總周轉量。

計算公式


計算單位為噸公里(海運為噸海里,1海里=1.852公里)計算公式是:
貨物周轉量=實際運送貨物噸數×貨物平均運距
貨物周轉量指標不僅包括了運輸對象的數量,還包括了運輸距離的因素,因而能夠全面地反映運輸生產成果。它也是編製和檢查運輸生產計劃,計算運輸效率、勞動生產率以及核算運輸單位成本的主要基礎資料。計算貨物周轉量通常按發出站與到達站之間的最短距離,也就是計費距離計算。

類型


鐵路部門的貨物周轉量,按貨物發送噸數乘其發送到達點間最短距離計算,也稱“計費噸公里”。公路、水路部門的貨物周轉量,均按實際運送的噸數乘其起運和卸貨地點間里程(或發到港間里程)計算。這一指標是制定運輸計劃、考核運輸任務完成情況,以及計劃運輸成本和勞動生產率的主要依據。為了全面、正確地反映運輸情況和經濟效益,必須全面考核運量和周轉量二個指標。如果強調其中一個指標,而忽視另一個指標,都會造成片面性。一般來說,在運輸合理、質量符合要求的情況下,運量和周轉量越大,就標誌著為社會完成的運輸任務也越大。相反在不合理運輸的情況下,完成的運量和周轉量越大則意味著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和浪費也越大。因此,要合理運輸,防止重複運輸,迂迴運輸,儘可能地縮短運距,減少噸公里數。

影響因素


貨物運輸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其大小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貨運產生的來源及國內外貨運通道的發展趨勢表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貨運需求量主要取決於總人口數、固定資產投資、能源生產總量、國內生產總值、城鄉人均收入指數、農產品產量、貨運通道線路長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和運輸工具保有量等因素。各個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貨物運輸量在數量和質量上 都有較大差別。反映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很多,綜合國內外的 相關研究選取年末總人口、GDP、人均 GDP、平均運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運輸郵電部門固定資產投資6個主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