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學

第2版

《法醫學(第2版)》是1996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第1章 緒論


1.1法醫學概論
1.1.1 法醫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
1.1.2 法醫學的作用與任務
1.1.3 醫學生學習法醫學的目的
1.2 法醫學發展簡史
1.3 法醫學鑒定
1.3.1 法醫學鑒定
1.3.2 法醫學鑒定人
1.3.3 鑒定書
1.4 醫學進展中的法醫學問題
1.4.1腦死亡
1.4.2安樂死
1.4.3 人體器官移植和人工臟器
1.4.4 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
1.4.5 性轉換

第2章 死亡與死因


2.1 死亡的概念
2.1.1 心臟死亡
2.1.2 肺臟死亡
2.1.3 腦死亡
2.2 死亡的經過
2.2.1 瀕死期
2.2.2 臨床死亡期
2.2.3 生物學死亡
2.3 死亡徵象
2.4 假死
2.4.1 假死的原因
2.4.2 假死與真死的鑒別
2.5 死因與死因分析
2.5.1 死因、死亡機理與死亡方式
2.5.2 疑難案例的死因分析

第3章 屍體現象


3.1 早期屍體現象
3.1.1 肌肉鬆弛
3.1.2 屍冷
3.1.3 屍斑
3.1.4 屍僵
3.1.5 皮革樣化
3.1.6 角膜混濁
3.1.7 自溶
3.2 晚期屍體現象
3.2.1 腐敗
3.3 保存型屍體
3.3.1 乾屍
3.3.2 屍蠟
3.3.3 泥炭鞣屍
3.3.4 我國古代的保存型屍體
3.4 死後人為現象
3.5 死後時間的推測
3.5.1 根據屍體現象推測死亡時間
3.5.2 根據胃腸內容物消化程度推測死亡時間
3.5.3 根據蠅蛆生長發育情況推斷

第4章 機械性損傷


4.1 概述
4.1.1 機械性損傷鑒定中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
4.1.2 機械性損傷形成的機理
4.1.3 機械性損傷的分類
4.2 鈍器傷
4.2.1 徒手傷
4.2.2 棍棒傷和斧錘傷
4.2.3 磚石傷
4.2.4 咬傷
4.2.5 墜落傷
4.2.6 擠壓傷
4.2.7 交通損傷
4.3 銳器傷
4.3.1 切創
4.3.2 砍創
4.3.3 刺創
4.3.4 剪創
4.4 火器傷
4.4.1 槍彈創
4.4.2 爆炸傷
4.5 顱腦損傷
4.5.1 顱骨骨折
4.5.2 外傷性腦膜與腦出血
4.5.3 腦挫傷
4.5.4 腦震蕩
4.5.5 外傷性腦水腫
4.5.6 外傷性腦疝
4.6 損傷的法醫學鑒定
4.6.1 致命傷及致命傷後行為能力
4.6.2 損傷的死因
4.6.3 致傷物的推斷
4.6.4 損傷時間的推斷
4.6.5 損傷案件性質判定

第5章 物理性損傷


5.1 燒傷(死)
5.1.1 燒傷程度估計
5.1.2 燒死形態學改變
5.1.3 燒死機理
5.1.4 燒死鑒定
5.2 凍傷(死)
5.2.1 凍死的原因和條件
5.2.2 凍死過程和死亡機理
5.2.3 凍死形態學改變
5.2.4 凍死鑒定
5.3 電流損傷
5.3.1 電擊傷(死)
5.3.2 雷擊傷(死)
5.4 其他物理性損傷
5.4.1 放射性損傷
5.4.2 超聲波損傷
5.4.3 激光損傷
5.4.4 微波、高頻輻射損傷
5.4.5 氣壓損傷

第6章 傷殘程度評定


6.1 概述
6.1.1 傷殘程度評定的意義
6.1.2 傷殘程度評定的依據
6.1.3 傷殘程度分級
6.1.4 傷殘程度與疾病的關係
6.1.5 傷殘程度評定中的幾個問題
6.1.6 國外對傷殘程度評定簡況
6.2 人體各部位損傷程度評定
6.2.1 肢體損傷程度評定
6.2.2 顏面部損傷程度評定
6.2.3 損傷性聽覺障礙程度評定
6.2.4 損傷性視覺障礙程度評定
6.2.5 顱腦損傷程度評定
6.2.6 頸部損傷程度評定
6.2.7 胸部損傷程度評定
6.2.8 腹部損傷程度評定
6.2.9 骨盆、脊柱、脊髓損傷程度評定
6.2.10 泌尿、生殖系統損傷程度評定
6.2.11 其他損傷程度評定
6.3 勞動能力評定
6.3.1 概述
6.3.2 勞動能力喪失程度的評定

第7章 詐病與造作病(傷)


7.1 詐病
7.1.1 詐病的表現
7.1.2 詐病的特點
7.1.3 詐病的鑒定
7.2 造作病(傷)
7.2.1 造作病(傷)的目的
7.2.2 造作傷的特點
7.2.3 造作病的方式
7.2.4 造作病(傷)的鑒定

