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稱呼的結果 展開

稱呼

稱呼

稱呼,拼音為chēng hu,漢語詞語,意思是把…叫做、稱為。出自《初刻拍案驚奇》。

釋義


1、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即把…叫做、稱為。如:我該怎麼稱呼她。
2、表示被招呼對象的身份、地位、職業等等的名稱。

類型


直稱與略稱(省稱)、全稱與簡稱,尊稱與鄙稱、賤稱,美稱與丑稱,等等。
直稱與略稱(省稱):孔丘先生或孔丘是直稱,孔先生或先生則是略稱(省稱)。

使用方式


選擇稱呼要合乎常規,要照顧被稱呼者的個人習慣,入鄉隨俗。在工作崗位上,人們彼此之間的稱呼是有其特殊性的。要莊重、正式、規範。
1、職務性稱呼:以交往對象的職務相稱,以示身份有別、敬意有加,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稱呼。
有三種情況:稱職務、在職務前加上姓氏、在職務前加上姓名(適用於極其正式的場合)
2、職稱性稱呼:對於具有職稱者,尤其是具有高級、中級職稱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職稱相稱。稱職稱時可以只稱職稱、在職稱前加上姓氏、在職稱前加上姓名(適用於十分正式的場合)。
3、行業性稱呼:在工作中,有時可按行業進行稱呼。
對於從事某些特定行業的人,可直接稱呼對方的職業,如(老師、醫生、會計、律師等),也可以在職業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別性稱呼:對於從事商界、服務性行業的人,一般約定俗成地按性別的不同分別稱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稱未婚女性,“女士”是稱已婚女性。
5、姓名性稱呼:在工作崗位上稱呼姓名,一般限於同事、熟人之間。
有三種情況:可以直呼其名;只呼其姓,要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綴;只稱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於同性之間,尤其是上司稱呼下級、長輩稱呼晚輩,在親友、同學、鄰里之間,也可使用這種稱呼。
6、國內最普遍的稱呼是"同志":不論是何種職業、年齡、地位的人均可以稱為“同志”。
知識界人士在其工作場合或與之有關的場合,可以直接稱其職稱或在職稱前冠以姓氏,如王大夫、張教授......在私下仍可稱“同志”或“先生”。對男士稱“先生”,對女士稱“小姐”或"夫人"也較為得體。
7、初次見面或相交不深:用"您"而不用"你",以示謙虛與敬重。熟人熟友見面,不可稱呼"您",以免給人以生疏、拘謹之感。
8、涉外稱呼:在對外交往中,應該嚴格遵循國際上通行的稱呼習慣,不得有絲毫的大意。
對地位較高的官方人士,一般指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可稱"部長閣下"、“總理先生閣下”、等等,以示鄭重。
在君主制國家裡,通常稱國王、王後為“陛下”,稱王子、公主、親王為“殿下"。
9、稱呼老師、長輩:要用“您”而不用“你”,不可直呼其名(直稱),一般可在其姓氏後面加限制詞如李老師。
10、對新結識的人,對年長自己的:可以尊稱“老師”,在文藝界教育界中這種稱呼比較普遍。
11、親戚關係的稱呼:首先需解釋的是:夫妻之間呼叫對方的親戚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地方都是一樣的叫法了。只是在書面上有所區別。以下的解釋也是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書面語。
直系血親
父系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親
母系
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父親
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代。
元孫、玄孫、膀孫:夫妻間的第四代。
旁系血親
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北方方言)、大爹(也稱大老爹,山西、內蒙古、陝西及其周邊等地方言)
伯母:大伯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丈: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伯子:對丈夫哥哥的稱呼
小叔子:對丈夫弟弟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大姨子:對妻子姐姐的稱呼
小姨子:對妻子妹妹的稱呼

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