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
美國電影
劇照
角色 | 演員 |
馬斯 | Sean Gullette |
索爾·羅伯遜 | 馬克·馬格利斯 |
Lenny Meyer | 本·申克曼 |
Marcy Dawson | Pamela Hart |
Rabbi Cohen | Stephen Pearlman |
Devi | Samia Shoaib |
Farroukh | Ajay Naidu |
Jenna | Kristyn Mae-Anne Lao |
Jenna's Mom | Espher Lao Nieves |
Jenny Robeson | Lauren Fox |
Moustacheless Man | Stanley Herman |
Photographer | 克林特·曼塞爾 |
Ephraim | Tom Tumminello |
Kabbala Scholar | Ari Handel |
Kabbala Scholar | Oren Sarch |
Kabbala Scholar (as Lloyd Schwartz) | 勞埃德·施瓦茨 |
Kabbala Scholar | Richard Lifschutz |
Kabbala Scholar | David Strahlberg |
Brad | Peter Cheyenne |
Jake | David Tawil |
Man Presenting Suitcase | J.C. Islander |
Man Delivering Suitcase | Abraham Aronofsky |
Transit Cop | Ray Seiden |
Transit Cop (voice) | 斯科特·富蘭克林 |
Limo Driver | Chris Johnson |
King Neptune | Sal Monte |
Mrs. Ovadia | Joanne Gordon |
Kaballah Scholar | Henri Falconi |
Kaballah Scholar | Isaac Fried |
製作人 | Tyler Brodie、斯科特·富蘭克林、David Godbout、Katie King、Richard Lifschutz、Randy Simon、Jonah Smith、Scott Vogel、Eric Watson |
導演 |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
副導演(助理) | Henri Falconi、Lora Zuckerman |
編劇 |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Sean Gullette、Eric Watson |
攝影 | 馬修·利巴提克 |
配樂 | 克林特·曼塞爾 |
剪輯 | Oren Sarch |
選角導演 | Denise Fitzgerald |
藝術指導 | Matthew Maraffi |
美術設計 | Eileen Butler |
參考資料
π[美國電影] | 馬斯 演員 Sean Gullette 一個才華蓋世的數學家,在過去十年來,發現股票市場在混亂波動背後原來由一套數學模式操控,於是致力研究尋出該數學模式,他的研究也導致自己被華爾街財團以及卡巴拉宗教組織同時追緝。 |
π[美國電影] | 索爾·羅伯遜 演員 馬克·馬格利斯 馬斯的導師,在學生因為圓周率而瘋狂后,他也隱忍不住自己的慾望,去解讀那組數字導致生命垂危。這也是導致壓垮馬斯的最後一個因素。 |
(以上資料來源)
時間 | 頒獎典禮/電影節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1998年 | 第14屆聖丹斯電影節 | 導演獎-劇情片 |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 獲獎 |
評審團大獎-劇情片 | 《圓周率》 | 提名 | ||
1999年 | 美國電影獨立精神獎 | 最佳編劇處女作獎 |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 獲獎 |
幕後公司
公司類型 | 公司名 | 國家/地區 |
製作公司 | Truth and Soul Pictures | 美國 |
Harvest Filmworks | 美國 | |
Plantain Films | 美國 | |
Protozoa Pictures | ||
發行公司 |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 澳大利亞 |
Live Film & Mediaworks Inc. | 美國 | |
Pathé | ||
Mundos de Cine | ||
Live Entertainment | 美國 | |
亞提森娛樂 | 美國 | |
Arsenal | 德國 | |
Europa Filmes | 巴西 | |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 德國 | |
獅門影業家庭娛樂公司 | 美國 | |
Independent Films | 荷蘭 | |
Universal Pictures Benelux | 荷蘭 | |
Egmont Entertainment | 芬蘭 | |
Nelonen | 芬蘭 | |
Mars Films | 法國 | |
獅門電影公司 | ||
Yorin |
(以上資料來源)
上映信息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1998年7月10日 | 美國 | 1998年8月7日 | 巴西 |
1998年9月10日 | 法國杜維爾電影節 | 1998年10月17日 | 奧地利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
1998年11月12日 |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 1998年11月13日 |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電影節 |
1998年11月18日 | 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1998年 | 美國 聖丹斯電影節 |
1998年 | 加拿大奇幻國際電影節 | 1999年1月8日 | 英國 |
1999年2月10日 | 法國 | 1999年2月10日 | 阿根廷首演 |
1999年3月5日 | 葡萄牙 fantasporto電影節 | 1999年4月8日 | 德國 |
1999年4月28日 | 比利時 | 1999年7月10日 | 日本 |
1999年7月15日 | 澳大利亞 | 1999年7月16日 | 紐西蘭奧克蘭電影節 |
1999年7月31日 | 義大利 | 1999年9月4日 | 冰島雷克雅未克電影節 |
1999年10月28日 | 阿根廷 | 1999年12月3日 | 西班牙 |
2000年2月25日 | 波蘭 | 2000年3月21日 | 瑞典視頻首映 |
2000年4月28日 | 土耳其 | 2000年5月12日 | 希臘 |
2000年6月8日 | 荷蘭 | 2000年9月12日 | 烏拉圭 |
2001年5月3日 | 瑞士德語地區 | 2000年10月20日 | 挪威卑爾根國際電影節 |
2001年5月31日 | 智利 | 2002年7月12日 | 韓國 |
2003年4月17日 | 德國再次發行 | 2003年9月9日 | 芬蘭TV 放映 |
2003年10月16日 | 匈牙利 |
(以上資料來源)
細節是解讀《圓周率》的鑰匙,導演在片中驟然凸現了他令人耳目一新的操縱驚險元素的能力。影片像噩夢一樣狂亂,主角被設置在極致的人生追求和巔峰的心靈體驗中,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地步,導演試圖表現一種精神的境地和追求,僅此而已。影片是一部讓影壇嘩然的作品,它同時也是達倫視聽覺奇異旅程的開始。高感光度黑白膠片所展現的生猛質感,也為這部心理驚悚片提供了一種犀利另類的氣勢,讓詭異離奇的孤獨痛感表達的淋漓盡致。此外,影片使用了大量超現實感的攝影,最終,影片訴諸存在主義不可知論,以主人公用電鑽鑽進自己的腦袋,來消除對數字的敏感,尋求一種常人思維的回歸(網易娛樂、中國經營報、大眾電影評)。