第8章 機械性窒息


8.1 概論
8.1.1 機械性窒息的過程和表現
8.1.2 機械性窒息的屍體徵象
8.2 縊死
8.2.1 縊死的概念
8.2.2 縊死的分類
8.2.3 縊死的機理
8.2.4 縊死的屍體徵象
8.2.5 縊死的性質
8.3 勒死
8.3.1 勒死的概念
8.3.2 勒死的機理
8.3.3 勒死的屍體徵象
8.3.4 勒死的性質
8.4 扼死
8.4.1 扼死的概念
8.4.2 扼死的機理
8.4.3 扼死的屍體徵象
8.4.4 扼死的性質
8.5 悶死
8.6 堵死
8.7 壓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死
8.8 溺死
8.8.1 溺死的概念
8.8.2 溺死的機理
8.8.3 溺死的過程
8.8.4 溺死的屍體徵象
8.8.5 溺死的法醫學鑒定

第9章 中毒


9.1 概述
9.1.1 毒物與中毒的概念
9.1.2 毒物的分類與毒性分級
9.1.3 中毒發生的條件
9.1.4 毒物的吸收和排泄,在體內的分佈和代謝
9.1.5 毒物對機體的作用
9.1.6 中毒的法醫學鑒定
9.2 乙醇中毒
9.3 氰化物中毒
9.4 有機磷農藥中毒
9.5 砷化物中毒
9.6 亞硝酸鹽中毒
9.7 一氧化碳中毒
9.8 殺鼠劑中毒
9.8.1 磷化鋅中毒
9.8.2 敵鼠鈉鹽中毒
9.9 有毒動植物中毒
9.9.1 河豚中毒
9.9.2 斑蝥中毒
9.9.3 毒蕈中毒
9.9.4 烏頭鹼中毒
9.10 真菌性霉變食物中毒

第10章 濫用藥物與艾滋病


10.1 概述
10.1.1 常見的濫用藥物
10.1.2 耐受性、精神依賴性、身體依賴性和戒斷癥狀
10.1.3 用藥途徑
10.1.4 病理變化
10.1.5 死亡原因
10.1.6 臨床醫師在處理藥物濫用問題中的任務
10.2 阿片類藥物濫用和中毒
10.3 鎮靜催眠葯濫用和中毒
10.4 大麻濫用和中毒
10.5 二乙麥角醯胺濫用和中毒
10.6 苯丙胺濫用和中毒
10.7 可卡因濫用和中毒
10.8 多葯濫用
10.9 艾滋病
10.9.1 流行情況
10.9.2 病原學
10.9.3 傳播方式和途徑
10.9.4 發病機理
10.9.5 病理變化
10.9.6 臨床癥狀及免疫學檢查
10.9.7 法醫學鑒定要點

第11章 猝死


11.1 概述
11.1.1 猝死的概念
11.1.2 猝死的原因
11.1.3 猝死屍體的一般徵象
11.1.4 猝死的法醫學鑒定
11.2 睡眠中猝死
11.2.1 概述
11.2.2 病理變化
11.2.3 死亡機理
11.2.4 睡眠中猝死的法醫學鑒定
11.3 抑制死
11.3.1 概述
11.3.2 病理變化
11.3.3 發病機理
11.3.4 抑制死的法醫學鑒定
11.4 嬰幼兒猝死綜合征
11.4.1 概述
11.4.2 病理變化
11.4.3 病因與發病機理
11.4.4 嬰幼兒猝死綜合征的法醫學鑒定
11.5 胸腺淋巴體質
11.5.1 概述
11.5.2 胸腺淋巴體質的病理特點
11.5.3 胸腺淋巴體質的猝死機理
11.5.4 目前對胸腺淋巴體質的爭論

第12章 性問題的法醫學鑒定


12.1 強姦
12.1.1 性交的證據
12.1.2 強姦的證據
12.2 性變態
12.2.1 手淫
12.2.2 同性戀
12.2.3 露陰癖、目淫癖與戀物癖
12.2.4 性虐待癖與性受虐待癖
12.2.5 其它類型的性變態

第13章 個體識別


13.1 性別鑒定
13.1.1 外部性特徵
13.1.2 內部性特徵
13.1.3 骨骼的性差
13.1.4 性染色質
13.1.5 性激素的測定
13.2 年齡推斷
13.2.1 一般狀況
13.2.2 牙齒的年齡推算
13.2.3 骨骼的年齡推算
13.3 其他個體特徵
13.3.1 身長(高)
13.3.2 容貌
13.3.3 牙齒
13.3.4 疤痕
13.3.5 紋身
13.3.6 畸形
13.3.7 指紋
13.4 血型
13.4.1 血型在物證檢驗中的應用
13.4.2 血型在親權鑒定中的應用
13.5 DNA分析
13.5.1 DNA多態性
13.5.2 DNA分析技術
13.6 血痕、精班和毛髮
13.6.1 血痕
13.6.2 精斑
13.6.3 毛髮

第14章 急診室中的法醫學


14.1 概述
14.1.1 醫護人員的社會職責
14.1.2 急診室中的法醫學要求
14.2 涉及中毒的病例的處理
14.3 涉及外傷的病例的處理
14.4 涉及性犯罪的病例的處理

第15章 醫療糾紛


15.1 醫療糾紛的概述
15.1.1 醫療糾紛
15.1.2 醫療事故
15.2 臨床常見的醫療事故與糾紛
15.2.1 手術科室醫療差錯事故與糾紛
15.2.2 非手術科室醫療差錯事故與糾紛
15.2.3 護理差錯事故與糾紛
15.2.4 醫技科室醫療差錯事故與糾紛
15.3 醫療糾紛的鑒定
15.4 醫患糾紛的預防
15.4.1 病人和醫護人員心理因素在預防醫療糾紛中的意義
15.4.2 醫德在預防醫患糾紛中的意義
15.4.3 健全衛生立法在預防醫患糾紛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